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晚年自由思想的迷雾与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的复兴

2014-08-15傅社敏

关键词:自由主义民主

傅社敏

(洛阳理工学院 社科系,河南 洛阳 471023)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国内各个政治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国民党要建立一党专制的政权。第三党派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提出: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三民主义。他在回答路透社记者说: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将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这说明,自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民族解放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自由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有一致之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独立、自由、民主、和平成为被压迫民族的旗帜,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发展,毛泽东就大胆地预测:民族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已经成为新世界确定不移的原则,中国人民欢迎这个新世界到来。1947年,他在新年祝词中说:“战后的世界和中国都发展了争取世界和平争取民主自由的规模极大的民主运动,这个运动必然走向胜利。”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言:“1947年,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比1946年更重要的胜利,其结果,将使中国的情况发生变化,有利于和平的恢复和国家的独立。”“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不屈不挠的奋斗,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自由的阳光一定会照遍祖国大地。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一定要在今后数年内奠定坚实的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了真正的国家的主人,享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民主和自由。但是真正的自由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由的实现依赖一定经济政治社会条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自由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提供更多政治参与的时间,高度的民主和自由更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公民,而公民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过程。现代化的生产力和发达的教育、科学和文化,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自由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但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战火就烧到了中朝边境,新中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来应付战争,而且受到当时的历史局限,我们第一代许多领导人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解决人民的自由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由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没有把人民的自由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建设,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的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是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政治局面在毛泽东在世时始终没有出现。从反右运动起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由就成了忌讳的词。现在看来,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所奋斗的目标之一,而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手段,这是其一。其二,突出自由的阶级性,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和无产阶级自由的对立性的一面,没有看二者之间存在非对抗性、同一性的一面,重批判、轻借鉴和吸收,以至于把资产阶级历史上的积极进步的的思想也一同摒弃了。其三,由于极“左”思潮泛滥,把本来属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遭破坏,民主法制荡然无存,民主自由难觅踪迹。民粹主义盛行,提倡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形式上极端自由,绝对平等,专断横行,无政府主义泛滥,最后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总结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我们可以看出极端民主化、自由化和民粹主义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基础,发达的完善的民主是同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商品经济是自由平等思想的土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历朝历代都主张重农抑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很不发达,中国的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弱势,导致其政治、思想上的弱势地位,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但是中国普通百姓头脑中的皇权思想并没有根除,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意识并没有确立,中国没有自由的传统,相反,国民性中的奴性却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民主已成为时尚。中国缺乏自由这一点却依然未能引起国人的重视,谈论自由噤若寒蝉,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自由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自由主义作为中国的一种思潮成为中国理论界的一大热点,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为什么会在20世纪90年代复兴呢?

第一,是对历史的反思,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但却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历代都实行“秦政治”,而秦朝则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专制主义盛行,皇权思想严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政治上取消了专制和特权的存在,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也使官僚主义、专制特权受到冲击,但作为传统思想意识,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特权等级思想对人们自由的束缚是难以短时期消除的,“文革”是集中爆发和体现。中国没有自由主义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是中国式自由。它是一种内向、消极的自由,是自我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追求忘我、无我、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不是积极地、主动地争取个人自由到摆脱社会压迫的自由。无论如何,自由是人类社会追寻的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预言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强权可以剥夺自由,专制可以压制自由,独裁可以取消自由,但人们对自由的需求难以压抑。以胡适为代表的近代的自由启蒙者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的自由主义者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再次成为热点,这是因为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成为改革进行的拦路虎,比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问题、“三农”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淡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否定特权、垄断,强调法治、平等,尊重人权。没有市场主体的自由和个人主体之间的平等,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可能真正运转正常。自由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传播。

第二,是社会变化的需要,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大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吴市场、厉股份”成为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经济领域领域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固有的僵化的观念被废弃,新话语、新思潮、新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应接不暇。利益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国家实施的普法计划使人们的法制、权利意识增强,自由主义思潮成为市场经济对接的一种思潮得以传播,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话语。

第三,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上了新台阶的反映,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由“引进来”开始“走出去”,中国不断寻求与世界的接轨,全球化扑面而来,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刺,公共选择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得到重视,成为学者分析政府失灵的重要理论依据,西方各种经济理论和转型理论在中国传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的根本经济制度,这种变化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1994年,上海一批中青年知识分子在《读书》杂志上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就是在这一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准文集》,李慎之在1997年为《顾准日记》作序的文章中首次点明:顾准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思想家。顾准实际上是一个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无悔的理想主义者……因此说他放弃的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主义,毋宁切合他思想实际……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是一部自由主义的理想屡遭挫折的历史。然而九曲黄河终归大海,顾准的觉悟已经预示了这一点。对此,朱学勤给予有力的呼应:顾准临终前达到的思想境界,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启蒙派……他的精神指标最终定位于自由主义,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何家栋更进一步在历史—当代的时间系列下,梳理出“梁启超─胡适─顾准─李慎之”的中国自由主义的谱系,刘军宁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编辑出版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进一步突显了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李慎之为之作序中再次指出:“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发轫于北京大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在今天的复兴,一定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且为世界造福争光。”这表明自由主义开始在中国复兴。

自由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形成于17-18世纪,核心是强调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主张个人财产、自由、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有限政府,实行法治和分权。20世纪后分成两大学派:一是新自由主义学派,二是凯恩斯主义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得以复兴并迅速成影响中国重要思潮。自由主义是反封建的产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起过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中国自由主义者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和马克思主义者对立,中国一直把自由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思想体系看待,直到改革开放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实现目标,自由和社会主义由排斥到契合。其实,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早有论述:“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绝非矛盾……真正的个人主义没有不顾社会秩序的;真正合理的社会主义没有不顾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源于西方思想传统,自由主义是本体论,马克思主义是主体论,都体现理性精神、运动精神、斗争精神和自由精神。自由主义者都把自由价值置于最高地位。马克思主义则是通过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二者都推动了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结束了封建专制。都具有世俗化、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契约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特征。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着共同的命运,即体制趋同化,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利益交融化,更多追求利益双赢,形成利益共同体;分歧对话化,分歧更多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最高原则,努力研究并揭示当今世界的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从革命到建设的道路的思想体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原理的实质是把个人自由奉为普遍的抽象的价值原则。实际上,个人生活在实践中、在社会关系中,实践和社会关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状态和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如今的社会中还存在封建残余、专制思想、阻碍民主发展和自由权利的力量,自由主义仍保持有积极的社会批判的价值。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合乎自由主义观念,因而,发生了自由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中国的自由主义从过去到现在都具有两重性,它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系同样是二重的。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在特殊的中国国情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吸收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的精华是正确的态度,只有不断地吸收各种先进理论精华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决不能用西方自由主义代替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1]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毛泽东读文物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意]圭多·德拉吉罗,[英]R.G.科林伍德.欧洲自由主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经济发展须警惕新自由主义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