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建设成果和传播的若干思考

2014-08-15王延荣河南省水利宣传中心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年3期
关键词:河南水利建设

□王延荣(河南省水利宣传中心)

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加强了水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文化意识的增强,水利行业重建设、轻文化的现象正在逐步转变,形成了研究、探讨、实践水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部分发达省份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有些省份的水文化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到水利行业精神和水工程建设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在水文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2013年开展了水文化调研活动,并编制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讨论稿)》,为开展水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针对目前存在的重建设、轻文化等现象,应当意识到,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水文化作为深入灵魂的“软实力”,更需要借助媒体工具传播、传承、发扬。

1 近年来的水文化建设成果

近年来,河南水利系统精心组织出版了一系列与水文化相关的书籍,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对水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出版物有:

1.1 《感悟河南水利》(2013年6月出版)

《感悟河南水利》以时间为轴线,以独特的视角纵观河南水利古今治水历程。全书贯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治水精神,洋溢着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文化基调,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历史的纵深感。追溯了河南从史前到当代的治水历程,凸显出中国治水的历史纵深感与文化厚重感。二是深刻的思想性。立足河南基本水情,系统展现治水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深刻思辨人与水的关系。三是强烈的时代感。全书结合新时期河南水利改革发展的实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深入总结思考。四是生动的可读性。通篇娓娓道来、清新明快,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水文化宣传提供了范例。

1.2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7月出版)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1.3 《河南水旱灾害》(1999年2月出版)

《河南水旱灾害》融会贯通了河南省历史上和当代有关洪涝干旱科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总体特征和典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河南省水,旱灾害及其相关灾害的类型,特征,危害程度与演变规律,总结了防治水,旱灾害的经验教训,并联系河南实际,提出了相关可行对策。是一部资料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专著。既是一本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领导,水利、防灾科技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国内外关心及希望了解河南的各界人士参考应用。

1.4 《治水无止境》(2009年6月出版)

《治水无止境》是陈惺同志从事水利工作57年的回顾与反思,以一名老水利专家的视角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的治水历程及治水理念。中国的水利工作,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绩基础上,正处在从高度开发水资源转入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阶段。现在,在除害方面,洪、涝对城乡的威胁远未完全消除;在兴利方面,水资源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还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治水是无止境的,水利工作既要巩固成绩,又要不断创新提高,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展对水利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这个关键时期,更需要倡导陈惺同志当年的精神,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科学负责的精神,敢于提出和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时代虽然不同,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永远是需要的。

1.5 《中州百县水碑文献》(2011年3月出版)

《中州百县水碑文献》由三门峡退休老干部范天平整理出版,共收文献2060篇,其中碑刻1786篇,涉及旱洪灾害、移民、抗灾赈济、治水工程等水利万象,附有拓片、照片600幅。“退休前把水碑研究当事业,退休后把水碑研究当工作”,20多年来,范老自费跋涉110个县,行程3万公里,搜寻各地散落水碑整理成这部文献,其辑注详细、精当,填补了我国水文化研究上的空白。

1.6 《河南水利300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关注度不断升温,大众希望在进一步全面了解水利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长期以来,河南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科普类水情教育读物上,却一直存在空白。《河南水利300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河南水利的一次全新解读,不仅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本全面了解河南水利的科普类基础读物,也是为水利行业的广大从业者提供了一本内容涵盖广泛的“案头书”。

以上这些出版物都是水利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水利事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尽管由于发行量等原因其影响面有限,但对水利史研究、水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 传播对文化有重要作用

水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如果说文化是鱼,那么传播就是水。文化与传播密不可分,既没有不传播的文化,更没有文化不传播。一切文化离不开传播,一切传播都在大小不同的程度上与文化相联系。

2.1 传播是文化化人的主要途径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化人”。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时代,精神交往、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一样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必然规定性,成为人类生产不可获取的材料。传播作为人类活动的文化特性之一,是人类的创造与特权,并使其在自然时空中突破障碍而扩散,因此传播也就形成了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和延展途径,成为人存在于社会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必然规定性。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传播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从社会意识观念和历史发展变革看,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或传播,足以改变整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因此,人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离不开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2.2 传播推动文化广泛普及

文化的广泛普及需要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认同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传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机制。文化融合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各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播,主要是人员的流动、生活环境的变化、民间的交往、生活的联系,这种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例如,不同民族杂居而逐渐形成的文化融合。二是通过物品的传播,城乡物质资料的交换、不同地区产品的交流、各种技术传播,使文化得到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文化。三是引进新的文化,即受体主动引进外来的文化。例如,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成新的文化。四是强迫性的文化传播形成文化融合,这是受体被动接受的结果。例如,通过侵略、垄断传播工具等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使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融合。正如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成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

2.3 传播促成文化共识

文化共识指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即对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事物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同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为社会提供这种共识是传播的重要功能,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宗教和教育来承担的,而在现代社会则成了媒体的一项主要任务。媒体通过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记录和传播向社会成员提供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作为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传统社会中的教育和宗教传播活动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现代媒体则把同样的信息内容和价值信念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因此,媒现代媒体形成的社会共识更具有普遍性。

水文化传播影响着民众对水的认识和了解。以政府部门牵头开展水文化传播工作,以水利行业人员作为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将促进水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并将最终实现全社会学习水文化、宣传水文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人水和谐的良好局面。

2 宣传工作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宣传工作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撑作用。水利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融入当代水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普及传播水文化知识的主平台,弘扬优秀水文化传统的主阵地,推进水文化创新的助推器,促进水文化发展繁荣,促进水利改革发展,为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1 媒体是水文化建设的首要工具

随着媒体的诞生发展,人们为之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作为喉舌,它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作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对外界环境进行监控监督;作为社会阀门,它可以成为普通百姓情绪表达的途径方法。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的重任更是分担在了媒体的身上。媒体具有广泛性、通俗性等,对于文化传承其发挥了不可抹灭的作用,成为水文化建设的首要工具。

2.2 水文化传播、渗透必须依靠宣传工作

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生产、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既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还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因此,文化的传播、渗透必须依靠宣传工作。

从新闻媒体与文化传播、渗透的关系看:文化需要传播,只有广为传播的文化才能为受众知晓,进而扩大影响力,新闻媒体担当着文化传播工具和载体的重要角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样,新闻媒体也离不开文化传播,作为精神产品的内容生产商,新闻媒体在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时,不仅在传递文化,而且又在生成文化;不仅本身在传播文化,同还在进行文化传播。在水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体对受众的文化渗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通过宣传工作的引导,水文化会逐渐渗透到受众头脑和思想中。受众在接受水文化的过程中,会逐渐改变对水的态度和习惯,进而协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并最终形成正确的水文化观念。

新闻媒体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可催生和助长某种文化,甚至还可以加速某种文化的消失。这一特殊功能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塑造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弘扬传统水文化,为水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3 媒体是水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新闻媒体是文化传播和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是民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拥有强大的舆论功能,媒体对水文化的积极传播会引发全社会对水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普通民众,在接触到媒体传播的“亲水、爱水、护水、节水”等信息后,会产生对水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印象,并进一步接受和形成对水的思想、价值、信仰、道德、观念、行为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快捷,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水文化建设更容易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水文化建设可以依靠这种高认同度、高效的传播形式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河南省水文化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受到历史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当今的水文化研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由水文化本身极其丰富的内涵所决定的。如何使宣传工作与水文化建设二者更好的有机结合,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河南水利建设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