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高速公路隧道溶洞处治方法研究
2014-08-15旷光洪
旷光洪,陈 羽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1 隧道地质概况
惠水至罗甸高速公路某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其中隧道进口段为小净距隧道,出口段为分离式隧道,隧道进口端测设线间距约10.24 m,出口端测设线间距约22.20 m。右幅隧道起讫桩号YK69 +127~YK69 +945,长818 m,最大埋深约93.97 m,右幅隧道平面线形进口段位于R=1 300 m 的圆曲线上,出口段位于R=4 200 m 的圆曲线上,右幅隧道均为下坡,纵坡坡度为-2.3%。
隧道区岩层较平缓,呈单斜产出,综合岩层产状为326°∠14°,总体向隧道进口方向倾斜。隧道区地层上覆第四系残坡积(Qel + dl)粉质粘土、(Qme)人工填筑土、冲洪积(Qal+pl)卵石土,堆积层(Qc)块石,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灰岩,凉水井组(T2l)中厚层状灰岩。隧道穿越区为凉水井组(T2l)中厚层状灰岩底层。
2 溶洞发育情况
某隧道右幅YK69 +700~YK69 +750 段原设计采用S-Ⅲa 支护。当隧道开挖至掌子面YK69 +747 时,爆破后基底岩石下坠,揭露一大型溶洞,该溶洞洞口沿轴线方向不可见(只在可视范围内长约23 m,宽约20 m,可见深约21 m),洞口底部被堆积块石掩盖,洞口壁可见垮塌痕迹,经进一步探明发现该溶洞发育情况如下。
(1)溶洞延伸:溶洞不规则,成长条形,位于右幅右侧拱底,向右侧S101 省道延伸。
(2)溶洞顶板形态:以右隧道右边缘为界,呈上凸状,右侧大部呈下凸状局部有上凹。
(3)溶洞大小及分布范围:YK69 + 705.5~YK69 +752.5段隧道从溶洞上方通过。溶洞形态不规则,纵向最大长度为55.26 m,溶洞顶距设计高程最小距离约1m,最大净空21.22 m。
(4)溶洞顶板稳定性:右幅隧道洞口附近存在大量爆破施工坍塌的岩体,顶板稳定,局部顶板存在掉块。
(5)溶洞底部稳定性:洞底部为2.6~6 m 软塑状粉质粘土充填,表层有1~2 cm 的钙华体,粉质粘土中间夹1~1.5 m的钙华体,根据地质雷达物探结果,下部未见溶洞,底板稳定。
3 溶洞处治方案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提到溶洞的设计原则:通过岩溶地区的隧道,可采用跨越、加固洞穴、引排截流岩溶水、清除或加固充填物、回填夯实、封闭地表塌陷、疏排地表水等综合治理设计方案。当溶洞在隧道底部时,对跨径较小的溶洞可挖出充填物进行回填封闭,对规模较大的溶洞可根据溶洞跨度大小采用跨越通过等措施;当溶洞在隧道侧墙时,可局部挖除溶洞充填物后在衬砌外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砌筑。结合某隧道右幅YK69 +700~YK69 +750段溶洞实际情况,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确定了该溶洞的两种处理方案,方案一为回填方案,方案二为挡墙方案。
3.1 方案一回填方案
分段清除隧道溶洞周边的危岩及隧道范围内溶洞顶部岩体;隧道溶洞底部分段采用洞渣进行倾填,倾填至仰拱底以下8 m 位置;再进行分层碾压填筑,分层碾压填筑至仰拱底以下3 m 位置,待整个溶洞完成填筑后最后回填2 m 厚M7.5浆砌片石,在浆砌片石与仰拱间浇筑1 m 厚的C20混凝土。YK69 +700~YK69 +750 段二次衬砌采用50 cm 厚C20钢筋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15 cm 厚的喷射混凝土,φ8 钢筋网25 ×25 cm,20 药卷锚杆,L =2.5 m,120 ×120 cm(纵×环)。
3.2 方案二挡墙方案
清除隧道范围内溶洞底部软塑状粉质粘土及块石堆积体;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对右幅隧道底部溶洞进行回填,并用1∶0.5 的挡墙收坡;YK69 +700~YK69 +750 段二次衬砌采用50 cm 厚C20钢筋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15 cm 厚的喷射混凝土,φ8 钢筋网25 ×25 cm,20 药卷锚杆,L=2.5 m,120 ×120 cm(纵×环)。
3.3 方案比较
方案一采用大块石抛填,可以采取隧道施工洞渣直接施工,施工方便快捷且能保证施工安全,费用经济,经估算费用约为254.28 万元;方案二挡墙方案,要先清除溶洞底部的粘土及堆积体,施工不安全,且用C20片石混凝土回填,立模施工不方便,费用不经济,经估算费用约为617.16 万元。综合比较,采用方案一较为合理。
4 结 语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大块石抛填方案对该隧道溶洞进行处理,实施效果良好,安全顺利完成了该溶洞的开挖与衬砌,质量及经济效果较好。溶洞是在贵州地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工程地质现象,在设计阶段不可能完全准确掌握溶洞的分布和发育情况,只有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隧道地质预报,随时掌握地质情况,才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可靠。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S].人民交通出版社.
[2]雷华,李志厚,周应新,等.湾田3 号隧道岩溶处治方案设计[J].公路,2009,(4).
[3]刘清文.铁路隧道溶洞处理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5,(7).
[4]陶延安.铁路隧道溶洞处理技术[J].科技信息.
[5]张耀军,孟兆伟,商南南.特大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技术[J].采矿技术,2004,4(1).
[6]杨秀清,柳墩利.内尾隧道施工中的溶洞处理技术[J].铁道建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