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壹戎衣”释疑

2014-08-15卢晓霞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武王文王尚书

卢晓霞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壹戎衣”语出《中庸》第十八章,原文作:“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汉郑玄注曰:“缵,继也。绪,业也。”[1]言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的事业,“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何以“壹戎衣”就有了天下?此处之“壹戎衣”当作何解?前人就此,看法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壹戎衣”与《尚书·康诰》之“殪戎殷”相似,二者或为同一词;其二是“戎”字字义较多,究作何解,较难断定。本文欲以前贤之研究为基础,从“壹戎衣”与“殪戎殷”之关系及“戎”字之释两方面,探求“壹戎衣”之正解。

前人就“壹戎衣”三字之解,概言之可分三类:(一)“壹戎衣”按字面解,译为“一著戎衣”。如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戎衣,甲胄之属,《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2](二)“壹戎衣”按“壹戎殷”解,译为“一用兵伐殷”。如《礼记·中庸》郑注曰:“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与。‘壹戎殷’者,一用兵伐殷也。”[1](三)“壹戎衣”按“殪戎殷”解,译为“灭亡大商”。如清毛奇龄《四书賸言》云:“《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字是‘殪’字,《尚书·康诰》曰:‘殪戎殷’,言灭大殷也。”[3]

前两种说法均以“一”释“壹”译为“一著”或“一用兵”。虽可以“一”释“壹”,但此处译为“一著”似有增字解经之嫌,“一”显然无“一著”之义。又以“一”释“壹”之依据是《尚书·武成》中有“一戎衣”一词,然《逸周书·世俘》“本名《武成》,为周初作品,收在《尚书》之中(《汉书·律历志》引《武成》可证),七十一篇编者又将之取入己书,改名《世俘》……《尚书》之《武成》在汉以后汰佚失传”。[4]《逸周书·世俘》为古《武成》,现《尚书·武成》为后人所作,考《世俘》无“一戎衣”一词。此说之依据实不可靠,故“壹戎衣”不当译为“一著戎衣”。《史记·鲁周公世家》云:“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5]可见武王灭商,非经一次征战而成。又据《逸周书·世俘解》所记,灭商后“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4]可知武王灭商后经过多场战争才有天下。“一用兵伐殷”而有天下,不合实际,故“壹戎衣”亦不当译为“一用兵伐殷”。

与前说相比,“壹”按“殪”解,译为“灭”、“杀”较合理。武王通过继承大王、王季、文王之事业灭商而后有天下,既符合武王最终灭商之史实,又文通字顺,前后因果关系明确。然此说成立需以“殪戎殷”为“壹戎衣”之本字为前提。先秦典籍的流传方式有二,即“口耳相传”与“书于竹帛”。因传写者的学术水平、书写风格及语言环境不同,较易出现所记内容相同但用字不同的情况。

考武王之事多与灭商相关,且武王“有天下”亦是在灭商之后。《诗经·鲁颂·閟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笺云:“文王、武王继大王之事,至受命致天所罚,极纣于商郊牧野。”[6]说明“灭商”之事从大王开始,历经文王,由武王完成,正与“壹戎衣”是文王等先祖之事,武王是继承并完成先祖之事合。《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记文王受命之事为“殪戎殷”。“殪戎殷”为文王受命之事,而文王受命之事亦多与灭商相关,如《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7]《尚书·召浩》“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文王受命”等。[8]“壹戎衣”与“殪戎殷”均与灭商之事相关,二者是否为同一词?

此处之“壹戎衣”,郑玄谓当作“壹戎殷”。《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句中之“殪戎殷”汉石经亦作“壹戎殷”。[9]“壹戎衣”与“殪戎殷”均可写为“壹戎殷”,故二者疑为同一词。《说文解字·歹部》云:“殪,从歹壹声。”段注曰:“殪,于计切,古音在十二部”,“壹,于悉切,十二部。”[10]“壹”与“殪”均在十二部,古音同,当可通借。银雀山汉简《晏子·四》“军进再舍,将壹军鼓毁”,[11]今本《内篇·谏上》作“军进再舍,鼓毁将殪”,[12]与此可互证。上古音中“衣”属影纽微韵,“殷”属影纽文韵。[13]“衣”与“殷”读音相近,亦当可通借。《甲骨文编卷八》云:“衣殷通用,合祭称衣祭即殷祭。”[14]陕西岐山所发现的周初甲骨文中“衣(殷)王田,至于帛,隹(唯)王田”(H11:3)与“唯衣(殷)微子来降”(H31:2)[15]等,均是“衣”、“殷”互通之例。“壹”与“殪”、“衣”与“殷”音近字通,“殪戎殷”可写作“壹戎衣”。

“殪戎殷”既可写作“壹戎衣”,二者是否记同一事《盂鼎铭》:“王若曰:‘盂,丕显玟(文)王受天有大命,在珷(武)王嗣。’”[16]《尔雅·释诂》云:“嗣,继也。”[17]据此,文王所受命之事即是武王所继之事。“壹戎衣”是武王所继之事,“殪戎殷”是文王所受命之事,故“壹戎衣”与“殪戎殷”当记同一事。“壹戎衣”是引孔子语,“殪戎殷”语出《尚书》,孔子曾用《尚书》教授弟子,《中庸》之“壹戎衣”当本于《尚书》之“殪戎殷”。

“壹戎衣”一词中“壹”之本字为“殪”。《说文·歹部》云:“殪,死也。”可引申为“灭”、“杀”等。如《诗经·大雅·吉日》“殪此大兕”,《逸周书·商誓解》“殪商之多罪纣”,《国语·晋语》“击人尽殪”等,均是“灭”或“杀”之意。此处之“殪”字亦作“灭”、“杀”讲。“壹戎衣”中“衣”之本字为“殷”,在此处指“商”。周人称商为“殷”,如《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降监殷民”,《召诰》“有殷受天命”等,其“殷”字俱为“商朝”之义。“殪戎殷”可理解为“灭戎商”。诸家就“殪”、“殷”之释差异不大,主要分歧在于“戎”字之释。

《说文》云:“戎,兵也。”段注曰:“兵之引申为车卒、步卒,故戎之引申亦为卒旅。兵可相助,故引申之义,《小雅》‘丞也无戎’传曰:‘戎,相也。’又引申为‘戎狄’之‘戎’。又《民劳》传:‘戎,大也。’《方言》:‘戎,大也。宋、鲁、陈、卫之间语。’又郑《诗》笺云:‘戎,尤女也。’”[10]“戎”究作何解,诸家说法不一。《尚书》中周人对商王朝较尊敬,即使提到灭商时亦无任何不敬,如《多士》:“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8]《康诰》通篇均是周公对成王的告诫之词,态度谦逊,多次提到向“殷先王”学习,如“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不远惟商成人耇,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8]故知此处之“戎殷”应是对商的一种尊称。

《尚书》中周人称商时多加一“大”字,称“大国殷”、“大邦殷”等,如《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康王之诰》“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8];《逸周书·祭公解》“皇天改大殷之命,维文王受之,维武王大克之,咸茂厥功”等。[4]《尔雅·释诂》云:“戎,大也。”由此,“戎”可训为“大”。再者,“兹大国殷之命”、“改大殷之命”、“改大邦殷之命”与“殪戎殷”同,均为文王受命灭商之事,训“戎”为“大”,“戎殷”正与“大国殷”、“大殷”或“大邦殷”合。且《尚书》中亦有训“戎”为“大”例,如《尚书·盘庚》中“乃不畏戎毒于远迩”,郑注曰:“戎,大。不畏大毒于远近。”[8]故此处之“戎”字当作形容词,释为“大”。

总结上文,“殪戎殷”是“壹戎衣”之本字,解经时应按“殪戎殷”解。“殪戎殷”中“殪”当译为“灭”,“戎”作形容词“大”讲,“殷”指商王朝。“壹戎衣”当取“灭大商”之义。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36.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

[3][清]毛奇龄.四书賸言[A].阮元.清经解[C].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8.758.

[4]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54):200,340.

[5][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8.1019.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10-1411.

[7][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50-151.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4,422,361,518,230.

[9]赵立伟.汉熹平石经<尚书>异文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12,(5):43-50.

[1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3,496,630.

[11]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27.

[1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80.

[13]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00,313.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355.

[15]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周初甲骨文[J].文物,1979,(10):38-43.

[16]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7.

[17][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31.

猜你喜欢

武王文王尚书
为文王发愁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问鼎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尚书·禹贡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