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思考
2014-08-15刘玉
刘 玉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江西 赣州 341000)
我国由于受到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影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是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应做好预防、处置和治理自然灾害的重要工作,积极履行和发挥其应有的职责与作用,我国的自然灾害应对是政府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会阻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常常令人措手不及,如果政府能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对它做出正确预测,就能够采取有效措应对其发生。政府应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做到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普通市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保证
自然灾害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避免的伤痛,纵观历史,每次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总会使一些灾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很多灾民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在这样贫困无助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发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而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重新恢复生产生活,则是政府的责任。当发生自然灾害时,要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政府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避免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二、政府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但是还不够完善。
(一)自然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应对自然灾害的专项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自然灾害应对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30多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很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是单项的,法律涉及的灾种也比较少,更重要的是缺少处于统筹地位的综合性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许多依赖法律来调整和解决的问题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1. 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态度,造成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淡薄,不利于防灾救灾工作在全社会的顺利开展。
2. 预警机制不完善
应对自然灾害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自然界是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对它进行掌控。而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建立完整的包括气象、水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的检测网络,需要提高现有技术装备水平,还需要有专业的监测员。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全国普及,所以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还有待提升。
3.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自然灾害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者刚发生时将自然灾害的各种信息迅速、广泛并且有效地传递给灾害可能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地区。我国在信息共享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和地方各协调机制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不够,上下级之间的接口也不够顺畅。这就使得在自然灾害的信息收集、灾情的发布、灾害的响应等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政府发布信息的滞后性,会比较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大肆散布不实信息,引起社会恐慌。
4. 救灾物资储备建设有待提高
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体系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必备因素,我国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和现实工作需要的物资储备体系,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物资储备库的数量较少、设施较落后,物资储备更新较慢、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国家财政在建立健全物资储备体系的投入上不足,难以满足物资储备体系的完善建设等等。
(三)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
我国防灾减灾的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基础薄弱、水平不高、人才匮乏、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没建立起完善的强有力的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缺少一批在防灾减灾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政府对防灾减灾的科研资金投入还不足。
三、加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几点对策
政府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主导力量,在自然灾害的管理中具备承担主要责任能力的也只有政府。为了更积极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其带来的惨重损失,加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然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
政府要加快自然灾害的立法工作,促使自然灾害管理法制化的实现。应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自然灾害领域统领性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和协调单项自然灾害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自然灾害管理上水平。应颁布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用来弥补现有单项法律的不足,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二)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1.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要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必须提高政府和个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首先,要对自然灾害及其后果有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其次,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意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敏感度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再次,政府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开展防灾科普教育和知识培训,从意识层面培养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最后,政府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演练,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这样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也可以有效减少伤亡。
2. 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如果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就对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预报,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准确评估,将有利于政府做好应对准备。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完整的包括水文、地质、海洋等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沟通在危机处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舆论公开是动员全部社会力量来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前提。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时,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受灾事件的最新信息,以便于上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最迅速的反应。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开、畅通、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和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全面准确的信息,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媒体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杜绝谣言的传播。因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监督和引导,建立自然灾害新闻通报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受灾信息及救灾情况等。
4.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支撑,政府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人口分布条件,综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适当扩展政府物资储备体系。并且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应该在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严格按照现代建筑安全标准来建,这样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把受损程度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完善物资发放渠道的建设。要根据发放到不同地区的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登记造册,对物资进行统计和清理,确保做到账物相符。
5. 增加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投入
政府要确定与我国国情相一致的救灾标准体系,加大自然灾害管理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自然灾害管理的资金来源。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发放的救灾专项资金,建立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正常增长机制;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还可以完善社会捐赠制度,促进社会资源投入;另外,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通过灾害保险等方式分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分担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投入中的财政负担。
(三)加大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科技在自然灾害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把科学技术综合运用到整个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包括灾害前的预警预报、灾害中的减灾救灾和灾害后的恢复重建等。
(四)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对于应急突发事件和公共公益事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十字会、义工社等非政府组织经常出现在灾难的第一现场。这就告诉我们,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公民的爱心和责任感,极大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所以,政府要保障救灾工作全面进行,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的强大力量。但也必须注意要对非政府组织在救援过程中的工作进行有效规范,防止不专业的民间组织在紧张的救援过程中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