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管理习得对个体积极人格培养浅析

2014-08-15李永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分配

李永刚

李永刚/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硕士(云南昆明650228)。

一、时间管理

有文章说:“人既是社会性的动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追求自我实现的动物,一部人类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的管理史,即人类从‘最初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到‘专属人的劳动’,不断摆脱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应该’状态,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1]正是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本质属性决定了管理本身必然具有道德性,时间管理是管理的核心,他在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中运用又会如何,这种对客观规律与主观价值的整合活动是怎样的?

(一)时间管理的一般意义

通常来说,时间管理是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分配使用时间,从而进行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界定为心理学方面的定义。这里,它包括提高时间观念,自觉地珍惜时间;选定目标,制定计划,决定时间消耗的标准;利用多种方式方法,使时间消耗合理,节约时间;诊断时间利用情况,总结时间经验;用现代系统科学和定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时间。

从管理学上讲,时间管理的核心是自己必须用最合理的时间来完成最合理的项目,达到最优效率的管理目的。在此,时间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如何达到最有效率的管理。尽管时间管理在心理学上与管理学上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一种客观规律与主观规律的整合活动,是遵循客观规律,与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结合。

有关时间管理的构成要素,一种看法认为时间管理的构成要素为短期计划、时间态度和长期计划三个因素组成;一种观点认为包括设置目标和优先级、计划安排、时间的自觉控制、混乱倾向等四个因素。由于时间管理是较为抽象的客观与主观相整合的并且存在可变因素的过程,所以其构成要素并不明晰和确定。然而时间管理行为可分为宏观、中间和微观三个水平。宏观的时间管理行为包括选择目标和子目标,排列目标的优先级;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时间管理行为包括安排和执行任务。

(二)时间管理与时间分配

在时间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分配时间。时间管理是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个体进行有效活动的过程,是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而时间分配一般说来有两层意义,一是在比较心理学上而言,时间分配指的是动物的相关活动在时间上的主次互换现象,在一有限时间内某一活动是主导的,当它受到控制时,另一种活动才可能表现出来;另一种意义即“注意分配”,也称“时间共享”。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若人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加工水平,则可将注意主要集中在另种不太熟悉的活动上,并同时兼顾其他熟悉活动。这种时间分配取决于几种活动的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时间管理异于时间分配,前者是内化和外化共同作用进行时间资源的计划和控制活动;而时间分配是内化后的外化大于内化的具体进行操作的过程;然而,时间管理与时间分配不是毫无联系,其实在进行时间分配的活动中,也体现了时间管理活动,只是部分体现而已,它们的关系就好像数学中相交的集合。交集的部分是其共性。

(三)时间管理与时间认知

时间管理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意志过程,时间认知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知觉,这是它们的基本区分。

时间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时间的长短、先后、快慢等变化的认识。有研究表明,人类没有特定的感知时间的感受器,而是在多种感受器的参与下,通过对事件始末的时间及有关的时间参照系进行加工而间接实现的。参照系一般如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时间同事件的物理时间往往是不等同的,受到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不同的感受器、事件的内容、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态度以及注意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时间的知觉、记忆、表征、推理、运算乃至计划,语言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制约。相比较之后,时间认知是个体被动地去认知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过程,而时间管理却是个体对时间资源的内化到外化的系统、集中和有目的计划地分配时间,进行的高效、富有创造性地劳动。

二、时间管理的习得

在进行时间管理习得的分析之前,应该将习得与习惯相区分。首先,在心理学上来看,习惯指的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执行或完成某种固定活动模式的需要和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将习惯视之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在其刺激—反应理论中认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部分。据此解释或描述潜意识过程、动机、冲突和防御等,可以是有意练习的结果,也可以是无意的多次重复的结果。严格的作息时间制度或对某动作的模仿,都可形成一定的习惯。从这里以看出习惯的形成是个体被动无意的多次反复或是主动有意地多次练习而得来的。如平时我们摆放东西有规律,拿筷子的规律,写字握笔的姿势等都是习惯。而习得是个体在做一件事前的计划,事后的总结,是一个整体行为,是个体在实践中的外化到内化,再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当然了,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个体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完善。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既能在一定条件下自觉地养成某些良好习惯,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某些不良习惯。就习得而言,准确地讲应该以“习得行为”作为限定,因为单就习得来看,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种行为模式,与习惯不易比较。习得行为,是从个体经验中获得的行为改变或特别的行为模式。

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习惯,但不一定人人都去习得一定的行为模式。

(一)训练性的时间管理习得

时间管理这种行为模式或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是通过后天习得的,而以训练性的时间管理习得为主,何以如此?因为个体对时间这种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时,并非一次便能通过时间管理来获得预期效果,它是通过个体进行训练—尝试—结论—反馈—有效信息—训练,这么一个往复循环过程之后,便有了对时间观念、时间效能感产生一定的有效作用,以便找到适合个体自身的时间管理。例如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便知道自己在何时处于高效清晰的学习状态,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地了解自己应该在早上有效还是中午,抑或晚上最宜。这有点像生物钟一样,一旦形成,对个体影响很大,然而并不是说不可改变和调节。

(二)总结性的时间管理习得

前面已经提到时间管理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培养练习习得的。如果说训练性时间管理习得是个体内化见之于外化,而又不断进行尝试—总结—反馈等循环过程得来的,是连续往复的过程,那么总结性的时间管理习得应该是断断续续的进行的过程,何以如此呢?原因在于总结性的时间管理习得是个体将他人的时间管理经验中去选择适合于个体自身发展的时间管理模式,形成个体自身的总结性的时间管理。在此过程中,个体选择和汲取他人的时间管理经验时,并不是完全将一个人的经验全部吸收过来,而是择其适应自己的那一部分,将选择出来的多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将其细化后形成的。并经此类行为模式合并在细化过程中,这样还未形成时间管理的行为模式,这个过程还未有结果,只有当个体将此种时间管理放到具体行为中去,看收到的效果,若效果不好,个体将总结问题症结。如果是这类时间管理模式不适应自身,便会放弃,去寻找另一种或多种时间管理模式的组合,再进行新的时间管理去应对具体的问题。

(三)教授性的时间管理习得

前面所谈到的两种时间管理习得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主要由个人自觉地去通过训练或是总结获得自身的行为模式。而教授性的时间管理习得是被动地由他人教授过程中,个体不断将他人教授的时间管理经验以某种方式延续下来,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运用于实际行为当中进行对时间资源的计划、分配和控制过程。教授者充当的是行为的监督者,而被教授者处于行使具体行为的承担者。

一般说来,要完成好这个过程,获得教授性的时间管理习得行为,教授者与被教授者在观念上已经达成统一,即教授者愿意教授时间管理经验给被教授者,而被教授者也愿意承担被教授的任务。如果不是如此,这个过程便很难完成。这种教授性的时间管理习得最为常见的是学生对考试时间的支配运用。教师在考试前对某些题进行经验式的分析,总结出应该先做哪些题,后做哪些题,用多少时间完成,然后又用多少时间来检查答案。而学生便依据此种方式进行对有限的考试时间资源进行调整分配,以便达到最佳效果。当然,在教授性时间管理习得的过程,被教授者同样是以内化见之于外化来达到对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与前面所提到的两种习得方式所不同的是整个时间管理过程的参与者不完全由执行者及被教授者来完成,需要有教授者的辅助来完成。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辩驳;不在于深信不疑;也不在于寻找谈话的资料;而在于权衡和考量。”[2]同理时间管理的习得不在于深信经验;不在于闭门造车,也不在于沾沾自喜;而在于持之以恒的尝试、总结和考量。

人类将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计划分配时,时间管理便开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相对论中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3]每个人对时间资源,在运用时间资源去进行具体活动是不一致的。如今研究人际关系行为、心理、价值观念、科学决策等更趋向人文化,且更加细致入微。个人的时间管理将更趋于理性和合理。

[1] 戴木才.论管理的道德性[J].管理科学,2004,6.

[2] 莎凡,弗利契(美).智商大跃进[M].李芸玫(中国台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史蒂芬.霍金(英).时间简史[M].许明贤,吴忠超(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5] 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

[6] 十大绝招打开时间管理大门[J].世界商业评论,2005.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分配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