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4-08-15马丽丽

环境与生活 2014年1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决策公众

文/马丽丽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为此,人们展开了一次次的环境保护革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它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最终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就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其对策展开论述,旨在不断改善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环境,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环境问题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日俱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是掀起了各种主题的环保活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我们也把它叫做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任何公民、任何组织或者社会团体都具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总之,他们具有平等参与环保事业和环境决策的权利,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当中去。本文就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并对其现状展开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环境决策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决策,它会涉及不同性质的多门学科,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还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就传统环境决策而言,它会根据本地区或者本部门的需要进行环境决策,而忽视与其他部门或者地域间的协调,更不用说考虑公众的参与,也因为这样,使得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如果环境决策缺乏科学性,那么只会给环境带来破坏,最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环境决策缺乏民主性,那么就会缺乏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加环境决策实施难度,最终增加执法的成本。

有利于加强环境决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

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既有利于增加环境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也有利于使相关部门的决策或者管理更加符合民意,更加适应客观规律。同时,它还有利于增强环境决策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此外,公众如果充分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就能够深入的了解环境决策的相关程序以及依据,从而认同相关部门做出的决策,以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有利于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环境保护既是公众的权利,也是公众的义务,同时,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使环境保护取得最大成效,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公众展开环境意识教育。不同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显得异常薄弱,在他们看来,环境和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们不需要行使什么权利,也不用承担什么义务,针对这种现象,环保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环境立法,以增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最终提高他们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公众的参与水平普遍偏低,大多公众不是被动参与就是间接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3的人没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而那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的,大多只是参与一些小型的公益劳动或者活动,他们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忽视去引导其他人。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活动只停留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则比较有限,比如,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城市规划、监督和抵制环境污染等等,实际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3)由于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家庭收入、职业特点等的影响,我国社会不同背景、不同观念的人在环境保护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社会基础不同的人在参与环境保护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能力、资源、权利和期望等。

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就以下三点展开论述。

首先,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较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公众大多认为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得到好转,而还有较多的人认为已经出现局部好转,当然,不管是哪一种观念,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说明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不是过于“乐观”就是“悲观”。

其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法律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为了有效展开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等,但这些法律都有共同的缺陷,就是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

最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在我国一些地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很高,但却缺乏相关制度、机制的支持,这使得环保意识不能转化为活动,公众也显得有心无力。

解决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的相关措施

不断转变公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21世纪的今天,我国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基本观念以及任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下,为公众营造一个优美、干净、高效的环境成为政府的最大追求。

就环境保护而言,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依靠公众的力量。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采取了大量措施不断转变公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公众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公众不断参与到环境决策中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环境保护主人翁的地位,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

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积极拓宽公众参与的领域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法的基本法,它在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首先,要在总则偏重明确界定公众以及公众参与,其次,要在法律中单独设章讲授公众参与的内容,这样有利于使法律内容集中具体,便于操作。此外,在我国还存在很多单行的环境立法,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对公众参与做了详细、具体、深入的规定,它们还规定了公众参与的相关方式,相关部门也要积极从这些法律法规出发,积极拓宽公众参与的领域,让公众能够真正发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

首先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我国公众很难真正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公众不了解政府做了什么决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策,另一方面公众对现下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也不甚了解,为此,政府必须建立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做到公开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执法进程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等。其次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任何公民、组织乃至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向国家机关提出诉讼,这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让遭受损失的公民得到应有的补偿,也有利于限制排污者大量排污,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后,它还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环境决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也有利于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着重指出要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积极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决策公众
环境保护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