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教师专业化之路

2014-08-15马宝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业化技能专业

郭 进,马宝东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工作仅被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美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途径可见一斑。在美国要拿到教师资格也有很多途径,但最基本的一条途径是就读教育类专业的大学。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将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途径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通识教育阶段。此阶段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持续两年,主要学习课程:英语作文和口语、美国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文学。

2.列入教师培训计划,接受专业培训阶段。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之后,必须参加一次全国统一的入职考试,成绩优异方可被列入教师培养计划,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教师(而在我国,只要进入师范类院校就已经是未来的教师了)。

在此阶段,学生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要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课程深入学习;二要学习系列教职核心课程:学校教育基础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教育评价、学科教学法。

3.教育实习阶段。时长从5周到1年不等。

4.毕业。学生在圆满完成了以上学习和教育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参加考试,成绩合格拿到毕业证书才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

5.职前培训阶段。学生毕业一般是不可以直接任教的,必须要参加职前培训,并在培训后通过严格的考核认定,方可从事教育工作

6.资格认定考试。职前培训结束后由专门教育鉴定机构对其进行复杂而严格的考核,成绩优异才可以拿到专业教师资格证,且有效期为5-10年。具体过程概括如下:

通识教育两年→全国入职考试→列入培训计划接受专业培训→ 教育实习→毕业→职前培训(3个月)→资格认定考试→初任教师资格(5-10 年)。

与之相比我们的现状:

第一,教师入职门槛较低,职前和职后培训制度不完善、考核和监管简单且不严格。在我国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教师资格证的取得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师范类学生只要成绩合格并通过普通话测试一毕业就可以拿到;而非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普通话测试也同样可以拥有,且终身有效。

第二,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四多三少”的现状: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应试型”层面的教师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少。大多数教师不同程度的具有一种工作惰性,不思进取不想成败,更不会考虑专业的发展,也就不会自觉学习与自我规划,只是过一天算一天。甚至还有“不论白鸟黑鸟能下蛋就是好鸟”之论调,他们认为不论我用何种方法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就行。所以说我国的教师队伍充其量是一支“半专业化”的队伍。要想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育必须走“教师专业化”这条路。

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精神,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国内学者刘捷给出的界定,他认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职业”,将教师“职业”转变为“专业”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那么概念中提到的教师“专业”与 “职业”有什么差别呢?

1.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她)应具有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

2.作为一个专业人士,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一般以是否接受过高等专门教育为标志,而职业主要是个人体验与个人的经验的总结。

3.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要提供一种独特的、必要的社会服务与奉献,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4.职业更多地体现为工匠式的特点,一旦掌握,即可不断重复,无须创新,而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不断地应对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研修,并做出创新。

由此看来只有把“教师职业”专业化,才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场强国的软革命,更是我们教师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和感悟,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精神”的专业化,即教师要有高度的专业精神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用“传道、授业、解惑”来诠释教师的职业。其中“传道”被排在第一位,而传“道”必须先有师“道”。教师的专业精神就是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遵守和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本着为社会负责、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自己负责的态度,自觉自律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所以教师的专业精神,首先意味着超越世俗和功利的价值观和信念。说自己该说的,做自己该做的,不为功利所左右。要有一种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对工作的极其热爱和投入,把工作视为天职。

其次专业精神也是一种专注、敬业的精神。对于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来说,专业精神就意味着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意味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尽管你可能并不是天才,但通过专注于某一领域,对专业钻深钻透,完全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

再次专业精神还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专业化的空间是广阔的,你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持续性研究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 最后专业精神更意味着团队整体能力的有效搭配和整合。一个团队并非每一个个人的简单叠加,人与人之间需要分享、相互依存,单个人无法包揽一切,只有协作才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正如雷锋所说:“机器由许许多多的螺丝钉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巨大的工作能”。

(二)“知识”的专业化

教师职业存在着双专业性:一是学科专业性、二是师范专业性。“学科知识专业化”应该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要形成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首先要参加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具有深奥的学科专业知识。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具备本课程及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比如从事“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除了要有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外还要知晓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原有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而丰富。第二,“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知识的专业化应该融“专业活动(教学活动)、专业学习、专业研究”于一体。每个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研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使原有的理论知识结构化、系统化、逻辑化、专业化、经验化。这样做既能很好的驾驭教材,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又能与时俱进,更新、升华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结构。

此外,教师还要接受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包括学校普通教育学、学生心理学、教育方法论、教育实践论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指导我们实施专业活动。

(三)“教师技能”的专业化

1.要有专业的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监控能力、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情感生活的指导能力、创设有利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协调师生间的关系等。

2.教师还应具备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应用的十项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等。这些基本教学技能要恰当的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方面要靠天赋,更多的则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借鉴和训练才可以做好,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在大学课堂里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一定的实践研究能力。大学不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而是要从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论“英雄”。因此教师还要有专业化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精髓绵延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3.还要具备学科专业技术技能。比如作为一名“人体解剖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技能有生物绘图技能、玻片标本的制作技能、模型标本的制作技能、解剖实验操作技能等。

4.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还要具备基本信息能力。比如信息的传送、检索、辨别等都是我们与学生或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化

现代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研究和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专业化的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促使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完善中得以提高和升华;推动教师向高素质的方向发展,向“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外行人无法取代的境界”靠拢。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将会使我们的教师队伍人才辈出,有效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1]郝文武.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哲学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杨素萍.教师专业化的哲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3]孙宇.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内容分析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6).

[4]刘薇.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尧新瑜.试论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2).

猜你喜欢

专业化技能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劳动技能up up!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