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瓶颈初探——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4-08-15吴大明
吴大明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与旅游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不健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和职业技能相分离、相脱节的现象。因此,破解校企合作瓶颈已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即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等条件实施教学,既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也有利于企业利用院校资源开展面向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开设十年,2010 年,学院院旅游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实施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进行校内学习,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课程;然后再进行半年的专业实习、半年的顶岗实习。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的校企合作历经多年,在慎重甄选的基础上,选择了与南京苏体度假村、南京开元酒店、上海国丰酒店、上海虹桥希尔顿饭店等星级酒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在理论教学、师资力量、实习设施、招生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坚持以实习完善实践教学,以实习带动学生就业,最终实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
在近三年实施“2+0.5+0.5”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合作酒店、实习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在思想认识上,校企双方重视程度不够
从院校角度看,只是与合作企业保持一般联系,没有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完全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从酒店角度看,多数酒店参与校企合作只是限于人力资源部门,高层不予重视,未能将校企合作定位于酒店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思想认识上,院校与酒店对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1]。
(二)在合作深度上,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从院校角度看,只求酒店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实习教学环节,同时解决学生就业渠道问题;而作为酒店,追求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不能最短时间顶岗,为酒店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创造利润。因此,校企合作双方各有用心,合作仅停留在表面。
(三)在实习时间衔接上存在矛盾
高职院校对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有一定的计划与安排,这种安排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企业对学生安排实习时间的出发点则是本企业的用人计划及成本,特别是作为酒店行业,淡旺季明显,企业的用人计划随淡季旺季而调整。不同的出发点,往往会导致学校的“供”与企业的“需”在时间上无法同步。
(四)在技能内容供求上存在矛盾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技能更新和系统化方面都非常重视,但是仍存在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后不适应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技能不够熟练。在旅游企业中,经验的积累和服务技能的熟练度尤为重要,因此,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实习生进行培训。然而,由于旅游企业人员流动率大,往往导致企业在实习生培养上不会竭尽全力。
(五)在职业发展选择上存在障碍
当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实际条件所限,常选择酒店作为专业定向实习点。在通常长达六个月的实习中,学生在实习酒店充当劳动力,很少有机会进行管理实习或换岗实习,这会给有其他职业发展目标或是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同学造成困扰,影响其实习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也不利于满足其它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
四、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双方沟通交流,提高校企双方重视程度
通过旅游院校与酒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给双方带来的益处。通过沟通,让酒店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较大幅度的节约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实习生的较高的可塑性、较高的人文素养、较高的专业技能可以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1,2]。
(二)推行“订单式”教育,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学院应通过考核筛选,确定几家社会形象好、经济效益好、经营理念先进的星级酒店作为学生实习的定点单位,开展校企“订单式”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深入酒店,了解酒店人员需求的数量、岗位、对学生技能素养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共同商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然后,通过订单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采用“旺入淡出”的随需模式,交替安排教学与实习
由于酒店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人力资源需求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学院可根据酒店营业的淡、旺季对人员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淡季安排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旺季安排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实行由“学校-酒店-学校-酒店”相结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3]。
(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降低其职业发展选择障碍
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降低职业发展选择障碍。通过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美好前景,同时推进管理实习或换岗实习,提高学生对酒店的职业认知。
五、结论
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实施“2+0.5+0.5”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有了较大的提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竞争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了学校、学生、酒店的共赢。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一些瓶颈问题,学校和酒店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破解。
[1]周贵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职教论坛,2008,(30),55.
[2]吴青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95.
[3]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