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思考

2014-08-15唐桂莲亓慧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工作者媒介思政

郭 霞,唐桂莲,亓慧坤

郭霞/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00);唐桂莲/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山东泰安271000);亓慧坤/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硕士(山东泰安 271000)。

新媒体时代就是新媒体作为传媒的先锋力量与主体力量,深刻地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的时期。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娴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此,研究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就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形成严峻挑战

所谓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大学生因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已经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与使用推广者。然而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却普遍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较差等问题,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严峻挑战不言而喻[1]。

第一,思政工作者信息优势地位的动摇。在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不仅“掌控”着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掌控”着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格局被打破。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程度,对新媒体信息工具操作的熟练程度,可以绕过思政教育工作主体这一传统教育的媒介,在网络世界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搜索和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撼动”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主体和主导者的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由原先的隶属关系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平等关系。

第二,思政工作者业务素质面临挑战。在新媒体构建的平等交互性平台上,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的模式已被打破,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信息的多向性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空间,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是非观念、判断能力,选择相关信息,并在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产生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等业务素质全方位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第三,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所谓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信息、传播资源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异乎寻常地迅猛发展,大多数思政教育理念和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展现出来,产生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教育作用。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之外,还要熟悉网络世界的环境、熟练地操作多媒体传播工具,具备新媒体时代必需的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提高新媒体素养,改进教育手段,充分调动新媒体的有利因素,从而使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深入研究和努力构建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理论体系

媒介素养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认识自身媒介素养对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深入研究媒介素养培养的相关理论,不断探索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最佳模式,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理论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理论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成效,是否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构建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落实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目标。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媒介素养培养理论的研究,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校园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积极拓展提升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

1.构建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体系。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对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育人的要求。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机构。该培养机构由学校主抓思政工作的领导直接管理,统一负责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师资力量协调,提供相关教室、媒体设备、书籍和资金等必要保障。培养主要采取提供指导、咨询、合作、研讨班等形式,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媒介专业人士专题授课,可开设论坛、专题讲座等。二是开发教材资源。首先,应当重视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教材的编写工作,组成跨学科的教材研发小组 (包括新闻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发和编写适合高校思政工作者、专业性较强的培养教材。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互联网、广播、手机等媒体,广泛收集有关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素材,形成相关的辅导资料。再次,学习资料要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原则,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是构建评估系统。评估应当根据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体现育人的实际效果。评估系统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可以帮助高校充分掌握思政工作者接受媒介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2.深化思政工作者校园媒体实践活动。高校应当利用各种现有媒介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针对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其中校报、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等在内的一整套校园媒体,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实践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定期参与校园媒体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尝试把校园媒体作为实验场所,使广大思政工作者在参与校园媒体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制作个性化媒介作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其自身媒介素养。

3.成立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工作。首先,召集高校从事新闻传媒和思政工作者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质量的具体方案。其次,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再次,按照性别、年龄、学科等指数选取差别样本,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掌握他们媒介素养的整体现状及特点,进而帮助学校制定适合本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培养的最佳方案。

[1] 杨涛.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路径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4,4.

[2] 林爱清.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猜你喜欢

工作者媒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爱工作者之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