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2014-08-15高占伟张继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寒食节传统节日文化

王 莹,高占伟,张继财

王莹,高占伟,张继财/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人文系学生(黑龙江伊春153000)。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外文化也随之而来,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民族的根本,这不是之乎者也、束之高阁、遥不可及、毫无价值的一团死灰,而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基因,是千年积淀,更是在祖先烙上中国印的那一刻,是历经沧桑的民族符号。有人格、有国格的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一枝独大、无可替代。所以自2008年开始,传统节日那天我们放假了,这是一个文化的亮点,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回归。

一、传统节日文化生命力源于其厚重的文化内涵

毋庸置疑,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积淀。仅以春节、三月三、寒食节和腊八节为例,挖掘其丰厚的内涵。

1.春节。春节俗称“过年”。年是个时间概念,在古代表达谷子成熟之意,一年成熟一次,在周代正式称为年。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三元”。所谓三元是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古时过年活动有二。一是祭祀祖祢,比如拜天地、祭祖宗,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年。二是进酒降神,比如贴春联、放爆竹、喝椒柏酒、跳灶神之类。春联最初是把两块桃木挂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来驱鬼,称为桃符,五代以后改为贴春联。神荼、郁垒是传说中鬼的官员,唐末五代,门神变成了钟馗,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捉鬼之人,醒来由玄宗描述,由画圣吴道子画成,宋末以后改为秦琼和尉迟。

2.三月三。这是由上巳节演变而来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描述的就是曲水流觞的过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复查品类之声,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活动是为了避凶就吉,游乐活动也有益于身心。据载,春秋时郑国已有此风俗。活动的亭子,在北京有四处:故宫乾隆花园禊赏亭、恭王府流杯亭、中南海流水音和潭柘寺的猗玕亭。

3.寒食节。对寒食节今天的人们比较陌生,熟悉的是清明节,寒食节是古代清明节的前一天,这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介之推是晋文公的谋臣、功臣,他功成身退,欲告老还乡。一天晋文公想起功臣,打算奖赏一番,介之推闻此消息以为是要杀自己,毕竟历史上出现过功臣被诛杀的现象,于是带着母亲一起逃到山林。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便下令焚山,即便如此,介之推还是不与晋文公相见,结果与母亲一起被烧死。晋文公痛心不已,下令当天不准见火,不准吃熟的食物。太原一带的人民为了纪念他而禁火一个月,后改成三日,只吃寒食,并纷纷往绵山推墓祭祀,于是形成了寒食节。

4.腊八节。这一天本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据佛家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前,苦修多年,结果骨瘦如柴,因此决定放弃苦行,这时遇到一位牧女送他乳糜吃,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成道”。佛家也定这一天为成道日或成道节,中国的佛教徒在这一天用米和各种果子煮粥供佛,这就是腊八粥,后来腊八粥不断普及,成为习俗,宗教色彩早已消失。可见,这一习俗来源于宗教,最终无任何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我们的民族情感源于儒家文化,即和为贵,一切都以此为至高标准。仁爱、道义、兼爱、非攻、尚贤等说到底都是和为贵的具体体现。和为贵,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欧洲及西亚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影响,比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与宗教信仰联系密切,有的还有很多宗教仪式。我们的节日与宗教关系不大,是以人为本,这与天地崇拜、君师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也是民族精神——踏实、务本、顺应的体现。节日中的祭祖就是典型的祖先崇拜,团圆喜庆体现了其伦理特点。可见西方人节日重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我们重人,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1.精忠与报国。精忠就是对君主的仁义,报国就是对国家的仁义。中国人向来赞赏精忠报国之气概,岳飞是典型。曹操被称为白脸,就是名为精忠,实际是报效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不臣。刘备被国人当作正统,他是汉室宗亲,忠于大汉王朝,一心恢复帝业,蜀国以大汉自立,这是民族心理上忠君报国的典型。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有的说源于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的说源于夏至,有的认为五月五日是个“恶日”,但是我们最愿意接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节日内容有龙舟争渡、包粽子、长命缕等。据说龙舟争渡就是为了划船争相前往抢救屈原,包粽子喂鱼,祈望江里的鱼不吃屈原的身体,长命缕自然希望屈原长命百岁,希冀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孝道与感恩。春节的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古时还要行磕头礼,感谢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这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亲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的反映。清明时上坟祭祀与扫墓祭祖的风俗,融入了清明节的活动。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就是行人在雨天扫墓时的哀思,是对父辈披荆斩棘为后世创下基业的感恩。

3.和谐与团圆。春运是中国特色的短期大移民,车票无论多难买也要买,实在买不到就开摩托,只为与家人团聚,对家及团圆的期盼胜过了一切。中秋节的月饼以往有多重寓意。唐代已有,在元代据说是为了反抗蒙古统治,用月饼相约起义时间,明代月饼做得很大,凡是回娘家的女子都要在中秋节前赶回家,与婆家一起吃月饼。故从明代开始,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延续至今。

4.天人合一。腊八节吃腊八粥是有科学道理的,粥是最能快速使身体暖起来并比较扛饿的食物,天冷吃暖粥,使阴阳相协调。中秋的赏月自然与圆月不可分。清明节是在冬至后第105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唯一与节气合一的节日。清明的含义就是天气晴明,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气温升高,雨量逐渐增多,是春耕春种之时,所以最初清明节就是农耕节。

三、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创新,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亮点。春节燃放爆竹延续了千年,但是随着雾霾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很多城市取消了这一习俗,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清明的祭扫,网祭取代了烧纸,同样表达哀思。只要心中永留故去的亲人,时刻知道自己是被爱包围的,勤恳工作,善待他人,造福社会,祭扫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这个节日的最大亮点就是告诉世人,勤劳、朴实、谦卑的中国人是浪漫的,对爱情不离不弃,不求朝朝暮暮,只求两情长久,这种真爱突破了身份地位的种种藩篱,两颗心的永结才是爱情的前提。牛郎织女每一年只有七月初七才能见上一面,却备感幸福,无怨无悔。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源于此时趁着牛郎织女高兴,向他们祈求智慧和技巧。人们祈求的不仅仅是女红的技巧,更是如何经营爱情、婚姻,善待对方的智慧。

2.传统节日文化变革的可行性。以春节为例,春节已经过了4000年,必然要与时俱进。诸如前面提到的鞭炮与雾霾的冲突,鞭炮自然需要让位。另如压岁钱。压岁钱似乎有点变味,无形中带来攀比心理。幼儿尚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误入歧途也不是不可能的。故此,压岁钱应变成为孩子准备一个日记本,过年时在上面写下爱的记录,诸如孩子的成长变化、优点与有待改进之处、人生规划等等,有夸赞之词、激励之语,还有鞭策、逆耳的良言。当孩子长到18周岁,这本日记承载的是亲朋好友的期望与嘱托,是一个人的宝贵财产。又如春晚。虽中国人看春晚已成习俗,但也有改进的空间。孩子可为家长准备几个节目,也可奉献给邻里,锻炼孩子的能力并传承尊老爱幼的孝道。对拜年的改进,应不隔断文化大动脉,使过年这一天成为中国人的感恩节。孩子为家长磕头或行鞠躬之礼,这是古礼,并非耻辱,虽然是形式,但承载的也是中华孝道。再如熬夜守岁。这一点完全不必刻意实行,生物钟的调整对身体并无好处,过年综合征的流行需要媒体作正面宣传。最后,春联的改革。可鼓励孩子自己手写,若不会手写就描摹,即便是粗糙、不成形的,也是一种尝试。

3.传统节日文化助力中国梦。当下中国梦是最热词汇,是五千年文明走到今天,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以上论述的精忠与报国、孝道与感恩、和谐与团圆和天人合一,正是传统节日文化体现的民族精神。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每一个国人安居乐业、团圆美满地过每一个传统节日,就是铭记历史、再创辉煌的开始!

猜你喜欢

寒食节传统节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寒食节,踏春去
谁远谁近?
4月3日寒食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