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报人张季鸾先生的评论风格及特色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
关键词:社评大公报

马 竣

马竣/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河南郑州450001)。

1941年9月6日,一位报人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病逝,时年54岁。一介报人的亡故,却惊动了当时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层。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有唁电:“《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禄,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罄。特电致唁,唯望节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博古、林祖涵(林伯渠)的联名唁电是:“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这位备受国共双方推崇的报人就是新记大公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季鸾先生。

一、影响张季鸾先生评论风格的主要因素

要了解张季鸾先生的评论,首先要了解他的人生价值观、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在报刊的办报宗旨。

(一)张季鸾的人生价值观

1934年9月,为纪念其父张楚林冥诞一百年,其母王氏忌辰三十年,张季鸾曾专程从天津回榆林立碑扫墓。在《归乡记》一文中,先生在叙述了幼年的曲折经历后说:“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的思想,是赞成维持中国的家族主义,但是要把它扩大起来。从报答亲恩,扩大为报答共同的民族祖先之恩。”简言之,其人生价值观就是“报恩”。

(二)时代背景

1926到1941年的中国,内忧外患连绵不断,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先后爆发了四.一二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在此形势下,作为一名报人,张季鸾以“言论报国”为理想,以报刊社论为载体,针砭时弊,议论国是,其言论不仅奠定和提高了《大公报》的社会地位,也时常对当局或时局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

(三)《大公报》办报宗旨

第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创始人英敛之认为,《大公报》应是一张忘己且无私的报纸。其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袁著称,开创了《大公报》自由主义之先河。这对新记《大公报》乃至张季鸾个人的办报理念和评论的内容、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接办伊始三人便拟定了以下五项原则:其一,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筹款。 其二,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其三,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其四,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其五,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决定主张,轮流执笔。在当年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正如涂光晋教授在其文章《张季鸾和他的时事评论》中所说的那样“(‘四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

二、张季鸾先生的评论特色

反观百余年中国的新闻事业,报刊政论肇始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章太炎,而当这个接力棒传到张季鸾手中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张氏笔下的评论自有其特色。

(一)发展阶段上,从传统的报刊政论文章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

传统的中国的政论追求的是“经世致用”之说,如“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梁启超在继承和发展王韬的政论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时务文体”,其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但囿于文体的束缚,特别是囿于新闻传播技术的落后,新闻的时效性难以保证,言论的实效性就更谈不上了。 而在张季鸾担任《大公报》社论主笔之时,中国的新闻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个报人,张季鸾将社评的议论对象,更多地锁定于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在对由头或论据时间的表述上,也从“近日”、“日前”,逐渐变为“前日”、“昨日”。 如1929年12月29日的《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便以“国府主席蒋中正氏前日通电全国报馆,望于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对于业务政治军事财政外交司法诸端,以真实之见闻,作翔实之贡献,其弊病所在,能确见事实症结,非攻讦私人者,亦请尽情批评”开篇。

张季鸾之所以能保证《大公报》社评的时效性,是因为他的重要做法之一就是“看完大样写社评”。每晚9点审阅大样、小样和各类电讯,确定社评。有时,在付印前传来值得评论的最新消息,他就更改社评内容,连夜赶写,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季鸾对于社评时效性的追求,是其职业追求的具体体现。

(二)评论内容上,其选题范围有了极大扩展

第一,政治上首先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腐败政治。担任《大公报》社评主笔初期,张季鸾曾先后发表了3篇斥责权贵的社评,即著名的“三骂”:一为 《跌霸》(1926年12月4日),骂吴佩孚大势已去;二为《呜呼领袖欲之罪恶》(1927年11月4日),骂蒋介石反共方针;三为 《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骂蒋介石的虚伪。表现出其社评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爱憎。其次,揭露日本野心,宣传抗日救国。台湾学者陈纪滢曾说:“季鸾先生洞察时事,眼光之敏锐与远大,就中日关系来说,先知先觉,是最权威之政论家。”1931年7月12日,他就发表《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指出,“日本一切能自造,而中国一切赖舶来;日本且叹‘不景气’,中日前途更是何等结果?此吾人所大感危惧者一也!”最后,坚持“国家中心”论与对待国共的态度。笔者认为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蒋”或者“拥蒋”所能说明的。1928年7月,经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的邵力子、秘书陈布雷和总参议张群的介绍,张季鸾与蒋介石“悦然面悟”,进行了全面的交流沟通。1929年12月27日,蒋以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通电全国报馆发出求言诏书,电文的抬头为“大公报并转全国各报馆钧鉴”,这算是以官方态度明确肯定了《大公报》舆论权威的地位。同时,在张看来,当时只有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才能承担起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国家事业才可达成。事实上,在当时中国国内任何别的党派组织都不可能把握全国局势,更谈不上有军事力量、物质力量、动员力量来抵御外侮,保卫国家了。张季鸾的这个主张就是“国家中心论”。

第二,关注社会教育,开启民智民风。关心青年,关怀妇女,关注教育,以此来开启民智,倡导新风,是张季鸾“新闻救国”、“言论报国”思想的另一表现形式。1931年4月12日的社评《青年思想的出路》指出,“为思想的出路而感觉烦闷之青年,为社会最有用之一部分。人类之幸福,世界之进化,皆赖此辈求之。”

第三,倡导新闻自由。1939年5月5日张发表《抗战与报人》,论道,“任何私人事业,与国家命运不可分,报纸亦然。自从抗战,证明了离开国家就不能存在,更谈不到言论自由。”作者将“新闻自由观”置于“国家观”之下进行新的考察,体现出作为职业报人的张季鸾对既有的“新闻自由观”新的思考与诠释。

(三)语言上,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走向通俗的道路

囿于时代,张季鸾的评论经历了一个从文言向白话文转变的过程。大公报徐铸成曾说,“张先生的白话文,还有裹过脚的痕迹。”此后,其评论逐渐向白话文转变,尽量走向通俗,议论百姓关心的事情。在《最低调的和战论》中,有这样一段议论:“这四个月来,以海陆空大军进攻中国南北省区,其直接加诸中国的军事的摧残不用说了,其在城市,在乡村,在陆,在海,以飞机,以炮火杀戮我们的平民,不知道多少千,多少万,焚烧摧毁我们平民的财产,又不知道是多少亿,多少兆,这都不用说了,而现在一面言欢迎调解,一面庆祝进攻我首都!”这段文字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句式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既像作者对读者诉说,又像一位劫后余生的难民在向世人控诉。文中“不用说了”,“这都不用说了”这类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用于社评之中,非但不显得浅白,反而给人以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之感。

(四)注重逻辑性,文章结构严谨,论证缜密

张季鸾的文章之所以结构严谨、论证缜密,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知识丰富,对时事了如指掌,并富有远见和预见性;其二,写文章态度十分严谨,执笔前深思熟虑,文章通篇情绪饱满,遣词造句一丝不苟。

1927年1月16日社评《论收回国权与改革内政》,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改革内政,实行法治并重,因为“国权不收回,不能贯彻改革内政,而不改革内政,则不能收回国权,即收回亦无效”,层层深入,将收回国权与改革内政紧密联系在一起,令读者折服。

(五)坚持公正性,在“客观”与“敢言”间寻求平衡

三十年代初,在国民党一片“剿共”声中,张季鸾就派记者到红区采访。记者范长江就是经张季鸾首肯和安排,只身进行西北之旅,先后写下《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北》等30余篇通讯报道,使全国人民开始客观了解共产党,了解红军长征,知道陕北有个毛泽东。《大公报》名声大振,范长江一举成名。

1941年9月,张季鸾先生病逝后,陪都新闻界和各界人士为他隆重举行了追悼会。蒋介石、周恩来都亲自参加公祭并致送挽联。蒋的挽联是: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诀,四海同悲。周恩来、邓颖超联名赠送的挽联写道: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当此美誉,先生无愧。

[1] 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徐铸成.张季鸾先生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 王润泽.张季鸾和《大公报》[M].中华书局,2008.

[5] 张季鸾.季鸾文存[M].上海书店,1947.

[6] 方蒙主编.大公报与现代中国——1926-1949年大事记录[M].重庆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社评大公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社评如何引领推动检察工作
——检察日报“每周社评”开办前前后后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新闻客户端弱化新闻评论现象研究——以澎湃新闻客户端社评栏目为例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