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究

2014-08-15贾春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贾春成

贾春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助教(广东广州 510420)。

一、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一定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意志力薄弱、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学生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思想特点着手,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有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之一,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在党的政策宣传、决议执行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堡垒,将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有专家学者认为,“加强党支部建设,把学生党员组织到党的组织单元中,使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接受组织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使之成为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学生党员若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会起到照亮一大片,带动一班人的良好效果,这对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员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等都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育优良党风,促校风带学风。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和基层阵地,其发展建设关系到党能否培养更多的优秀知识人才加入党组织,能否培养出更多觉悟高、党性强、凝聚力及战斗力强的后备力量的问题,更关系到党的优良光荣传统能否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不断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培养优良党风的“助推器”。另外,加强党支部建设,对于高校的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有重要作用,学生党员能在优良学风、校风建设方面成为积极的践行者和引导者。

4.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这说明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内部活力,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找准着力点,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不断加强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党支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健康蓬勃发展,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解决问题,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矛盾,能够冷静处理,在追求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不断带动其他社会成员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党支部领导人的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培养。调查发现,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学生党员或辅导员来担任,但是学生党员毕竟是学生,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他们在党性、党的理论知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缺乏学生党建方面的研究,又担负着繁重的学生工作,导致职责不清难以履行,肯定会影响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这些问题会影响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制约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2.支部建设“重发展,轻培养”。部分高校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发展数量的问题,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将一些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发展到党组织中来。在党员发展数量收紧的当下,依然存在着重入党前培养、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支部对入党后学生再培养环节薄弱,党员对自身要求放松,出现了个别正式党员不如预备党员,个别预备党员不如发展对象的现象。

3.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随着高校学生党支部及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知识结构等发生变化,而党支部的活动形式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没有得到更新,组织生活多数停留在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会议,吸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收缴党费等一般的管理活动上[3]。组织生活基本是在教室或者会议室中开展,气氛较为沉闷,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的政治热情,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

4.网络文化给学生党支部建设带来冲击。广大青年学生熟悉网络、善于利用网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网络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有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无界性特点,所以不同的文化现象、意识形态、政治势力、宗教思想等都能利用网络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用网络不断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以扩张自己的势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对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向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顺应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党建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赢得思想的“网络战”。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1.提升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和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组织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学生党支部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要不断提升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党支部书记理论学习制度,再通过定期培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党支部建设中,提高党支部书记的组织领导力。建立帮扶制度,充分发挥老党员、优秀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党支部书记的思想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使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提升。

2.创新培养理念,实行“全过程”培养。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的党支部,不断创新培养理念,实行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党员的“全过程”培养。“全过程”既要与中学党建工作衔接,又要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继续教育衔接。为了实行“全过程”培养,在中学入党教育成果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高年级党员帮助低年级学生,在班组建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小组,及时把优秀同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送入党校听党课,让其列席发展新党员的支部大会、入党宣誓仪式,参加党支部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及时将思想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吸收到党组织中,加强对其党的理论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素养。及时为预备党员办理转正程序,建立长效的学习制度,定期开展党的知识讲座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正式党员的党性修养。

3.创新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凝聚学生党员共识、提升党员自身理论修养的重要载体,党组织生活必须充分认识参与人员的自身情况和特点,知己知彼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反对陈旧不变的活动形式,所以要顺应学生党员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特别是要把组织生活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反映学生的心声;特别重要的是要把党组织生活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向学生党员传输爱国爱党、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把党组织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所有的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加强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在实践中提升修养,在实践中认清不足,在实践中找到前行的动力。这对于切实提高党支部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意义。

4.党支部建在网络上,开辟党建新领域。高校党建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党支部建立在网络上。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开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提供了可能,这是对学生党建工作新载体的创新,可以实现对学生党员的网络化管理,提高党员管理的效率。新时期把支部建在网络上有诸多的优势,一是创新信息化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信息、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效拓宽了党员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二是学生党员可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了解和监管,针对谣传等可以第一时间上报或处理,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自律。

[1] 高燕.以网络为平台提高党组织生活实效性[J].当代青年研究,2009,3.

[2] 孙兆姝.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3,7.

[3] 林焕章.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09,11.

[4] 董惠梅.创新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5] 张林达.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德育在线,2013,10.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