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即生活 生活亦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拙见
2014-08-15骆红梅
骆红梅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 泉州市 362000)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优势,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课堂中培养——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从社会学角度讲,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尤是如此,许多优秀教师都能以全部语文活动作为语文交际的情景,把语文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不着痕迹,润物无声,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
如一年级阅读教学,在激趣导入后初读课文前,师生是这样交流识字的途径——
“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
“我会拼拼音。““我想自己查字表。”
“可是这课有些字没有拼音呀!”
“我会先看看前面是什么字或后面是什么字,然后猜出这个字的读音。”……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实现学生现有文本信息和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借助文本这个载体,课堂就逐渐成为真正交往对话的过程,在理解、吸收、内化的基础培养了孩子的口语能力。
二、互动中训练——双向交流,激活思维
口语交际训练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加强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口语能力才可能得到综合性发展。在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的途径之一,如识字途径、记字方法的讨论,拓展延伸时的集思广益等都需要交流。
但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颇令人担忧。孩子表达的欲望比较强烈,但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小组讨论时也各说各的,谁也不听谁,缺乏倾听习惯,更不能根据别人的发言形成自己的看法,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这时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分工,轮流当评委或重点发言人,或到别的小组当小裁判,比比谁的想法更全面,表达得更好,把孩子推到倾听的位置。这里可采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推荐的一个小窍门:交流时强调对话双方的目光对视,“请你看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的想法!”评价时用第二人称表达。如“我觉得你‘治病’的‘治’没有读出翘舌音。”不用老师提醒,被评价的一方就脱口而出:“zhi bing”“这就对了!”“谢谢你!”接受了别人意见的孩子有的会由衷地说:“哦,我明白了,谢谢你!”有的因受误解或一下子难以接受对方的意见,还会一个劲儿地辩解。由于孩子年龄小,口语交际能力弱,对于自己在交际中产生的语音、语法、态度等方面的偏差可能没发觉,教师应以商量的口吻及时纠正交流时的偏差,使师生、生生的互动训练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拓展中提高——投石激浪,启迪心智
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可交流,就要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达激情达到最高点。
如学了《老树的故事》一课,抛出问题:你还能对老树提出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树、老树,你到底几岁?让我数数你的年轮吧。”“老树老树,有多少小朋友在你树下乘过凉?和你聊过天?”“老树、老树,你有多少根胡须?”
孩子们都有特殊的语言敏感性,都是天生的小诗人。只要教师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加以引导、加以鼓励、加以肯定,将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精力振奋的状态。这股对语言的热情将持久不衰,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生活中实践——课堂内外,相得益彰
口语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运用,而实践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口语实践。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际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在请求帮助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应付,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如经常有学生报告“某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某人又冤枉我!”等等,有时我会把两人叫到一起,让他们直接对话,把问题弄清楚,老师在旁纠正各自说话的态度、语气、用语的不妥之处,引导学生因“事”因“情”用语,在与人交谈中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达到教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