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美英日德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启示
2014-08-15粟莉,郎爽
粟 莉,郎 爽
(1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来说,如何建设一个既满足个人又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来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的信息时代,整个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全球化的整体,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要充分运用这种全球化影响的积极方面,通过分析美英日德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吸收他们合理有效的经验,完善我们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美英日德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课程建设
构建宽广和扎实的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在美国,通才教育一般在大学本科阶段完成,更为专业更为精细的教育则是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的。各学院的研究生课程针对学科专业具体特点开设不同种类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以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大多数专业的“基础学科的课时数在一半以上,而专业知识只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1]:95-97。有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也相当重视。例如,在夏威夷大学世界史专业,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修两门基础课程,一是入门性的,二是提高性的。入门性基础课程以大量经典阅读为基础,讨论其写作方法和对后世历史研究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也讨论世界史热点话题,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以及宏观历史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研究观念及方法。提高性基础课程要求比较灵活,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阅读方向。除此以外,在专业课程中还有更为细致的技能课程和理论学习课程,以使其博士研究生能达到专业历史研究者的水平。
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了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研究生院制度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学习,要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全部要进行一定的课程学习,修完课程才能申请毕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期限为两年,同时要求必须修满三十个学分以上。博士研究生要顺利完成学期内规定的相关课程,才能申请毕业[2]:40-42。在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通过的《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其中要求各大学研究生院要明确教育课程的目的,制定详细的研究生课程计划。为此,第二年文部科学省就制定了为期五年的《研究生教育实施振兴刚要》,在修正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要求学院在制定计划时要明确提出研究生课程的实施措施及培养目标等,达到实质性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目的。
(二)课程的多样化
随着全球化浪潮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课程建设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课程多样化,包括课程种类多样化,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以及课程知识内容多样化。课程种类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门类、课程种类数量的增加,如增加必修选修课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程种类等。美国和英国选修课程比例都很高。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实行跨学科综合,扩大了学科范围。开设新的综合型课程,使课程种类更加齐全。课程内容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方法论等人文学科课程,也有行为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还加入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课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表现得比较完善而多样[3]:120-122。”
其次,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科技进校园已不再是难事,各个高校的课堂上都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案例研讨等教学方式,力求课程教学方式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再次,课程知识内容多样化。一般地,在校学习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三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4]:73-78”。在过去,各高校普遍注重知识技能或实践性知识培养,忽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培养。随着高校“产学研”关系的日益紧密,许多国家的高校逐渐认识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培养重要性,也开设了相应课程,且比例有升高趋势。
(三)课程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必然趋势,强调的是一种课程教育新理念,强调的是课程国际化倾向、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观。课程国际化一般是指国际课程或者跨国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关于国际教育的课程,一种是注重国际主题研究的课程,此外还有关于地区性的研究课程和国际普遍关注重大课题或前沿问题的研究课程。
国际化教育的另一种表现是培养国际交换生或者跨国交换生。在英国,国际交换生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现象。英国本国的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沙龙、文化交流、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式经常到其他国家做短期交流。当然,英国各大学每年也都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的交换学生。学生通过交换学习能够对交换国的经济状况、人文社会环境以及高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有大致了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化视野。
(四)课程设置及授课的灵活性
根据研究生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灵活设置课程,授课方式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英国的大学各专业主要课程大概在20-30门之间,但基本没有全校的统一课程,且各专业课程区别比较大。相似专业的基础课程区别不大,大体上相同,只是专业课程有所区别,但专业课程课时数少。这样的课程设置能提供给学生更多就业机会。在德国,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博士阶段的培养,其博士生的培养强调科学研究,强调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能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解决能力,并要求通过实践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所以德国博士研究生主要通过科研和教学工作来培养,没有课程学习硬性规定,没有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任务就是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他们的论文都是总结导师科研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通过灵活采用各种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目光,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美英两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无论对错,都先表扬学生的勇敢,并希望学生能够对教师所传授的观点提出疑问。在英国,如果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发言,那么校方则认为这个教师是不合格的,他所教的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美国,课前教师会布置下次讨论课需要阅读的书籍,下次上课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写出这次课的讨论主题,并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再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做全面的总结,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5]:118-119。”
二、美英日德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的启示
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淡出学科课程论的影响,加强了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重视,但是与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还存有不少差距。在学习与分析这些先进教育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得出适合我们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要增设足够数量和高质量跨学科课程
应将跨学科课程纳入到研究生课程设置当中,并要求学生合理安排自己学习计划进行跨学科课程学习与研究。在美国,研究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已经得到广泛落实,各大学也力争在实践中完善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在我国,这种跨学科课程学习目前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在我们研究生教育中做课程设置时应该多考虑设置一些跨学科课程,并以相关制度要求学生修学跨学科课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课程有三种教学计划。一类是一定数量必修和选修课程;一类是根据学生自己实际情况独立制定课程计划;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制定课程计划。这些课程可以跨学科、跨学院学习,也可以学习一年或半年,有些可根据自己需要安排学习时间。在日本,为解决人才短缺危机,适应现代跨学科研究发展需要,新设立了一种综合性博士学位,其课程要求主要是修学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二)推行和完善研讨式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
广泛推行研讨式教学方式并使之成为研究生教学主要方式。由于研究生教学主要是培养他们独立学术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研讨式教学方式能积极调动研究生此方面能力。
英法美等一流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尽早让学生得到科研训练,初步了解和掌握科研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研究报告拿到课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努力找出其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对研究成果进行反复修改,以期达到完善。据调查,我国的绝大多数研究生课程教学仍停留在以老师单方面的传授讲授为主的方式上,教学手段单一,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造成了学生的“思想被绑架”的现象。
(三)课程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教学活动和合理课程安排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质的基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在宏观的制度层面加以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微观的课程教学等层面加以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原来死板、压抑、守旧教学方式,应以人为本、因材灵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品质和批判精神。在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敢于挑战权威;着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敢于挑战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四)加强课程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校层面来说,研究生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化影响,将国际化教育理念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应努力做到让研究生课程参照国际标准,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如通过制度改革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联合培养、交换生、境外学术交流等,并从培养制度上以承认学分或者要求必修学分形式加以强化巩固。同时还应注重外语教学,改善本科式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外语日常交往能力和专业学术外语水平。从学生层面来说,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社会,研究生应时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这就必定要求学生有较高外语水平,才能够达到学术方面中西贯通,实现学术创新。
(五)课程设置应适应弹性化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生的弹性化发展的需要,除了增加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之外,还应开设部分的小学分微课程以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加开设专业选修课,鼓励优秀学生多选多学。建立完善学分制考查方式,完善配套改革,并在辅修制、双学位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学校不应限制学生选课门数,只要在规定毕业年限内修满所需学分即可毕业,不应限制最低学习年限,鼓励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毕业,并鼓励学生修习双学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学分学年制,在最低学习年限上修满学分才能申请毕业,即使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也因手续和要求繁琐使大部分优秀学生放弃,这样不利于提高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应鼓励研究生导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制定适合研究生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这样的方式可使研究生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六)倡导互动的课外学习
研究生课外学习对研究生素质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将研究生课外学习纳入到研究生整体课程中进行规划,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求机会来加深自身素养,并通过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课外活动开展,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学习和前沿性讲座学习对于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6]:23-27。也可通过各高校之间互助合作或交流学习机会来体会不同学者观点以及各位大家名人的独特风格。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重视基础性课程建设。通过提高基础性课程目标要求等,来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总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一系列环节所组成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为社会培养高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广博知识的人才,培养具有独到见解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一心只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改革和完善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逐步建设形成高层次专门人才所需知识结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
[1]武晓维,李勇.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4,(05):95-97.
[2]吴新颖.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J].科技导报,2004,(02):40-42.
[3]王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2005,(04):120-122.
[4]刘光成,徐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课程观[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05):73-78.
[5]蔡卓,蔡杰.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特点及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7,(05):118-119.
[6]罗尧成,王跃东,付莹莹.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实施的现状、问题与改革[J].改革与发展,2011,(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