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反舌鸟》中成长的烦恼
2014-08-15王雪玲
王雪玲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一、引言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南部的一个古老而破败的小镇——梅科姆镇,这是一个充满不安、贫穷、挣扎和恐惧的年代。空荡荡的街道,残破不堪的建筑,灰白的日光在杂草丛生的人行道上投下斑驳的阴影。人们虽然慢吞吞地生活着,肆意地挥霍着时间,仿佛在这个小镇这一天没有尽头。当地的农民请不起律师,高昂的律师费让他们望而却步,万不得已,就必须用粮食代替钱,但也只是咨询费。因此,作为这个镇上的律师阿迪克斯·芬奇,他的收入也并不能满足他和他的家庭生活的所有需求。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琼·露易丝·斯各特·芬奇与父亲阿迪克斯、哥哥杰姆和黑人厨师卡尔普尼亚就生活在梅科姆镇,她与哥哥以及夏天来度假的好友迪尔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但是,他们天真无邪的生活因为一桩冤案而彻底改变。
二、人性的善恶
小说通过主人公斯各特和杰姆的视角转变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偏见无知的当地人、恪守原则的律师父亲,迫使他们艰难地去理解成人世界里的偏见和冷漠,去理解真相所包含的危机和无奈,试着去理解坏人的内心也可能无辜。”(高红梅,2009)小说采用许多哥特式(gothic)情节——阴森的怪屋、不同寻常的雪、突发的火灾、街上的疯狗、充满凶兆的万圣节之夜等——来烘托气氛,揭示灾难面前人性的善恶。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到处充斥着衰败的景象,它对美国人的影响并非只有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人们心里的躁动不安,这种不安孕育着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人们变得孤立无援,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怀疑和敌视。他们像是与失败签订了契约,失望充满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情绪下,很多社会问题突显出来,人们的怒火一触即发,时刻准备着发泄满腔的积怨。
1.阿迪克斯
阿迪克斯有一颗正义的心,因此,钱在他的眼里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妻子去世得早,所以,对儿子和女儿既严格又慈爱。汤姆·鲁宾逊案审判前,阿迪克斯曾遭人轻视和诋毁,但是审判后他一如既往地受人尊敬。阿迪克斯年近五十岁,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没有做过能让孩子们拿来炫耀的事情。他的眼镜重得像是要压断他的鼻梁,而左眼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因此,头向左偏用眼已经成了他的习惯。除了看书,他的生活不需要其他消遣,包括大部分美国人喜爱的烟、酒和纸牌。他的枪法绝对称得上一流,却鲜为人知,有一次意外地为了保护其他人打死了一条疯狗,他的孩子们这时才了解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枪法精准的猎手。
除了父亲的身份,阿迪克斯那一颗正义的心同样使他被孩子们崇拜。哪怕是孩子犯错,阿迪克斯都不只听其他人的一面之词,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这就是公平。这同样是斯各特尊敬她的父亲的原因之一,因为她觉得她的父亲阿迪克斯懂得她,也让她表达想法。在阿迪克斯的思想中,他认为即使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判一个人有罪,但是罪人也有人权,因此,仍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法庭审判黑人汤姆·鲁宾逊的前夕,阿迪克斯守护在监狱的门口保护汤姆的安全。当镇子里平日里和蔼可亲的人们开着汽车涌向监狱门口,他们像是被恶魔附了身,全身都充满了暴力的气息,用全身的力气扑向在阿迪克斯身后的汤姆,但汤姆其实是无辜的。阿迪克斯,没有生气或者有任何激动的情绪,他阻止斯各特对他们的反抗和踢打。他认为是孩子们的出现制服了这群暴徒,但是阿迪克斯那沉稳、正义的力量也能让他们望而却步,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
在当地,歧视黑人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阿迪克斯没有人愿意为黑人辩护。检察官是个白人,指控汤姆强奸罪。但是,阿迪克斯经过多方取证,知道汤姆是被冤枉的。在法庭上,阿迪克斯通过调查得到的证据将检察官的指控全部驳回,进行无罪辩护。他想改变镇上的人对黑人的歧视,辩护后,他在法庭上发言,想让人们平等地看待所有的人类,包括黑人。可是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不相信汤姆无罪。面对强权,阿迪克斯毫不畏缩,他准备继续为汤姆申诉。然而,因为阿迪克斯为黑人提供帮助,镇上对黑人有严重歧视的白人对芬奇的家人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杰姆与斯各特在参加万圣节庆祝活动时被鲍伯·尤厄尔袭击,杰姆的胳膊被扭断。虽然汤姆·约翰逊的审判象征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但是这次审判仍在一些方面体现了人们本性中的善良。
2.布·拉德利
小说的开篇,布·拉德利是恶魔的化身。怪物和幽灵永远是吓唬孩子们最好的方式,也是他们用来消遣的故事,斯各特也是如此,因此,他对布·拉德利的传闻深信不疑。在孩子们的传言中,布·拉德利一家人都变成了妖怪。因此,布·拉德利的家变成了恐怖故事在现实中的化身,仿佛在寂静的夜晚中那里也会传来寒凉刺骨的低笑。布·拉德利在这个小镇就是恐怖的化身,斯各特噩梦的主角就是他,每次都像吸血鬼一样嘴上布满鲜血,狰狞地狂笑。当她在轮胎里不小心滚到布·拉德利房子的台阶上时,恐惧控制了她的身体,除了颤抖,竟是一动不能动。阿迪克斯知道后,孩子们在布·拉德利家的试胆游戏宣布完结。
小说中足不出户的布·拉德利是善的象征,但他的善最初却被一种阴森的气氛所笼罩。他通过自己的善行和赤诚逐渐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斯各特在与布·拉德利接触后,逐渐明白了眼见为实,不能只听人们的言传,而应该用自己的双眼去了解真相。布·拉德利不仅仅时常悄悄地往树洞里给他们放各种小礼物 (两个人偶、一只怀表和链子、一把小刀、一盒口香糖、一枚印第安硬币、一枚当地学校颁发的奖章,等等),还在疯狂的冒险之夜为杰姆缝补裤子,在突发的火灾之夜为斯各特披上毯子,甚至在恐怖的万圣节之夜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一路呵护并陪伴他们成长。
三、成长的烦恼
1.对阿迪克斯的态度
阿迪克斯·芬奇是做好了父亲和律师这两个角色,在小说中他也是为了正义而战的战士。他身上的美德汇聚成一个完美的男人,绅士、责任、信念融合成他一个人,并且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去理解所有人,不会让个人情感干涉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恐慌年代,他能为一个简单的理想和信念,在那个举步维艰的社会坚强地战斗。他也想将思想传给下一代:“我们不能因为一百年前失败过就不再争取胜利了。”法庭上,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具有平息怒火的力量。他让陪审团迟迟下不了决定,他顶住各方压力和威胁为黑人辩护。而这样做的理由虽然简单,却令人肃然起敬:“假如我不这样做,在镇上我将抬不起头,在立法机关就不能代表这个县,我甚至不能要求你或者杰姆别再做某种事了。”他的奋斗不仅是对自己的信念,也是身为父亲的责任心,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榜样。杰姆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不断成长,逐渐成长为父亲那样的人。
斯各特代表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每成长一步,都是在委屈、愤怒中,这是在生活中磨炼,也是以孩子的视角认识这个社会。阿迪克斯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理解别人的想法,因此,当卡罗琳小姐责备斯各特时,阿迪克斯面对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对话,教育了斯各特。阿迪克斯理解斯各特的想法,但是他同样在教育斯各特,虽然有些事情有缺陷,但仍存在有意义的地方值得学习;斯各特容易愤怒,不会控制情绪,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身上展现的一些毫不掩饰的人性缺失,折射出大人们对黑人的极端做法,丧失了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判断。
2.对布·拉德利认识
布·拉德利 (Boo Radley/Author Radley)原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残酷的父亲毁掉了他的人生,他用足不出户回避着一切可能带来的伤害。尽管如此,布·拉德利仍然心地善良,通过赠送邻居小孩儿小礼物、为小孩儿补裤子等方式与外界维系着仅有的联系。布·拉德利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却是反映孩子们成长变化最重要的线索。布·拉德利在小说的开始并没有出现,而是通过孩子们的话语和行为组成了第一印象——孩子们恐怖的源泉。
大萧条时代的美国人就像对布·拉德利产生恐惧的孩子们。他们因为恐惧而不敢行动,就只能深陷在噩梦里无法自拔。就像杰姆把裤子丢在布·拉德利家的篱笆上,因为恐惧他拼命地逃走。当恐怖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人们就会发现,其实恐惧就是懦弱和屡战屡败而受挫的自信心,当走过恐惧后,人们才会重拾信心,“因为我们始终站在死亡的边缘而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由脆弱变得坚强、由坚强而变得自信”。
随着故事的发展,布·拉德利逐渐变得真实起来,由故事开始时的魔鬼化身逐渐轮廓清晰和真实起来,成为一个概念上的人存在于斯各特头脑中。在小说后面情节中,布·拉德利英勇地与歹徒搏斗,救了斯各特和杰姆。这让斯各特彻底了解了布·拉德利这个人,而不再是传说中的恶魔。斯各特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逐渐成熟起来,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同情心和判断力的人。
四、结语
反舌鸟 (Mockingbird)这个词,代表小说中无辜的人们,包括天真的孩子们。反舌鸟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也不会破坏人类的家园。所以,伤害这种没有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的生命,在人的意识里是一种罪恶。小说中的布·拉德利和汤姆·鲁宾逊都是反舌鸟,只不过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人们的偏见和歧视往往使他们蒙蔽了双眼,而看不清真实的面貌。《杀死一只反舌鸟》一直被列为美国高中和大学必读书目,主要是因为它对童年天真的描写极富感染力,从道义上对种族歧视进行严厉的抨击,断言人类的善良一定禁得起罪恶的攻击。阿迪克斯的存在让那些生存在各种恐惧中的人看到一丝希望。
[1]Douthat Ross,Phillips Brian.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杀死一只知更鸟[M].甄春亮,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2]Lee,Harper.To Kill a Mockingbird[M].NY and Boston:Grand Central Publishing,2010.
[3]顾舜若.《杀死一只反舌鸟》中的信仰格局[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68-170.
[4]哈珀·李.高红梅译.杀死一只反舌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刘国枝.哈帕·李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32-34.
[6]徐姗.从《百舌鸟之死》解读哈帕·李对南方“淑女形象”的重塑[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