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目标出发,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2014-08-15张立平李建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纲要技能

张立平,李建萍

张立平/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吉林四平136000);李建萍/菏泽学院体育学院,硕士(山东菏泽274000)。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并着重对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了细致、深入、分级层的设定。自《纲要》颁布、实施十多年来,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虽有提高,但整体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深入理解《纲要》对课程目标的设定,据此提出推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对《纲要》中课程目标的解读

《纲要》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分成两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每个级别中又确定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构成了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深入详尽地标识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向,使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明确了教学的改革方向。

1.运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独有特点,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运动参与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有注意、思维的投入,更多地表现在思维主导下的肢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运动参与,无论是主动程度还是参与强度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参与状况的了解,学生的运动参与和主观意愿较弱,他们往往是在考试、测试等外界压力下被动参与体育运动,这与《纲要》中的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的目标相差甚远。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学生对其真正产生兴趣,才能对体育课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通过身体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中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不仅不能有效地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课程改革,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课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因此要实现《纲要》中设定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的目标,对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的确要付出一番努力,不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理念,达成此目标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2.掌握运动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纲要》中有关运动技能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锻炼,积极提高运动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理念,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学生体质测试要求的出台,各校片面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把体育教学的天平严重地倾向于学生的体质测试部分,每个学期都安排大量的课时,强调或加强测试内容的教学和练习,而忽视了专项运动技能的传授,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身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技能学习的基础,但如果学习只停留在身体素质上,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了,如果在增强素质的同时,强化技能学习,学生从技能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擅长并乐于投身其中的项目,坚持不懈地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又怎能止步不前呢?

对于技能学习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发展自己的运动水平,在某个运动项目是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师生在体育意识与体育实践中,对“具备一项特长”有深刻的认识。体育项目众多,无论是人选择项目,还是项目选人,都存在很大差异。在体育运动基础上的“特长”是指个体在体育运动基础上一种深化、精化的结果,是对自我运动潜能的开发,实现自己特定项目的运动技能的提高,达到“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技能是基础,精湛是关键,发挥是实效。但在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下,很难达到精湛的技艺。大量的研究发现,目前普通高校大多采取公共体育课的两年开设模式,必修四个学期,三、四年级开设各种俱乐部,但实际上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少投身到俱乐部的练习中,成员仍旧以一、二年级的学生为主,因此,从技能的持续学习时间上很难保证。同时,随着各校数字化选课平台的开通,学生实行“大帮哄”式的集中选课方式,形成的选课班级,学生兴趣五花八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根本调动不了高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也是顾东顾不了西,实现技能的提高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3.学生的健康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规则是整体性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大学作为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承载着由基础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身体的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的健康是上层建筑。因此《纲要》在公共体育课的健康目标中,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身体目标——强健体魄,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进行过科学的诠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魄来自于锻炼,只要参与体育锻炼,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均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让身体接受力量与意志的磨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使身体在获得功能性改善的过程中增进健康,改善精神世界,培养意志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掌握一定运动技能,也包括为以后走向社会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基础。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培养目标都以学生能更好地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工作为最终评价标准。因此《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与《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一致的。随着体育文化、体育核心价值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运动在人的心理培养和意志锻炼中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拓展训练在各大高校的开展就是体育这一功效的最有利证明。

二、实现《纲要》课程目标的新思路与策略

《纲要》确定了课程目标,但目标需要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一定的课程设计来保障,所以,笔者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开课时间,减少学期时数。目前,大学体育一般都是4学分,144学时,分别在大一、大二两学年的四个学期内完成,每个学期要完成36学时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天气、场地等原因,几乎很难如实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三月份开学,天气还没完全回暖,11月中旬进入有霜期或雪期,原本在室外的好多运动项目都要被迫提前结束或改项进行,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所以将原来每学期的36个学时减少为30个学时,利用15个教学周完成,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和具体情况来灵活设定开课和结课时间。将原来两年的体育课教学,延长到三个学年,这样就增加了项目的练习时间,为专项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保障。调整后,体育课的总学时达到180,学分提高到6学分,虽然对教学管理来说增加了难度,但无论是对体育运动爱好者,还是被迫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都增加了体育参与时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2.选课采取 1-2-1模式。 这里的第一个“1”是指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开设运动项目的平行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配合学校开设的教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中间的“2”是指在大二的两个学期,项目平行与项目提高课同时开设,平行课为学生正常选课,在大一选择的两个项目中如果没能找到自己喜欢或合适的项目,在大二的两个学期还可以再选择其他项目。如果学生通过大一的学习已经对某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则可以直接选择项目提高班进行学习。为了有效地控制课程教学,任课教师要积极与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沟通配合,向学生详细讲解选课要求与注意事项。第三个“1”是在大三的两个学期统一开设项目提高课,并设定等级班,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项目增设竞训班。总之,通过1-2-1的选课形式,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爱好 、技能水平的运动项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打破年级平行选课制度。在“1-2-1”的选课形式下,大二、大三的学生如果确实没能找到自己喜欢或适合的运动项目,可以回到平行班去重新选课,打破原有年级界限,以项目引导、兴趣培养、技能提高为核心内容,利用课堂教学来增加不同年级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交流空间。这样既克服了原有的同年级学生被迫跟班走的拔苗助长式的尴尬,也给学生更多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更能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情。

总之,作为普通高校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体育教学,在新的时期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承载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每次教学改革思路的提出又都是对原有秩序的一次推动和改进,每一次改革新思路的提出与发展,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维路径和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我国新时期人才的全面发展。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2-08-06.

[2]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3] 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

[4] 向磊.高校体育教学基本哲学逻辑辨析[J].科教导刊,2014(2).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纲要技能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