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2014-08-15杨晓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马克思革命

杨晓光,李 慧

杨晓光,李慧/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讲师(辽宁鞍山114007)。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胜利,突破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呼应的理论,也突破了恩格斯关于俄国加速发展资本主义以缩短实现社会主义时间的理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序幕,这就注定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俄国、中国和印度等东方社会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可以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前提是其能够得到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大力支援和帮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初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其科学预见启迪着列宁,促使列宁综合考虑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最终提出了一国胜利理论,成功实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如何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更高层面的跨越,列宁没有来得及回答就病逝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继续回答了跨越问题,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让世界人民看到东方社会理论彰显的中国魅力,促进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中国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1.新民主主义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要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毛泽东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动力只能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对此,毛泽东创新提出了中国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论断。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论述了过渡时期的理论。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依据,认为共产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种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实践和检验,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发展阶段,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论述了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的措施,可以看出,我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准备是充实的,使全体党员和人民从宏观上把握了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为以后的建设和过渡时期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模式。在民主政治建设纲领方面,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认为,在政治上,必须恢复民主,因此国家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实行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从而在政治上层建筑的构建方面,能够争取更多的人为新社会而斗争,体现了我党的包容胸怀,是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在经济建设纲领方面,毛泽东认为需要在过渡时期保留一种过渡经济,既保证社会经济增长,又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只在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部门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在其他部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化纲领方面,文化本身的中华民族的渊源性和革命性,体现出立足于国情的新社会所具有的先进性、大众性和反封建性,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是能被人民接受和传颂的。

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认真研判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指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式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很快恢复了经济,而且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里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国内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外因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和帮扶,这些具体情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东方社会理论时不能设想的,毕竟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并不提供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路径,这就使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具有了独特性。

1.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奠定未来发展的主线。马克思曾经说过,新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定会留有前一个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经历这样的历程。旧社会痕迹的消灭要在集中解决新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过程中才能实现。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这个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而中国在实现三大改造之后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富足,从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形式,完全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彰显优越性。在这样总体思想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2.争取国际支援,为社会主义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956年,毛泽东在会见危地马拉前总统时指出,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并不可怕,是纸老虎,为此,要联合亚非拉的受压迫国家,调动世界上所有可以调集的进步力量,对帝国主义在全球的干预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击,遏制美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行动。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国人民不希望发生战争,也不想四面树敌,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此,毛泽东表达出一种通过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来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繁荣的构想,这种构想获得了亚非拉美国家的相应,从此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确立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苏联建设中的弊端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不断反思,得出了必须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会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结论,这被毛泽东定义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是基于国情上的有益探索,与苏联忽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社会主义中国是在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上,分阶段实现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力图实现农业和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避免了国民经济发展失调,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早期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探索。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奠基

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动摇,这条道路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和汗水,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所能选择的唯一一条正确道路,道路决定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意味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唯一性。事实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果:经济上的巨大成功,社会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国防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突破性发展。当然,这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序幕,我们会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1.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改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坚持武装夺取政权,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依靠人民群众的推动,依靠中国与苏联的联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朝着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2.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遵循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毛泽东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各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共和国,在实际建设中,共产党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发展,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本民族文化,从而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益。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毛泽东在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了人民利益最大化。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都依靠人民,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在人民共同参与下,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建设。

3.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实现目标具有一致性。按照马克思的未来社会发展理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在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从而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 1-4 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人民出版社,1977.

[5] 毛泽东文选(第 5 卷)[M].人民出版社,1996.

[6]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1、3、5 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马克思革命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