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刊的办报思想与发展策略探讨

2014-08-15马海霞

关键词:出版业新闻出版数字化

马海霞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新闻报刊出版的战略地位与意义

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所谓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1](P5),它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整体发展目标、民族兴旺和前途命运的产业类型。国内学者、著名经济学家王小强比较早地提出了战略产业的概念,他指出,战略产业往往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企业、个人、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是一种需要无条件发展的少数产业。战略产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国家的生死存亡,更关涉国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行为能力和国际形象。与之相同,新闻报刊出版业就是这样的产业类型,它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特征,并不像工业等产品那样可以依靠进口,而必须自食其力、独立谋生。也因此,新闻出版业因其特殊地位而具备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新闻出版关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

这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了新闻出版产品,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才能够突破时空屏障从远古走到今天,并奔向未来。同时,在促进国家和民族、历史和现代之间的文化交流上,新闻出版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最为普遍、深远的文化交流影响力。

(二)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传递社会信息方面,新闻出版产业也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和信息舆情的需求和力量也是相当大的,无论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是信息发布机制的公正性上,新闻出版产业都承担着庄严的责任和使命。

(三)新闻出版产业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新闻出版业的产业链绵长而极具联动性,与新技术结合高速而主动,低耗能低污染,又能够与任何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这种明显的产业优势决定了新闻出版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相当耀眼的增长点。由此可见,新闻报刊出版业是国家当之无愧的战略产业,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新闻报刊出版产业的战略思路

(一)出版方向定位要正确

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任何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极具意识形态属性的产业类型,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振兴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精神,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工作宗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则,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增长方式[2]。新闻报刊出版业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类型,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以实现集约型增长,“积极构建公共新闻出版服务体系,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管理有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现代新闻出版业”[3]。

(二)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出版需求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而文化产业最终实现的是人的价值,因而“以人为本”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便是毋庸置疑的指导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同样也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报刊出版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4]。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精品力作的策划和生产,高扬主旋律,坚持出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是贴近群众又极具针对性的优秀新闻作品。其次,要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众出品不同类型的出版产品,如针对“三农”、大学毕业生、未成年人等具有话题意义的群众设计打造有着明显群体性特征和阅读兴趣的出版物,从而培养出版产业的市场意识,提高出版水平。再次,要强化人才观念,要不断地向全社会吸纳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思路,以产业的发展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总之,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新闻出版工作是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就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热切期盼与渴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新闻出版发展成果[5]。

(三)积极转变增长方式

现代新闻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型,要顺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一整体趋势,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是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新闻报刊出版。这是新闻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平均主义的线性发展思路,而积极探索区域特色出版事业格局,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客观能力、资源类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指标,有分选、有取舍地构建与当地特点相吻合匹配的优势特色产业,走本土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路线,调动特色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集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其次,要明确改革意识,改变单一的资本运作格局以及规模挂帅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针对出版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这一问题,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单位机构改革,革除不符合现代出版产品行业要求的规范机制,加强新闻出版业的科技含量和人才培养意识,并通过新闻出版法律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长效监管机制以及版权战略等的完善,建立和引导当代新闻出版业走出困境、打破僵局、创造全新的增长方式。

三、新闻报刊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下的内容创新挂帅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新闻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新产业类型,其创新的落脚点首先要定位在其内容上,以内容为本。没有内容创新,新闻出版业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内容创新上的不足与滞后,也正是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主要瓶颈所在,尤其是数量激增与内容雷同之间的倒挂现象,更加凸显了内容创新上的巨大问题。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其内容创新上的问题势必会扩大为战略问题,需要一个整体环境和系统工程的自觉,包括新闻出版政策法律体系、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和监督机制等内容,并非新闻出版业自身所能解决。但是新闻出版机构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有所作为。

1.内容创新作为新闻出版业的灵魂和战略性发展的重中之重,就要有一种战略性选择的定位,其主导自然是政府,这是推进、支持改革的主体。从内容创新的角度,就需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创造出宽松、自由、和谐并紧密呼应市场需求的政策舆论环境对新闻出版业的创新举措予以支持。新闻出版的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输出政策支持的机构,在现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对新闻出版产业进行更加自觉的舆论引导和支持,通过舆论的力量真正地鼓励和宣传出版传媒领域的内容创新,还要注重维护新闻出版领域的公平正义,尤其要整治那些以名义上的创新扼杀和打压真正的内容创新的不正当行为,对之要予以强烈的谴责。

2.在政府的主导下,新闻报刊出版部门和相关机构要自觉将出版的机会和资源投放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和作者上面,要严格摒弃单一的以经济效益线索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做法,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荣,谨防过度商业化对内容创新的扼杀和侵蚀。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对创新内容的作者予以倾向性奖励,将对整个优秀出版产品的奖励从单一的管理部门、编辑团体扩大延伸至作者层面,因为作者才是内容创新的真正功臣,这是对内容创新最有效的激励。

(二)卓有成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产业最宝贵的资源,而发展现代新闻出版产业就要推进现代化的专项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新闻报刊出版业尤为重视人才机制建设,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首先,是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定位。作为一个极具联动性和整合性的产业来说,新闻出版产业需要的是“又专又全”的人才类型,即复合型、“T”型人才——既要精通新闻出版某个专门环节内的生产流程并能够熟练操作,又能够了解并熟悉新闻出版产业的其他领域和环节的相关知识、信息和规范,从而能够对产业全局做出整体有效的反应,以确保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主导和促进相对闭合的专业领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确保行业资源的互补,进而实现新闻传播产业在其结构上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各新闻出版单位要有意识地对这类人才制订相应的引进计划,并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无后顾之忧,从而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其次,是人才的任用。用好人才是引进人才之后最重要的事项。为此,就要尊重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出发,给人才以一定的空间用于推进改革和创意行为,以创新型人才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改革创新,以及国际先进经验的活用。同时还要注意人尽其用,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子上,以合适的岗位赋予人才发挥自身才能的载体和抓手,从而促进人才自身素质与工作创新的融合,并通过一系列充满诚意、富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出版行业中以创新为己任、不断开启正当竞争新格局的专业人才。

(三)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当代社会的潮流,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全球各个地区和行业,也自然而然成为新闻出版业推进创新的重大突破口和增长点。与西方国家整体上已经实现了出版领域数字化整体性工程竣工和相关技术准备的基本完善相比,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虽然有一定成绩,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劣势地位,主要表现为出版数字化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数字出版物仍然停留在“技术品牌两张皮”的低端环节这两个方面。技术上的落后也必然带来体制转型和结构优化的瓶颈和迟滞。因此,从体制改革、品牌建设、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高度出发,也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即实现传统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6]。

要努力促成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制与实力雄厚的新闻出版集团的合作,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经营等优势,尽力塑造一个公开、透明并面向全社会的数字版权保障机制,进而打造一个技术过硬、机制完善、管理科学且跨界跨区的综合化的大型数字出版交流投放平台,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我国当前相对松散零星的内容平台,并不能满足不断扩张的用户需求”这样的困境。这是推进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之所在。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够进一步转换新闻出版的内容资源,推进数字化转换或数字化加工基地的建立与完善,从而实现存量出版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升级,这样就可以带动传统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技术层面的提升与产业升级之间的高层次融合,也就是以技术进步来催化产业升级,其中的关键则是提升新闻出版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培养自身的经营意识,对那些有实力、有业绩的数字出版产业,要有效地引导,并有意识倾向性集聚其必要的创新要素,从而有效整合并大力提升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进而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生产力转化效率[7]。与此同时,着眼于具体的转型措施,要针对各个类型的新闻出版单位,包括音像、期刊等出版产业类型,推进其内部存量内容精品的数字化改造,用以确保传统出版产业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对内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8]。以数字化出版来指导带动传统新闻出版产业的升级转型,努力实现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同步。当然,技术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还需要相关制度、法律层面的约束,即通过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从而确保产业链各个环节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进一步确保各自的利益诉求得到妥善处理。

[1]魏玉山.关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0(5).

[2]李嘉.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2006-12-3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 - 02/14/content_9252618.htm.

[4]朱建纲.以人为本:新闻出版的根本要求[J].新湘评论,2009(5).

[5]柳斌杰.高举旗帜全力推进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中国报业,2008(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摘要)[J].青年记者,2011(9).

[7]孙寿山.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又快又好发展[J].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10(15).

[8]朱建纲,朱尔茜.“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出版业新闻出版数字化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