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及对策研究

2014-08-15黄万丽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信仰政治

黄万丽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政治信仰对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对某种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决策等的推崇和坚信。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明确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1]政治信仰及其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国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在大学生中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抱有信心。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是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映。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技术、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原来的信仰传播方式,在这个所谓的自媒体时代,个体在信息交流平台上是平等的主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不同国家、不同政见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这种情形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消解了社会政治舆论的统一,必然会动摇主流价值观和主流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威。大学生们正处在对各种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关键阶段,富有激情和批判精神,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利用网络宣传他们的政治价值观,使得少数大学生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左右,政治信仰出现危机。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的危机

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和社会领域的不断开放,导致了国外各种价值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博弈,科技的进步使得沟通方式的改变,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呈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2]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趋向功利化。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他们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更强。他们不拘泥于正统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不太在乎外界的看法和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实际,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假、大、空”的,“共产主义渺茫论”盛行。“技术至上主义”普遍存在,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他们觉得学好专业知识最重要,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优先等道德标准日益淡化。

2.少数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的政治价值观。由于网络信息庞杂、难以甄别,当代西方国家改变策略,将“和平演变”的战场转移到网络上,在所谓的民主、自由旗号下,肆无忌惮地向其他国家灌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少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信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他们认为西方的议会、政党、选举等制度更符合民主精神,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缺乏信心甚至持否定态度,逐渐动摇甚至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第一,大学生常常带有政治理想化心理。他们感受敏锐,想象力丰富,对社会充满幻想,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期望很高,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社会现实,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牢骚满腹。第二,大学生还存在政治逆反心理。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的晚期,逆反心理还时常存在,加上对社会对学校的一些不满,少数人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宣传不买账。这种逆反心理又导致行动上的回避,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不追求政治进步,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学业,关心将来的经济利益。

三、高职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根源来说

1.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构成强烈的冲击。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社会主义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然而,现实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消失,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却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一时的繁荣景象,而“能挽救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也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甚至有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解成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淡漠和疑虑;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渗透,通过网络发布一些反动的理论宣传,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来干扰和破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2.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集中爆发,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市场经济追逐利润和个体利益至上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强烈冲击着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少数大学生信奉“金钱万能论“,将拥有金钱的数量当成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成功的唯一证明,他们不关心政治,更谈不上政治信仰。另一方面,伴随各种改革进入“深水区”,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凸显,官员腐败、权力寻租、环境污染、社会保障机制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特权阶层、就业形势严峻等等,严重挑战了大学生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的教育,使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产生怀疑,对党的领导产生困惑,在内心深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

(二)从教育根源来说

1.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大学生重技术轻信仰。虽然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各个阶段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人们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至于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融入主流政治意识领域,和其他思想领域的一切东西一样被忽视。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工科成为热门学科,考生趋之若鹜,人文类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生源不足、经费不足,办学情况每况愈下。大学生在高职院校极力追捧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观念的诱导下,更是把学习目标局限在实用性、技术性层面,大学教育完全被碎片化、工具化。这种教育导向影响学生,使他们内心浮躁,急功近利,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2.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但是,目前高校的“两课”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和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政治信仰升华的机制,导致大学生缺乏内心对崇高信仰的追随;另一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两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书本上的理论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多教师自己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时也难以解答,对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授课时只能泛泛而谈,一带而过。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保证信仰教育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三)从主体根源来说

1.高职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新时期高职大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丰富、信息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更强,更愿意将自身看做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某个集体或社会的附庸,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带着批判精神从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出发,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一般通过网络信息的阅读来了解社会,很少有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还没有形成理性批判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们的政治信仰也还处于摇摆不定、模糊不清的状况,一旦在现实社会中遇到挫折,再耳闻目睹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就会怨天尤人,对政府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们的社会制度。

2.高职大学生的优越感消失。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群体不再是金字塔塔尖的精英分子,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甚至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优越感和成就感荡然无存。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危机,使得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接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倾向于技术至上主义。他们失去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激情和豪气,平日里关心的是学到多少技能,考了几个证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不再关心精神家园、心灵世界的构建,耻言理想、告别崇高、嘲弄信仰。

四、重构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重构大学生政治信仰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还是国家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 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3]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增强综合国力, 这是搞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建设的物质保障。要用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来吸引大学生,让他们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党的自身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作为一个有着8600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面对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必须充分认识到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意义,应该认识到肩上的重担,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以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在全党全国举起反腐大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反腐,在反腐倡廉方面屡出重拳,一些贪腐官员纷纷落马,一时间大快人心。另外,全党上下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信心,有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3.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主动占领网络政治信仰教育新阵地。各高校应该充分研究利用新媒体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和改进校园网建设,主动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新阵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同时,利用各种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高对不良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严防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4.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问题,形成政治信仰教育的情感机制。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绝不仅仅要求学生弄懂共产主义的原理和它的科学性, 而关键在于把这种信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不仅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迪大学生的理想和智慧,还要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将信仰结构中的情感因素利用起来,建立起信仰教育的情感机制,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触及他们的灵魂。

5.搭建信仰实践平台,努力使政治信仰教育生活化。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 但是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它总是通过主体行为去实践其“真理”。 胡锦涛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信念是他们确立正确政治信仰的第一步, 这种单纯通过理论灌输所构建起来的信仰平台并不牢固, 大学生只有在切实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实践氛围才能更加确定这种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现实性, 才能更加夯实支撑信仰的理论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去体察民情、了解社会,感受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正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政治信仰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坐而论道,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信仰的信心。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文)2004.

[3]2001年江泽民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Z].新华社,2001-01-10.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信仰政治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政治攀附”
信仰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