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27块顶部差油层滚动勘探增储研究
2014-08-15王军飞长江大学辽宁盘锦124010
王军飞(长江大学 辽宁 盘锦 124010)
引言
新海27块发育两套厚层状底水油藏单元,即上油组和下油组,含油面积2.83km2,石油地质储量672.66×104t。经历了一次开发和二次开发,07年达到二次开发产量峰值,日产油358t,接近一次开发初期水平,二次开发效果显著。截止2013年已稳产6年,日产油224 t·d-1,综合含水94.7%,采油速度1.22%,采出程度19.5%,区块处于高含水末期开发阶段。为了延续二次开发效果,急需发现新的产能增长点。
一、综合地质研究
1.精细地层对比
顶部差油层位于上下均发育稳定的驼峰状电阻、低时差标志层。根据沉积成因、厚度变化的合理性及岩电组合特征,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在全区建立9条骨架对比剖面,按照从剖面到平面、由近到远的对比方法及原则,对全区349老井进行统层对比。
2.井震结合精细构造研究
层位标定是构造解释的关键和基础,是连接地震、测井、地质的桥梁。在各种层位标定方法中VSP最精确。VSP测井是在深度和时间域同时进行测定的,VSP检波器在井中接收,可以避免低降速带对地震波的吸收以及浅层干扰的影响[1]。在区块中部断层中间选择海181-30井进行了VSP测井。利用其零偏VSP测井资料对顶部差油层进行标定。该层上下均有低时差地层,地震轴上反应两个强反射,该层标定在强轴中间负相位上,VSP层位标定结果复合区块地质意义。
(1)识别断层
通过地震解释和精细地层对比来识别断层。目的层地震轴发生错断、扭动、形状突变的位置解释为断层,同时结合精细地层对比,两者互相验证,地震解释出断层的位置目的层明显存在构造落差。
(2)构造、断裂特征
该块为F1断层和F6断层南北夹持、内部被4条断层切割的短轴背斜构造,进一步分割为5个小断鼻;构造形态整体北、东缓(1°~ 2°),南、西陡(6°~ 7°),构造幅度40m,构造面积4km2。
F1和F6这两条断层长期活动,控制了该断块地层沉积、构造的形成和储层分布;东营组一段断距较深层断距小,前者东一段断距90~150 m,断层延伸长度大于6km,倾角45°~70°;后者东一段断距100~350 m,断层延伸长度大于15km,倾角35°~65°;内部4条小断层短距较小一般0~20m,断层延伸长度较短,一般0.6~2.3km。
3.储层特征研究
根据精细地层对比结果开展砂体追踪,发现砂体呈现东西厚中间薄的分布形态。西部砂体发育较厚,一般9-12m,呈条带状,宽约350m,电阻率曲线形态主要为“V”型。东部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也较厚,一般厚6-9m,呈条带状,宽150~300m,电阻率曲线形态主要为箱型。根据砂体分布范围、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曲线特征认为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源来自北部,发育2个水下分流河道。
顶部差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16%,平均渗透率375m D,为中孔、中渗储层;测井解释泥质含量较高,平均为30%。
4.测井二次解释及油藏特征研究
(1)测井二次解释
测井二次解释能为准确刻画油藏特点提供依据。顶部差油层存在岩、电性特征相近,但解释结论不一致的现象,有的解释差油层、水层、干层或未解释。针对该现象,通过测井、录井及试采井资料,进行了测井二次解释。根据电阻率与时差交会图确定油层解释标准为电阻率大于12Ω·m,时差大于360μs·m-1。
根据二次解释标准,水层或干层升级为油层的厚度共计314m·32层。
(2)油层分布
油层平面分布主要受砂体展布控制,砂体发育部位,电阻率高,油层发育,厚度6~12m。
顶部差油层底部发育隔夹层,油层纵向分布特点与隔夹层有关。隔夹层西部厚3~5m,向东变薄至尖灭,东部与上油组直接接触,二者为同一油水系统;西部发育稳定隔层,具有层状油藏特点。
(3)油藏类型
顶部差油层油藏类型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依据有三点:一是底部反旋回韵律反应泥质含量高,推断存在一定的可动水和束缚水,二是新海27块上、下油组已证实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新海27-H 9导眼井岩心测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平均含油饱和度较低[2](52.4%)。三是生产特点反应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点。例如试采井海C9-15井于09年5月调至目的层,生产4个月后含水由45%上升至78%,没有无水采油期,具有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生产特点。
二、水平井开发部署研究及实施效果
1.水平井开发部署
开发思路
顶部差油层直井出砂严重,不能有效开发,因此按照“分层开发”的思路,利用水平井泄油面积大、单井产量高、生产压差小、井网完善程度高的技术优势有效动用顶部差油层。
部署原则
(1)在构造、油层、产能落实区域部署水平井;
(2)在隔层发育部位部署水平井;
(3)单控储量大于3.2×104t,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大于1.0×104t;
(4)设计水平段150~250m,井距100~150m,靶点纵向位于高电阻部位;
(5)水平井平行于构造线,且处于同一相带。
结论及建议
(1)岩性细、含油饱和度低是造成顶部差油层低阻的原因之一。
(2)顶部差油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油稠,直井开发出砂严重,不利油藏开发,利用水平井的技术优势能有效开发顶部差油层。
(3)低阻油层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初期容易认识不深入,可把低阻油层作为老油田挖潜和新增储量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