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定位

2014-08-15张小卫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特色科学经济

张小卫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深刻内涵

不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国际格局还是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争从未中断,发展中国家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差距却有拉大的趋势;从国内的环境看,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发展经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得到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先进性思想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执政能力正在稳步加强,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社会各方面都处在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中,时代呼唤新的发展理念。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突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国内国际环境与形势的新发展,认真研究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推进党在治国治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内容,胡锦涛同志做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 “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将成为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一个重大战略。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求是发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三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使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决不走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之路。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正确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做到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同进步、共呼吸,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政治工作、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有机统一,而不能顾此失彼。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减少社会矛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实现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先富带后富,防止各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不同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促进东西部和中部之间人才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社会才能够长久和谐稳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从而使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应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搞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站在世界的角度,树立世界的眼光,善于从国际形势变化发展中创造有利于发展自己机会,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

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定位

科学发展观将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承与创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首先立足于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提出经济发展是首要的任务,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又根据时代特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新论断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道路提供了更强大的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引领了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潮流,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发展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超越了以往的“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这是科学发展观和以往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路线、方针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要求,表明了科学发展观在根本宗旨上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史观基础理论相一致。另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建设道路,开创了一个发展的新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由过去的“四位一体”变成“五位一体”,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说是确立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趋向成熟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由浅到深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只重视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环境保护,“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而提出来的。我们在发展中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是不能忽视自然规律而无节制地去改变自然,更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的趋势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的生态安全,这也是我们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的不懈努力,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我们党对发展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综合发展、稳步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平发展等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建设就是全面发展,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有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中心”和“全面”的关系。统筹好城乡区域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减少社会矛盾,它强调 “均衡”和“协调”的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决不能顾此失彼就是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文明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双赢,它强调“当前”和“未来”的关系。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和平发展、社会和谐,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内部矛盾和其他方面的矛盾得到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能够融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共生,它强调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平发展就是要我们面对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传统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应该为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它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是我们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我国已实现了前两步的目标,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是,目前的小康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衡。21世纪的前二十年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和宽领域的综合指标,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力量,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目标,兴起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中,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指导方针,也具体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法宝,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发展的成果应该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共享,促进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体系、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重要阶段,如果发展不好,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如经济社会改革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经济社会的长期徘徊不前,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因此,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为探索治国道路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我们坚信,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1]牛玉峰.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小华.龙腾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冷溶.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特色科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完美的特色党建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