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以句法层面为例
2014-08-15骆萍
骆 萍
(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7)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必备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大难题。随着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升,多数学生在内容上能做到基本切题,但语言错误相当惊人,其中最典型的错误为“英语的框架+中文的内容”的中国式英语作文,究其原因是由于汉语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影响,即母语的干扰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区别两种语言的差异,改变其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思维方式是避免汉式英语现象、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汉对比分析,主要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系统的共识现象的对比,寻找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揭示两种语言的客观规律和特点[1]155。英汉对比研究的目标在应用层面上来说是指通过对两种语言差异和特点的认识,进而指导外语教学,尤其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卓有成效的。英汉二语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都表现出差异,本文仅就句法层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英语为立足点,通过差异描述和学生错误习作的分析,以期为大学英语写作提供一些对策和启示。
一、英汉句子结构基本特征
句子由词和词组按语法规则组成,是语法结构层次中最高一级的语法结构单位,是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英汉句子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分析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最基本的差异即是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汉语则主要采用意合法。“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2]73重形合的语言以形显意,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靠关联词等显性连接手段来直接标示,句子结构严谨但缺乏弹性。“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与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衔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含义表达。”[2]73重意合的语言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句子结构比较松散但富有弹性。在“形”与“意”这一对辩证关系中,我国语言哲学和文化历来有重意的传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意授于思,言授予于意”,意思是意念受思维的支配,语言受意念的支配。从句子的微观结构来看,汉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内在化、隐含化和模糊化的特征,不似英语这类拼音文字的形态发生学结构和功能。且看以下例子:
(1)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2]74。
从例(1)可以看出,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when,that,which这类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较少适用这类词。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are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are in the dark about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3]242-243.
例(2)显示了汉英语言各自的特点。汉语的逻辑关系隐含在句子间,非形式链接的特点明显,而英语注重形式链接的特点同样明显,逻辑关系通过if引导的条件从句加以显现。
(二)树型结构与竹竿结构
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内部与各句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词组)、连词、关系副词、关系代词、非谓语动词(词组)等实现。另一方面,短语和从句,长短不限,都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从句中包含从句,再加上各种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修饰成分,可以接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英语句子的树形结构由此而来。反观汉语句式结构,句子是一个短句一个短句展开的。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词语和句子的先后次序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理关系排列,多短句、小句、流水句,犹如竹竿一节一节地展开。
(1)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可以告慰无数的革命先烈和前辈。
Now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it has wiped out the century-ole humili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 consolation to numerous revolutionary martyrs and veterans[4]259,262.
例(1)中汉语句子为3个并列小句,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分句间以意相连,呈线性递进。英语句子则把0汉语的竹竿句子变成了主从句的树型结构。“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变为状语从句,“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成为句子的主句,而“可以告慰无数的革命先烈和前辈”则为同位语,说明主句。
(2)Nowadays it is understood that a diet which contains nothing harmful may result in serious disease if certain important elements are missing.
如今人们知道,如果食物中缺少了某些重要成分,即使其中不含有任何有害的物质,也会引起严重的疾病[5]260。
例(2)中英语句子包含有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条件状语句子,正如附有枝叶的大树,而相应的汉语句子则呈流水型或竹竿状,句界模糊。
(三)被动句与主动句
与汉语相比,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得多。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凡是不必说明、不愿说明行为的施事或出于上下文连贯衔接等原因,一般都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也有许多原因。汉语属主题显著语言,注重主题—述题结构,将句中宾语部分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来交待,即受事充当了主语,而这个主语实际上是汉语的“主题”(topic),常常表现为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此外,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主客不分,表达时主动式与被动式不明,被动语态呈隐含式,不像英语那样主客分明。再者,古汉语中被动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主要是表达对主语而言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虽然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影响,被动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有时也可以表示并非不如意的事,如“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但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动句,常用主动形式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且看以下例子[2]125-128:
(1)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每逢假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
(2)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3)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4)He has often,not always justly,been accused of indecisiveness.
人们常常指责他优柔寡断,虽然这种指责并不总是公正的。
例(1)中英语为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形式表达;例(2)中汉语实际上是一种“受事+动词”的格式,这是汉民族的一种思维习惯,其被动意义是由语境或交际者的悟性和语感而共同认知的。而相应的英语句子中受事如果放在主语的位置,与动词的关系是被动的逻辑含义,则需采用被动式;例(3)中汉语句子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因为汉语句式重在意念而不在形式,而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句中不能没有主语。当主语难以言明或不言自明时,只好采用被动式以便把施事者省略或隐含起来;例(4)中英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中通过采用通称或泛称“人们”、“大家”和“有人”等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四)“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
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语气呈现出来。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常用人称表达法,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2]104-105。英汉语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不同的句式结构和逻辑模式。
(1)My two great isolating experiences have given me an almost mystical sense of identity with all suffering humanity.
我有过两次不同场合的重要经历,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几乎带有神秘色彩的同情心而站在一切受苦人一边[2]107。
(2)我觉得有三分怅惘,三分无奈。然而,思之又觉释然。
A touch of frustration and helplessness comes over me,but a second thought brings me relieved calm[2]109.
例(1)、(2)中英语主语 experiences和 frustration and helplessness称为“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而谓语则使用“有灵动词”(animate verb)give和come over,这样的搭配通常在英语中使用广泛。反观汉语,根据汉民族的思维习惯,人才能有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非人类、无生命的事物一般只能有一些无意识、无意志的状态或运动。“无灵主语”与“有灵动词”的搭配只是营造一种修辞效果。
(五)静态与动态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2]133。英语的静态主要表现在少用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达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名词与介词的大量使用;而汉语则多用动词,甚至根据句意的需要,大量使用动词连用的形式[6]73(王武兴,2009:73)。
(1)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s helpful for your study of the language.
对汉字的结构、发展史有所了解有助于大家学汉语。
(2)我坚信中国加入WTO将会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I’m convinced that China’s WTO membership will do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6]74.
例(1)中的谓语为形容词短语be helpful for,反观汉语则出现几个动词“了解”、“有助于”和“学”,而英语中除了把“有助于”作为全句的谓语,其余的均用名词knowledge和study表达。例(2)汉语句子中两个动词“坚信”和“加入”在英语句子中只用了be convinced的表语结构做谓语,充分显示出英语的静态倾向和汉语的动态倾向。
二、学生习作句法错误实例分析
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两种语言的差异使中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因受汉语母语的负迁移影响(negative transfer)而导致英语作文中出现大量“英语的框架+中文的内容”的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被带入英语写作中,形成了英汉相结合的作文。这里仅就学生在句法方面的典型错误,结合上面四点英汉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详细分析学生错误原因,给出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例(1)As a college student,we should not study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Just reading the textbooks and doing homework all day long.
该句的问题在于学生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来表达,句子间没有采用任何词语显示前后的关联性,这是受汉语“以意显形”意合法的影响,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注重“以形显意”。此外,该句的主语单复数不统一,这也是受汉语是分析语没有形态变化的影响。因此,该句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应该改为:As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not just read the textbooks and do homework all day along as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例(2)The rural area is far from the city,and lacking in transport facilities.This makes it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An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access information media,this isolation is compounded.
该句是一个典型的受汉语思维模式影响的竹竿型结构。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善于使用复合句,不善于构筑树型结构,而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如果要改变中国学生作文中这种大量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的倾向,就需克服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事物发展过程的竹竿型结构,学会利用英语中的从句、分句、短语等语言形式来塑造枝叶横生的“参天大树”。鉴于此,该句可改为: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difficult access to information media.
例(3)a.Most people think the open-door policy may do more good than harm.
b.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the open -door policy may do more good than harm.
对比a、b两个句子,从语法形式上看,二者均无错。但是根据英语被动句多于主动句的特征,句子b显然更地道,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被动意识”不强,很少使用被动句,这样会影响英语写作水平。
例(4)When I see the big tree,I always remember my childhood.
该句从语法上看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明显,是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表达方式,注重思维的主体性,习惯使用“人称”做主语,首先强调的是人——“我”看到那棵大树所想到的。与之相反,按照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在使用英语来表达思想时往往更强调客观性,注重物对人的影响,因此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鉴于此,该句可改为: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例(5)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
该句用了许多动词 arrived,examine,和 recover,显而易见,是受汉语动态倾向的影响。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连动句、兼语句等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而英语则倾向于静态表达。因此,该句可改为: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经此修改,原句中的动词均变为名词,仅采用bring about这一动词短语连接该句各部分,表达更简洁,行文也更自然。
三、结束语
学生用英语写作,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英汉对比研究之所以能对大学英语写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是因为通过英语与汉语母语在各方面的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负迁移”,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英汉对比分析,使其掌握英汉语在句子结构层面的异同,培养学生英汉对比意识和对英语文化的高度敏感性,总结其特点,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排除汉语母语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写作的能力。
[1]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2]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