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2014-08-15张晓莉钱小荣
张晓莉,钱小荣
张晓莉/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藏拉萨850000);钱小荣/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西藏拉萨 850000)。
民俗是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指在民族地区集中聚集的人们所创造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旅游生命力。能否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有无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重要问题。最近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西藏旅游的游客中,欣赏西藏自然山水的占30%,而对藏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达70%。藏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有显著的作用。
一、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现状
藏族分布在西藏整个自治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和野生资源采集业。门巴族和珞巴族是自古就生息、繁衍于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门巴族主要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门隅地区,墨脱、林芝、错那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牧业和野生采集。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察隅、墨脱、米林、隆子、朗县一带也有零星分布,从事种植业,如稻、谷、玉米豆类等,兼营畜牧、纺织、狩猎、采集等业。除此之外,僜人、夏尔巴人也是西藏独有的土著居民。他们共同创造的西藏民俗文化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西藏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和行为、习俗和节日、故事和诗词、歌谣和戏曲、民族手工业等,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是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成为吸引外地和国外游客了解西藏文化,探索神秘西藏民俗的动力。
1.信仰和行为。以藏族为主的人群信仰藏传佛教,也称为喇嘛教。藏传佛教7世纪传入藏区后,逐渐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迄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为数众多的寺院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较为著名的、宗教地位最高的是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还有西藏现存的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文物及实物较丰富的封建农奴制庄园——帕拉庄园等。西藏的民族体育运动也异彩纷呈,摔跤、马术、射弩、押加、北嘎、吉韧等项目集运动与表演于一体,吸引很多游客参与。娱乐项目有歌舞、棋类、球类、抱石、赛马、摔跤等。
2.习俗和节日。习俗是比徽章和制度更有约束力的活动,过林卡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娱乐方式,仅拉萨市就有近百家“林卡”,其中最出名、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罗布林卡,成为游客了解民俗文化的必经之地。藏民族特别重视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每个节日和庆典都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大成。山南地区的雅砻文化节、日喀则地区的珠峰文化节、拉萨市的雪顿节、林芝地区的工布节,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庆典仪式,不但能充分展示藏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雪顿节的展佛仪式,吸引着数十万的游客参观膜拜,景象蔚为壮观。
3.故事和诗词。藏、门、珞都有“猴子变人”的神话,藏族有《格萨尔王》的故事,门巴族有《三兄弟河》的传说,珞巴族有《阿巴达尼和阿巴达珞》的神话。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词和故事更是在广大旅游者中口口相传。
4.歌谣和戏曲。拉萨的《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演出,林芝的《寻找香巴拉》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昌都的《热巴鼓韵》大型歌舞剧,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尤其是《文成公主》的演出更具原发性、宗教性、神秘性,在旅游旺季更是一票难求。在各种宗教节庆上,有《白玛文巴》《诺桑法王》《朗萨雯蚌》《文成公主》《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月和顿珠》《智美更丹》八大藏戏剧目,亦有藏戏、羌姆、格萨尔说唱艺术等。
5.民族手工业。手工艺品典型地代表了传统民俗文化。藏族绘画的特点是色彩对比强烈、面貌丰满、有感情、有性格,闻名于世的是彩绘“唐卡”。此外建筑、雕刻、藏族服饰、藏毯、藏香、藏刀艺术无不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着西藏古老和丰富的文明和民俗文化。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吞米岭·藏艺文博园被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布达拉宫经过几千年的风霜洗礼依然有保存完好的壁画和珍珠唐卡,让中外旅游者叹为观止。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独具魅力,造就了规模越来越大的民俗文化旅游。
二、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效益
国家旅游局曾推出民俗风情旅游年,是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肯定。一个地区的旅游,往往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而更具效益。
1.西藏民俗文化旅游对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得经营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农牧民收入增加,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如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木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游客们欣赏到村民表演的纯乡土味的民间歌舞,和乡亲们一起拉起手来跳锅庄。到2012年底解决了本村大部分年轻人的就业,平均每户收入增加2100元以上。堆龙德庆县“桑木村—觉木隆村”将打造“藏地乡村民俗体验区”和“藏戏生态博物馆”。林芝地区鲁朗扎西岗村的村民平措在采访中透露他们的家庭旅馆现在一年接待客人2000多人,收入近10万元。同时,民俗文化旅游对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发展本地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2012年西藏旅游达105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7%;国内旅游收入126.47亿元,增长30.3%。
2.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像传统的体育运动竞技北嘎、吉韧、碧秀、押加;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新得到发展,2013年拉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进行拉孜藏刀的研发与销售,西藏罗占民族手工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万进行西藏金属锻铜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得到重视和发掘,2013年西藏政府投资7.5亿打造《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以高科技手段熔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舞美手段融为一炉,构成华美乐章。昌都文化局和昌都财政局投资90万元进行《热巴鼓韵》大型歌舞剧的创作。
三、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在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缺乏经验。比如堆龙德庆县的桑木村民俗文化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旅游规划,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手段,村内各类不规范建筑和商铺蜂拥而起,极大地破坏了村内的整体旅游氛围。第二,为了满足旅游的观赏性,民俗文化的商业化严重,缺乏原汁原味的民俗特征。比如西藏的朗玛厅遍地开花,游客们把朗玛厅当作了解西藏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是朗玛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将很多现代元素引入音乐和舞蹈中,集酒吧和歌舞厅于一体,成为朗玛厅新的卖点和市场空间。第三,过度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现象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民族文化遗址得不到重视,任由自然风化和摧毁;一些民间艺术品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矛盾与冲突,必须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1.要将民俗文化资源的静态和动态开发相结合。静态开发是指游客以静态观看为主的游览方式。西藏拥有西藏历史博物馆,让旅游者近距离地感受古代西藏人民的生活劳作情况。今后还应该建立自然博物馆和社会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建立民俗文化村,充实民俗博物馆。比如2013年6月在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即藏文字创始人、藏香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建立了全国第一座以藏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使游客深切体会藏文字散发出来的浓浓墨香和悠久历史。动态开发是指游客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闻名世界的八角街里有很多家庭旅馆,旅游者在游览八角街的同时,可以和当地的藏族同胞共同感受西藏浓厚的民俗文化,也可以和藏族同胞一起过林卡,跳广场舞,参与他们的饮食、歌舞、劳作、游戏等。
2.要将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民俗文化资源相结合。旅游有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品和备受中西方关注的藏医藏药是旅游者青睐的产品,除此之外,西藏拥有独树一帜的藏戏表演和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的信仰,《文成公主》的实景剧和《寻找香巴拉》的歌舞剧以及西藏的民俗节日无不在游客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西藏的民俗文化旅游应该将这些丰富的旅游产品、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合理地结合起来,给游客带来精神享受。
3.要将原生自然式开发与主题式开发相结合。原生自然式开发是在一个单一民族或多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选择一个民俗底蕴深厚、交通比较便利的村落,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的旅游。比如林芝地区鲁朗镇,分布着工布、波密、门巴、珞巴、僜人五个充满不同民族风情的村寨,能让旅游者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风情。如何从区域文化中选择最适宜开发成区域文化旅游品牌的文化进行主题式开发,是民俗文化旅游需要重视的项目。比如像拉萨市的宗角禄康主题公园、节假日就吸引很多游客。
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敏感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民俗,避免随意和盲目地破坏,保持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继承性,使西藏民俗文化旅游更具特色和原生态。
[1] 顾雅惠.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06).
[2] 陈莹婷.民俗旅游之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
[3] 次珍.试论开发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J].西藏科技,2007(6).
[4] 刘波.试论四川藏羌民俗旅游开发及其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5] 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8).
[6] 张晓雯.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7] 林丽花,张敏,吕永磊.关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2008(3).
[8] 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