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新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4-08-15

关键词:新语模因新词

周 炜

(长沙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3)

一、引言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大,也最快[1]。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新词语。维特根斯坦说,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2]。新词从最开始出现时的陌生感发展到最后被大众的普遍接受,整个过程都值得关注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讨研究新词的文章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也开始反思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新词的定界、范围等问题上。本文正是基于近十五年国内期刊有关汉语新词的研究,分析总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求商榷探寻解决方案。

二、新词的时间问题

对于新词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我国最早对新词进行观察分析的吕叔湘和陈原先生认为,新词不仅涵盖不久之前产生、且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具备新颖感的词语,同时也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3]。邢福义先生则认为,新词即采用新语表形式或增加新义项和用法的词语[4]。另外还有一些学者[5]也给出类似的定义,认为新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式和意义上有任何新变化的词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一,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新词定界的核心概念基本一致,集中于两点,即新语表形式和新义项。只是对于新词的时间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新”这个词本身就语义模糊。何谓“新”,是近一年,近是五年?以上定义中提到的“不久之前”语义所指也不明确,“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间以前出现的词语又算不算新词呢?例如,数年前出现的新词“短信”、“彩屏”、“月嫂”等,随着新生事物出现而产生的词语在最初都是耳目一新,但随着事物的普及和词语的频繁使用,它们的新度也在不断减弱。因此,在现在讨论新词的文章中是很难看到以上所列的词语了。

新词语是一个相对概念。新词词典中所列的词条应该是相对的新词语,即与旧词相对而言的词[4]。以前的新词到了将来也许就变成旧词,我们研究新词的目的也是应该要与过去某一时间段的词语进行对比,进而分析研究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具备什么特点、反映了什么特殊的问题以及预示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等[6]。因此,我们认为新词的定义应当涵盖所有时期的新词新语,在给出界定时,无须限定具体的时间,因为从相对概念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时间毫无意义,且会使给出的定义相对狭隘。但是在研究新词新语特点时,出于严谨的考虑,则需限定一个时间段,如我们可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词语,也可以对某一时间段内产生的新词语进行研究。例如,“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7]这一题目限定了新词来源的时间范围,又如“再谈新词产生的途径——以近些年出现的新词为例”[8]给予同样的限定,但题目中的“近些年”还可以再商榷。总之,我们研究新词,应当根据研究目的,首先选取一个时间点作为新旧词语的界限。

三、新词的范围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词研究者们对于新词的定界基本可以达成一致,即新词是采用新语表形式或增加新义项的词语。本节所说的范围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词才算新词?任何人任意自行创造的词都算新词?还是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普遍认可并使用的词才算新词?这里涉及两个标准:

1.新词语的规范。生造词的出现是新词产生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所谓生造词,就是指那些新造出来的、词义模糊不明确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没有反映新生事物,而且对于社会变革、社会心理的特殊效果,也没有做到明晰的表述,基本属于一种个人标新立异[9]。例如,有些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原有词语的形式,将两个语素组合成一个词语,语义所指却不明确,如揍打、锐猛、简扼。又如网络流行的一些成语“普大喜奔”、“不明觉厉”、“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取自一句话中的部分语素组合而成。这些新成语能流行起来,主要是出于网络使用者的新鲜感,而大多数的新成语本身并没有存在很深的内涵,只是简单的对原有词语或句子的缩写甚至其间还存在错别字现象,这些新成语的影响范围最多也就在网络上。可见,并不是任意创造新语表形式或添加新义项就能产生研究意义上的新词。新词和生造词的区分标准:从语言结构来看,就是要语义明晰[10]。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词的定义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2.新词语的认可度。从Dawkins 的模因学[11]的角度来看,某种信息出现之后,判断其是否具有模因性,不是在它引致人们去复制它或在人们对它重复传播之前,这些时候的信息还不能被看作模因。只有当这种信息已经得到人们的传播复制,它才具有模因性。新词语通过人们的使用和传播而得到复制,同时某些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得到复制。因此,我们不能说新词就是模因,它只是具有成为模因的可能性。只有在新词被人们进行使用传播之后,它才具有模因性,即得到传播复制的新词成为模因。某个人头脑中偶尔一闪而过或者一时兴起使用的词语,由于没有经过人们普遍的复制传播而不具有模因性。因此,这样的词语不属于我们研究意义上的新词。例如,前面提到的通过任意缩减部分语素而形成的词语,如刚始(刚刚开始)、体惦(体贴惦记),这些词语由于语义所指不明确,造成使用困难,因此,很难使之得以传播复制而成为模因。所以不是任何人全新创造的词语都算新词,研究意义上的新词应该是已经成为模因的新词,即经过人们普遍复制传播并认可明确其含义的词语。但这里的认可度也是一个无法精确定义的概念,认可度的衡量标准也有待商榷,我们可以以列入新词词典或以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新词为标准,新词至少应是某一范围内复制传播并且其含义得到明确认可的词语,这种复制传播的衡量标准可以借鉴监测新词的使用频率,从模因论的角度来说,就是新词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次数。如上面提到的网络热门成语“十动然拒”“细思恐极”等,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想,如果这些热词得以复制传播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看到它们不会对其含义产生疑惑,这些热词也许也能够成为新词一族。

因此,我们认为新词的定义可以分为两方面:广义上讲,所有采用了新语表形式或新义项的词语都可以被称为新词;狭义上讲,新词指的是那些语义所指和使用都已明确的语表形式或语义所指新颖的词语。很显然,狭义上的所指才具有研究意义。

四、旧词新义项问题

有些研究新词的学者会对旧词添加新义项属于新词这一情况表示质疑,认为旧词增加了新词义,只能算一词多义,不能认为这个词就是新词。例如,“山寨”原来的含义为“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现在增加了“盗版,不正规的”这一新义项,一般指某些品牌东西的假冒品。随着“山寨”一词的流行又发展出一些新词,比如山寨文化、山寨爱情等。再如,“土豪”原指旧时乡间有权有势的恶霸,后在网络中被网民们赋予新的含义,引申为非理性消费的钞票玩家,用于讽刺调侃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该意义衍生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句子。这些新义项的使用频率往往还超过了原有的词语义项。

我们这里还是可以借用模因论的说法,当一个旧词的新义项经过人们不断地复制传播具备了很强的模因性,使其含义明确用法被人们认可,我们就认为这个词是新词。往往增加了新义项的这一类新词,其新的义项的模因性要比原有义项的模因性更强,也就是新义项的使用频率比原有义项更高。例如围脖、笔记本等词,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兴盛,它们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其“网络日志”和“电脑”的含义。

五、新词的构成形式问题

新词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体现在新词的构成形式上,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集中体现为从全局探讨新词的来源及形式或者对某一形式的新词的探讨。综合考虑新词的定义和来源,我们认为任何新词的构成无外乎两种形式,即基础新词和复合新词。基础新词为旧词被赋予新意或全新创造的词语;复合新词为新词与旧词组合而成的具有新意的词语。我们以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新词为例,其中的新词均可分为这两种形式。复合新词集中体现为并非新词的词语经过非常规的组合而构成词意或形式新颖的词语。例如,“被× ×”成为某年新词语的热门格式,如“被就业”、“被代表”等,表达了弱势群体对权势强加给他们的种种所表示出的委屈与无奈。又如“楼××”,如“楼薄薄”、“楼脆脆”、“楼歪歪”等,用于形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还有以“门”为后缀的新词语如“加分门”、“职称门”等,表达“事件”之意。再如反映多元人群的新词语,像“× ×族”、“× ×二代”,如“偷菜族”、“富二代”等。这些复合新词的特点是中间的单个语素并非新颖,经过组合后构成新词。而基础新词是那些自身被赋予新意的词语,方式并非组合,可以旧词新意,可以从其他语言舶来,也可以全新创造,例如,粉丝、博客、极客、萝莉、土豪等等。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复合新词的构成是由于创造新词的创意被不断复制传播,其模因性不断增强,随着其模因性的增强,这种复合新词的组合方式也得到更多的应用,形成更多的类似新词。而基础新词的模因性取决于单个新词的不断复制传播,通过其使用频率和传播维度决定其接受程度和辨识度。复合新词一旦组合成词,随着其模因性的增强,组合方式的模因性也同时增强,因而促成更多新词的形成,又反过来提高这种组合方式的模因性。

六、与流行语的界定问题

在新词研究中,新词和流行语或网络热词是两个并存的表述。人们对于二者的使用似乎很难区分,有时仿佛二者可以画等号,相互通用,很难将其界定开来。某些研究文章如果从所列来看,其标题如果两个词进行互换,内容似乎也合适。但是既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我们认为二者还是有些许差别的,虽然二者存在相互重合的部分。

新词的相对时间性质与流行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这是因为“流行”也是一个本来语义就模糊的词语,同样具有时效性。此外,两者在发展轨迹上都经历最开始的不稳定期(unstable),这时二者属性耳目一新;通过人们的普遍使用传播,进入盛行期(diffused);其含义明确认可之后,进入稳定期(stable);经历一段时间以后,两者的“新”度和“流行”度逐渐减弱,进入过盛期(dated)、过时期(passé),部分新词和流行语会融入主流语言系统,其用法和含义固定下来,还有部分新词和流行语可能如昙花一现一样不再被使用(Wikipedia)。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在使用上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淆。

尽管新词和流行语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二者可以混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新词一般是随着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出现,任何领域和方面都有出现新词的可能性,其中有部分新词由于源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领域,达不到流行的程度,它们也许在最开始的不稳定期之后就停止发展,没有进入盛行期。这类新词较多的是某些新出现的专业术语,例如模因,非语言研究专业的人并不知道它的所指。因此,我们不能说新词是流行语。再如流行音乐、流行性疾病、流行色等这种有可能再一次甚至几次流行的东西,作为反映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词语是否还是“流行语”呢?[12]很显然,这些词语算流行语,可是已不能算作新词,看来流行语也不一定就是新词。

因此,我们认为实际研究中的新词应该是有明确公认规范的含义并纳入词汇系统的词语或能够纳入新词词典中的词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部分研究新词的文章其实所涉及的更为精确地说应该是流行语,相比于研究意义上的新词具有可变性,特别是某些网络流行语,兴起于网络人群,有的词语随着受众面不断扩大而趋于稳定,有的词语则一时兴起、流行一段时间便慢慢消亡。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新词作为语言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新词研究经过多年的对各类新词的描述性研究,有必要对新词自身进行反思。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加以诠释,以期能够引起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澄清。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笔记[M].许志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廖志勤,文军.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4]邢福义.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一个汉语本体研究者的思考[J].语文研究,2007(2).

[5]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汉语学习,2009(1).

[6]潘勇,陈云香.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8]刘群.再谈新词产生的途径——以近些年出现的新词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6).

[9]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杨华.新的规范观念指导下的词汇规范探索——新造词与生造词的区分标准问题[J].北方论丛,2001(6).

[1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2]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新语模因新词
学林新语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Research on Micro-blog New Word Recognition Based on SVM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