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曹操人才观的历史文化读解

2014-08-15代明亮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袁绍用人曹操

代明亮

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曹操人才观的历史文化读解

代明亮

曹操身处乱世却始终做到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讲求民主,宽宏大度,并因深谙用人有道而为自己希冀开创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曹操“唯才是举”、“优遇良才”、“赏罚分明”的用人方略将富含着广远醇厚的借鉴意义。

曹操;人才观;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历史借鉴;文化解读

代明亮/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安徽亳州236800)。

东汉末年呈现出天下纷争、哀民遍野、三国鼎立、群雄勃兴的尴尬政局。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生死拼搏。俗话说: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时,三国的创立者逐渐体悟到人才对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性,深知三国争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疆场驰骋皆是一场人才争夺的大战。为此,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并提出“惟才是举“的纳人宣言,它以惊世骇俗的评定标准几乎颠覆了承续多载的“德才兼备”用人观。所谓用人之道,实质上阐释了“用什么人”与“怎样用人”的话题。曹操深谙用人有道方能立足于乱世,并为自己即将开创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曹操纳才理念的历史渊源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割据,混战纷争,群雄逐鹿。如此,结束混战,实现统一,安定秩序,恢复生产,就成为当时广大民众的迫切愿望和历史前进的必然需求。曹操在军阀混战中“陈留起兵,散家财,合兵得五千”,随后打起了“举义兵、诛暴乱”的鲜明旗帜。于公元192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针对当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用人窘境,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纳才用人口号,广纳贤才、良将、义士,依托武力逐步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等豪强割据势力。后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袁绍,建安5年(公元207年)又顺势平定了乌丸,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域。曹操在建安13年(公元208年)继续南征刘表,夺取荆州,同年11月进攻孙权,兵败赤壁,统一大业随着严重受挫,并逐渐与刘备、孙权形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的格局。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的曹操曾先后三次颁布了“求贤令”,倡导各州郡长官恪守“名举所知,勿有所遗”的举贤之道。如此,曹操切实做到了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于是乎人才纷呈,遂成霸业。事实上,曹操的确胸襟开阔,善待人才,不念旧恶。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凡富有大才、专才、能才者似乎均含着诸如狂傲不羁、放浪形骸、盗嫂受金之类的不良习性,曹操深知此道,故此崇奉“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主张。即天下太平时可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在“打天下”时就要将才能置于先前。比如,素以“张良之才”自誉的贾诩在曹操攻打张绣时曾为张绣出谋献策,陷曹操于重围而身受重伤。使得诸如曹昂、曹安民、卫队长典韦、坐骑“绝影”等皆战死沙场。官渡战初,袁绍致书贾诩意欲联结张绣夹击曹操。张绣以袁绍势强且与曹操有仇而欲结好袁绍,但贾诩果敢地谢绝了袁绍使者,并提出三点理由坚决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之计归降曹操后,最终获得曹操的礼遇、重用和信任。

常言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可谓一言中的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遥想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深感创业的艰难困苦,如若想真正地打败对手,惟有不断地壮大自己的人才力量,才能尽快地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乎,在建安15年(公元210年)的《求贤令》中,曹操就明确提出“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用人主张。再于建安19年(公元214年)又下了《赦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并提出“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用人主张。最后在建安22年(公元217年)又下了第三道求贤令,明确提出:“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见《魏志·武帝纪》)的“举贤勿拘品行”的用人主张。简而言之,由于曹操极力推崇“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等人才策略,最终使得身边的谋士如雨,猛将如云,人才济济。[1]

曹操始终做到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讲求民主,宽宏大度。古人云: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求长舍短,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天下无不弃之。譬如说,公元210年,袁绍曾经依托70万大军与曹操7万人马在官渡对峙,两个月后的曹操渐感军力疲乏、粮食不足,于是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此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正好深夜来访,曹操大喜过望、跌足出迎、抚掌大笑,接着携手共入、先拜于地、恩宠有加。许攸本来就是在袁绍处倍受受委屈方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忧虑着曹操能否“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格外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施行,终获官渡之胜,并为随后的北方统一大业奠定了牢固根基。

二、曹操招贤意识的文化映射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局黑暗,士族崛起,儒学衰落,战国诸子思想悄然复兴,个人的生命意识与独立理念渐趋觉醒。曹操生活在这样的特定时代,加之家族背景并非儒学世家,从小就喜好刑名法术之学,逐步萌生了拯救社会的愿望,但儒家的忠孝、仁义、名节的观念仍有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曹操的人才思想决非是单一的法家或儒家,而是综合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有益基因,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人才观念。

曹操心怀天下,思贤若渴,谋求人才,广聚贤能,逐渐体认到“为国失贤则亡”的真谛,为了统一天下和治理国家,提出了“明扬仄陋、惟才是举”的求贤方针。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朝自武帝始,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道德就几乎成了汉代士大夫及文武百官言行举止的依据和安身立命的根基。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传统始终将“做人与为政”加以整合融汇,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儒家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即“才”须在“德”的统驭之下方可施行。但曹操长期的戎马生活使其深知战争时期的才最重要,故而敢于挑战传统的儒家思想,反其道而行之,重才能而轻德性,极力信奉“唯才是举”的纳才之道。

曹孟德自出道时的孤身奋战一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自拜汉相,虽称“宁可吾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吾”,但难能可贵的是其相当的重视、爱慕、体恤人才,若为贤才,来者不拒,招至麾下,知人善用。故而鼎盛时期的曹操的确战将如云,谋士成列,功业显赫。易中天先生曾用八句话归结曹操的用人计谋:“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2]譬如说,历史上记载的曹操“三哭郭嘉”的典故就着实令人感动。一哭郭嘉身染重病。当时曹操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风沙弥漫、人马困顿、行进艰辛,郭嘉因水土不服,“卧病”床上。曹操心疼前来看望并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二哭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当时痛哭着对文武百官说:“诸君年齿,吾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三哭郭嘉深谋远虑。郭死前曾留下一封信让曹操依计而行,最终斩杀二袁、获得大胜、凯旋而归,曹操叹服其料事如神,又回想郭为自己出谋划策十余年,屡建奇功,功业未成身先死,不禁动容感念,又领众人到郭嘉灵前哭祭。致使从士卒到将领均为曹操的真情所触动感怀,感激涕零,并愿为之忠心不二的效命沙场。

陈寿评说:“曹操临危不乱,变化多端,善抓机遇,唯才是用。不被感情所左右,冷静,如有能力不记小事。曹操能做大事是因为胸襟博大,乐观宏达,足智多谋。”摡谈曹操以宽博胸襟、大气风度以及奉行实在的用人之道网罗到天下最多的人才,的确是异乎寻常的超越时代的乱世枭雄。[3]可以说,曹操深感若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拥有能获大成功的人士,所谓“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对背叛、归降、政敌、过激之人皆能宽容待之,像陈琳就是明显的例证。当初陈琳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檄文,文中穷其所能的尽一切文书的才气,以华丽、张扬、泼辣的词藻将曹操的祖宗三代骂了个里外朝天。但曹操高风亮节,不与计较,体谅下情,终获人才。

综上所述,犹如“神龟虽寿,犹有竞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吟,曹操虽说胸怀“吞吐天下之志”,却毕竟未能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人生梦想,但其运用“唯才是举”的人才战略终归使得周围聚集了大批人才,并在短时间内扫荡群雄而结束了北方的军阀割据的战乱局面。正所谓“人才举,事业兴,国运昌”。 当下, 探究曹操的 “唯才是举”、“优遇良才”、“赏罚分明”等用人方略将富含着广远醇厚的借鉴意义。

[1]陈寿.三国志[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2]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K26

A

1671-6531(2014)24-0038-02

责任编辑:魏明程

猜你喜欢

袁绍用人曹操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用人还需讲原则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