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

2014-08-15操志利

时代农机 2014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信息化发展

魏 珊,操志利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信息化浪潮。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由此提供的信息服务,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信息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显著的差别,表现在:①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发达国家是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利用当代的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实现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而中国则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行时期,有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中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报告(2004)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现状是,“必须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两个转变”。②技术基础不同。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此与他们比,中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还相当薄弱,处于后发追赶阶段。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其信息化进程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就变得十分必要。

当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信息化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但是我们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有关信息化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这样一个论题还鲜有研究者涉及。因此,本研究将立足于中国国情,就中国的信息化对中国的劳动就业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以为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构建提供一条线索,也为实践工作者进行政策制定提供一点参考。

1 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的宏观机制分析

信息化在宏观层面上,它对就业的影响脱离不了传统经济学对于技术和劳动就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视野,我们认为这是信息化对就业的宏观影响首先可以从两条路径来展示。

第一条路径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与补偿机制”。它是由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就业可以抵消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劳动力节约。其补偿机制的途径有两条:①技术进步会开拓出新产业,拓展就业的产业链。技术进步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开辟新服务(通讯服务、新式物流服务等),形成新产业(信息产业),从而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经济结构的就业岗位。例如,信息技术进步深化了分工模式,创造了大量服务型就业岗位(网购客服、快递员等)。②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增加,会增加原有产业上的就业容量。由于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产品价格水平的降低,因而产品的销售规模将扩大,引发企业和行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当然,这种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力需求是相对的,受产品需求弹性和行业竞争程度的制约。

第二条路径是“就业缩减效应”。由于技术进步会带来生产方式的革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同量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也就是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力节约,这就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业务可以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处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最终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信息化对就业的缩减效应。

学者们对信息化对就业的“就业缩减效应”和“就业增补效应”具有共识,差异在于对于两者效应大小上的争论。一些学者如丁华军等(2007)认为,信息化发展在短期主要是“就业缩减效应”,而在长期,由于就业结构和质量的优化,则表现为一种“就业增补效应”。另一部分学者如周振华(2004)等则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的就业主导效应可能是不同的。此外,甚至也有学者如杨晶、任玲(2005)等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信息化进程都造成了对员工的排挤,失业的压力困扰着整个社会。

2 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的微观机制分析

在微观层面上,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就业供需的主体和交易的媒介上,表现在:

(1)信息化发展提高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信息化发展使劳动力市场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无限的市场空间拓展,形成了更大维度的数字化劳动力市场。这种由信息化发展所推动的数字化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首先,数字化劳动力市场能够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及时传递,提高劳动者和就业岗位的匹配效率,从而有效减少摩擦性失业。比如目前求职者通过网上招聘信息搜寻工作,相对于传统的工作搜寻方式,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搜寻到更多的招聘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和就业岗位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相关信息在数字化劳动力市场上的爆炸性增长,使得缓和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对称信息问题成为可能,劳动力需求方通过对数字化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能够获取足够多有关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信息,从而极大地缓和非对称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比如目前正在发展中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in),它通过吸引求职者上传和生产数据来积累求职者有关个人工作能力的信息,为企业了解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信息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在传统就业方式下,劳动者的工作场地往往与固定岗位和场所相联系,而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下,就业则在相应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就业形式。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弹性工作制、多雇主就业、在家里或旅途办公等新型就业方式应就运而生。例如,网上就业虽然方兴未艾,以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基础的中国SOHO就业模式,已造就了大量自由职业者。根据网上的相关文献调查,目前网店老板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电子商务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的作用逐渐显现。同时,网络销售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发展,相应地创造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

(3)信息化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多样化,比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兴起,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向外界传播知识。信息化一方面使人们能够更方便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知识),另一方面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效率,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投资,从而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3 促进信息化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和建议

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契机,因此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来解决中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基于上述信息化对劳动力就业的宏观影响和微观影响机制,我们认为科学和合理的对策措施包括:

(1)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投入到信息化进程中来,而不是规避它。政府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制定出有利于信息化刺激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并通过其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进而吸纳更多的就业。

(2)研究和制定适应信息化时代就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①铲除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铺平制度道路。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灵活就业的要求,加强劳动者观念和行为的引导,提高对灵活就业方式的认识,为发展灵活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③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促进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消除后顾之忧。

(3)加大对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信息化发展首先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必然较高,人们需要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应对这种要求。有学者认为,信息化会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局面,从而扩大收入差距,造成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政府对低收入劳动群体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进行补贴,从而进一步降低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足够技能的劳动力群体。

(4)政府需要支持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因为信息化负面影响而造成劳动者结构性失业人口,政府需要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以获取信息化时代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

[1]周宏仁.信息化与就业发展战略[D].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报告,2004,(5).

[2]丁华军.信息化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3]周振华.信息化战略与就业战略的协调推进[J].开放导报,2004,(4).

[4]孙立波.信息化与劳动力就业:国内文献综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劳动力信息化发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月“睹”教育信息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