春雨法
——如何使文化管理“润物细无声”
2014-08-15刘鹏凯
文/刘鹏凯
《春夜喜雨》是大诗人杜甫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寥寥几笔,便道出好雨的高尚品格。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的文化管理中借鉴其品格、汲取其营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一次,我出差多日后回到工厂,时近黄昏。走进办公室,只见桌上那盆杜鹃花,绿叶微微蜷缩,花蕾没精打采。正准备浇水,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天气预报,今夜到明天,阴有时有小雨。“好雨知时节!”我脱口而出,随即将杜鹃花搬放到露天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天果真阴阴的,毛毛细雨似千万根丝线,无声无息悄然落下。一夜过后,杜鹃花已经苏醒,尖尖的绿叶滋长起来了,花蕾也露出了笑脸,粉团团的,宛如映日荷花别样红。看着这盆带着春雨的杜鹃,枯花逢春,起死回生,我灵感闪动,想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想到了向大诗人杜甫学习,用“春雨哲学”来表达“文化管理,润物无声”之功效。
好雨知时节
好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其实,文化的管理功能,正是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管理层和员工,用符合人的个性和感情需要的方法,激励和领导具有个性的人,以保证企业做事有美感,有特效。如何将“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伴随和风而来的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呢?
多年前,随着企业提档升级,我们着手对锅炉车间“煤炭燃烧率的最大化与燃烧后煤渣含煤量的最小化”的管理难点进行攻关。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就事说事,就问题解决问题,靠制度来管、卡、压,也许能管得住一阵子,但我们需要做的是长期长效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雨后的煤渣堆像冲了个淋浴,未烧透的煤与煤渣,可谓是“煤炭店卖棉花——黑白分明”。现场会上,我带着一群人来到煤渣堆前,一言未发,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币扔到煤渣堆上就走了。突然的举动似“好雨知时节”,地里正干旱,雨就下起来了,这场“雨”淋得所有参会人员目瞪口呆。回到会议室时,锅炉工已将扔在煤渣堆上的硬币捡起来放到了会议桌上。看着那一把硬币,并非员工有意讨好,而是我有意润物。我沉重地说:“煤渣堆上每天都可见到未烧透的煤,而没有人去拣起来。我们失掉的可是金钱和传统美德啊。”
“煤渣堆上的硬币”引起了不小的共鸣,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大家豁然开朗,现场会顿时变成挑战会、决心会。我们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当场讨论制定“司炉工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成功的制度。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这肉长的人心没有交给企业,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即使我们的管理再细再严,也只能是管得往人,管不住心。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些事情,往往并不在于某一个人的体能或智力能不能适应,而是取决于有没有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能不能进入角色,摆正位置。责任胜于能力,文化管理,需要不停顿的下心雨、喜雨、及时雨,因为好雨能激励人的斗志,挖潜人的潜能。无论是拣煤渣,还是其他管理工作,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取决于责任、情感和待遇,而待遇是有成本的,只有员工的责任和情感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文化管理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其实,煤渣堆上的硬币所引发的是一种物与人、传统与精神的管理意识的革命,我们通过春雨哲学来重新认识新时期、新时代下的新情况,使员工意识在心雨中发生变化,使员工把企业作为第一资本,自觉和企业责任融为一体,来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兴厂,强化工作的全过程责任,使每个员工用敬业爱岗来换取努力工作后的回报,使之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个企业,只有把文化变成一套非执行不可的制度与流程,文化才会有执行力。
当春乃发生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老领导带着一位中年人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一进门就道出登门缘由。原来,来者是位下岗职工,姓陈,妻子常年患病,小孩在读高中,想让我给份工作。老领导一番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正巧锅炉房少一人,友情加爱心,我爽快地答应了。
俗话说:人过时不学艺。可老陈为了生计,专程到市里的压力容器班参加短期培训,回来后却被生产科长安排去拣煤渣。冬天的风呼呼刮得脸生疼,老陈弯着腰,细心地将还可再烧的夹生煤炭分拣出来,再将煤渣堆到一边。看着眼前的情景,我明白了生产科长的良苦用心,真是一步能走,千里能行啊!
寒冬腊月的,让老陈先拣一周的煤渣,似乎有点残酷,有拿新员工开涮之嫌。但这是工厂培育人才的规定,凡是新员工进厂都要经过培训和试岗的过程,才能转入正式岗位。老陈拣起的一点夹生炭,论价钱还不到他工资的十分之一,但其论价值,却是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他今后工作的起步。一个人只有融入到团队中来,才能主动找事做,自觉抢事做,任劳任怨,吃苦肯干将工作做好。
一个企业,可以雇人到固定的岗位劳动,可以用钱买到按时按件计算的劳动量,但你买不到高的劳动热情和好的劳动质量,买不来员工的心。干工作最重要的是悟性,不管干什么工作,要选择自己所爱的,才会对它无怨无悔。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教授曾为我的拙作《细节的响声》一书作序。其中写道:文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企业员工从不懂文化,到自觉地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机械而幼稚地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达到举手投足、思维行为都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品位,那么自主管理也就实现了。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习惯养成需经过艰苦的过程,而好的习惯和作风起初都是强制使然。
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管理者要做好企业,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要靠长期的执着实践;员工要干好自己的那份工作,也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必须一以贯之。正所谓有志者,事竞成。志即文化,只有建立在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爱岗敬业,尽心尽力,才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
不过,企业文化理念到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代企业管理者如何将其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变成日常工作中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则需要长期不懈的灌输、培育和滋润,其实,文化管理不妨让员工在温情脉脉的春雨中接受管理,直接与间接使企业的价值观化为员工的凝聚力,内在动力,归属感和自觉行为。
春雨夏花,秋叶冬雪。好雨知时节,培养员工的认同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需要像春雨,适时随风潜入,用文化的毛毛细雨润湿员工的心,让企业精神在员工骨子里流淌。
随风潜入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管理需要无声润物之春雨,有时也需要伴随着冷风,甚至由雨变成雪,这样的春雨表面看起来是损物,但实质还是润物,是有心护花的三月雨、二月风。
人怕出名猪怕壮。虽说我们厂的规模不算大,但这些年精心打造的文化管理特色却吸引了不少业内外人士。多年前,泰兴冶炼厂的老总带着他的10多个管理核心人物来到工厂。我与他们边走边交流,走过昔日臭水沟上垒起的船舫,穿过一块块翠绿欲滴的草坪。在车间定置图栏前,当听说在我们这个小化工企业,闻不到异味,看不到跑冒滴漏,全靠三定定置图上的责任人自觉“日清日高”时,前来的行家里手全都赞不绝口。走到吸料间里,客人发现真空泵一丁点儿黄袍没有,台台整齐清洁,不由交口称赞。突然,一位个子不太高,带着黑边框眼镜的人,踮起脚,伸出手,朝泵管的上方一摸,看了看落满灰尘的手,一言不发。
我看着那留在管道上的巴掌印,迅速掏出手帕忙递过去,用幽默掩饰自己的难堪:“不好意思,漆匠就怕近视眼,我这个5级油漆工不及你这个600度近视眼罗!”大家一阵嘻笑,打破了眼前的尴尬。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无言批评,似给我冷水洗头,热水洗脚。送走了来客,我随即在现场召开了巴掌印的现场会,查找着我们管理的不足。这不是一个普通手掌印下的一个巴掌印啊,它是一块磨刀石,是一场伴着冷风的雨夹雪。那位挑剔的眼镜先生,留下的巴掌印并非是下在春天“损物”的冷雨,否定我们的管理,而是在使企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时候,给我们下的一场及时雨,得到的润泽,会将我们管理的刀剪磨得更锋利啊。
文化管理是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辩证统一。所谓文化制度化,是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的过程,而制度文化化则是将制度理念化为员工的思维、习惯和传统。通过员工的认同,继而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最后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
有些事只有从事情的结尾去追溯它的开始,才会更加清晰。实现企业价值观制度化,只有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二者同步协调,互相融合,才能真正形成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执行力。管理中那种被遗忘的角落屡见不鲜,不足为奇。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巴掌印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然而管理中细节的忽略不计,日积月累就是水滴石穿,线锯木断,不但会输掉开始的心血投资,更会丧失我们多年努力获得管理效益的成果,文化的执行力就会悬空不落地。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争创一流,需要文化管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像杜甫构思《春夜喜雨》那样,按盼雨——听雨——想雨的情感思路来,扎根管理的地基行事,倾听别人的忠言像洗个澡、发掘思想,让每一个员工用好的行为、高的素质悄然无声地滋润企业这颗大树,一片“绿湿”,生机盎然……
润物细无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管理已成为继经验型管理、泰罗制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和现代理性管理之后的第五代管理方式。其宗旨乃将文化之特点及规律应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人的素质,培育人的思维方式,训练人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自觉自主管理的目的。
上元二年(761年)春,来到四川定居的杜甫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写下“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也能向杜甫学习,在文化管理的春天里耕耘,学习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用心用力,那么,“文化育人,养成教育,自主自觉管理”也就实现了。
又是一年春风吹绿时,我将工厂绿化带改造的事交给了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小吴。
瞧我们的大学生小吴,戴一副金边近视镜,文质彬彬,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他与请来的几个园艺师打成一片,规划、设计,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没少吃苦。
中国的园林讲究花、草、树、石相映成趣。为了给工厂增加一点生机和诗意,厂里特意从安徽拉回来一些大鹅卵石。一星期后,调整后的绿化带像换了一件新衣裳,那几块大石也颇有画龙点睛之意。
一天黄昏,蒙蒙春雨将厂区的空气洗刷得格外清新。我刚从上海回来,走下车,做几个深呼吸,顿时神清气爽。在临近大门一边的草坪旁,老远看着那横卧着的两块大点石,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总觉得有些画蛇添足。又换了几个角度仔细看看,越看越觉得别扭。
正在这时,小吴春风得意地朝我笑着走来。我肯定了他的劳动,夸奖了一番后,指着那两块点石说:“小吴,你看那几块石头的摆布,感觉如何啊?”“还可以嘛。”小吴边说边看着我。“那两块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你看挪一挪是不是更好?”我和小吴商量。“老总,这几块石头最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位,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别动了!”听话听音小吴明显不太情愿,我亦喜亦忧,没再讲什么,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事后,我没有惊动小吴,让几位员工将那几块石头移动了一下位置,错位后的感觉真棒。我又叫来了小吴,还在原来的地方,再让他看。“调整后感觉如何啊?”我笑着问,小吴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好意思看我。“有些事,我们要换个角度去看,才能看得清楚,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听我一番话,小吴的脸像个熟透了的苹果。
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全世界最好的机器就是‘人’!”是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精良的机器可以替代人。作为一名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如何通过文化软管理的方法,将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将“人”这部万能的机器用好,是方法,更是艺术。聪明的管理者为自己工作,更聪明的管理者总是让聪明的人为自己工作。虽说小吴刚上任不久,就接下这份难度颇大的活儿,且完成得相当不错,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属正常,不应苛责其短。但事情远非调整几块石头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就因为太重而不愿去做。设想一下,今后工作中遇到更大、更重的“石头”,我们该怎么办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而管理中认真做事可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滋润小吴这样有知识的现代员工,响鼓毋须重锤敲,需随着春风悄悄地滋润心雨,简单的我说你做,也许能够改变他的行为,但不能改变的是他潜意识里的固执和惰性。对这样的新型员工,需要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把握整体,尊重人格,又需要入微关怀,心灵沟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不妨放纵一些天然的野性,用“心”去设计,用心去沟通,换个角度看问题,“错位后的感觉真棒”,像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飘然而至,让他这朵花在事实面前雨露滋润,带雨开放,难道不是一种崇高的心力管理之情吗?
贾春峰教授2006年在中外企业文化昆明峰会上说:企业在构建和谐文化时,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行中。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是搞点概念游戏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付出很多的心力。
是的,实行文化管理,需要用心耗力,实施心力管理,犹如“春夜喜雨”,既滋润枝叶,又不伤根系,万物都得到润泽,文化自觉根植人心,我们的企业就会樱桃树下百花开,一片红润,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