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勒小说《出事了》中杀子惨剧的解读

2014-08-15曹丹丹

关键词:海勒小儿子洛克

曹丹丹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一、引言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流派的代表人物。小说《出事了》(Something Happened)是海勒继《第二十二条军规》之后又一部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小说的标题《出事了》(又译《出了毛病》)是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的一句口头禅,在他杂乱无章地讲述自己公司的职场倾轧和家庭的分崩离析时,斯洛克姆反复念叨着“我一定在哪儿出了毛病”,由此造成他的焦躁、紧张,甚至歇斯底里。很多评论家认为,主人公“我”的毛病出自美国所处的后工业时代和当时的政治恐怖。然而,读者可以看到小说除了首尾部分介绍斯洛克姆的职场困扰外,大部分的篇幅在讲述他的家庭危机。在所有家庭成员中,斯洛克姆最疼爱自己的小儿子,认为小儿子是他有勇气维系家庭的原因。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小儿子因车祸受伤,斯洛克姆紧紧拥抱着儿子,竟然使儿子窒息而死!评论界普遍认为斯洛克姆为何上演杀子惨剧是小说的一个谜团。本文将分析小说中斯洛克姆与小儿子之间扭曲的父子关系,并进一步分析酿成杀子惨剧的根源。

二、扭曲的父子关系

小说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事业有成,生活富足。舒适的生活和稳步上升的事业本应使他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事实上,他却深受家庭危机的困扰。与叛逆的女儿和智障的儿子德里克相比,斯洛克姆最疼爱小儿子。他称小儿子是自己的骄傲和快乐,是自己唯一想保护的人。在家庭爆发一场场的争吵时,小儿子总是能及时制止一切,“我确信我们家之所以能维持下去,正是他的缘故。是他把我们连在一起。”[1](P177)小儿子不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更是他的血脉,是他生命的延续。在小儿子身上,斯洛克姆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讨厌体育和当众演讲,都经历了扁桃体手术的痛楚和恐惧,都有些恋母情结和阉割恐惧……。对儿子过分的关爱使斯洛克姆总是担忧有一天会失去他,“我是那样爱他,可是我非常明白,他就要死了。”[1](P177)他害怕儿子会迷路,会遭受交通事故,会被同学欺负,会得各种不治之症,每天在办公室,他都要打几通电话回家,问问是否有邮件或衣服是否被送去干洗,其实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儿子还活着。然而,在父亲所谓的保护和关心下,小儿子成长的经历却是充满苦恼与恐惧的,他害怕演讲和体育课,害怕拥挤或空旷的场所,甚至格外害怕自己的父亲,他感到父亲总是想伤害他,遗弃他,甚至除掉他。儿子的恐惧使本来就忧心忡忡的斯洛克姆更加焦虑和烦躁,但是,最让他气恼的是儿子的无能和软弱。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儿子由于接力赛跑中表现失利而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作为父亲的斯洛克姆亲眼目睹这一切,却没有勇气上前阻止,反而迁怒自己的儿子,认为儿子的表现使自己蒙羞受辱。儿子的懦弱使斯洛克姆产生了厌恶、憎恨的情绪,并多次萌发杀子之心。最终,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亲,而是喜欢待在自己的卧室,紧闭房门。儿子疏远的行为使斯洛克姆感到自己遭到遗弃,在儿子遭受交通事故之时,他终于难耐杀子之心,紧紧搂抱着儿子,使儿子窒息而死。

三、杀子惨剧的根源

长达五百多页的小说《出事了》充斥了主人公斯洛克姆杂乱无章的内心独白和混乱无序的心理活动,斯洛克姆时时被恐惧困扰,感到自己大祸临头,哪里出了毛病。著名的海勒研究学者Judith Ruderman认为,斯洛克姆不能真正面对的并不是自己智障的儿子,也不是门后的秘密,而是自己杀害或希望杀害小儿子的事实。[2](P57)在书中多次提到的杀子愿望以及最终杀子的事实是折磨斯洛克姆,使他精神崩溃的原因。然而,是什么酿成了这一杀子惨剧呢?其背后的根源可以追溯为斯洛克姆的人格缺陷,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拉伊奥斯情结。

(一)斯洛克姆人格的缺陷

斯洛克姆的自白透露了家庭成员的生存现状:妻子整天愁眉苦脸,对生活感到厌倦,两个孩子都不高兴,各有烦恼。虽然他也暗示了自己对此应付一定的责任,但却无法确定具体的原因何在。然而,听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是斯洛克姆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的不幸。为了逃避家庭琐事,斯洛克姆大部分时间待在公司或妓女身边,在难得回家的时候,也佯装工作躲进书房,拒绝与家人接触。虽然最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担心他会出事,但这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的利益当然比他的利益更重要”。[1](P258)小儿子害怕上体育课,斯洛克姆为此去找老师谈话,为儿子求情,他声称一切都是为了小儿子,但又坦白“最终还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折磨他就是折磨我”。[1](P272)

除此以外,斯洛克姆总是孩子气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缺乏一个丈夫和父亲应有的宽厚和包容。他长大后最大的希望就是成为一个孩子,他认为自己仍然生活在襁褓中。不成熟的生活态度使他与子女之间很难心平气和地相处,亲子之间的谈话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一场场的争吵和咆哮。斯洛克姆幼稚的表现与他早年丧父有着莫大的关系。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提出了认同(identification)的概念,认为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小男孩会表现出对父亲的特别兴趣,把父亲当做典范,愿意像他那样长大。[3](P103)斯洛克姆恰恰在此时期失去了父亲,没有父亲在成长中的引导和示范,他在构建自我身份上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斯洛克姆提到自己有模仿别人的劣习,与别人在一起时,他总是偷偷摸摸、莫名其妙地去模仿别人的动作、语言甚至品性。父亲的缺失造成了他人格的不健全,使他在迈向成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斯洛克姆深知自己的孩子气或不成熟,这一缺陷在儿子身上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斯洛克姆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更重要的是,在儿子身上,斯洛克姆看到了自己的无能、懦弱和绝望。在夏令营的接力赛跑中,儿子尽管遥遥领先,却最终输掉了比赛,同组的队员狠狠教训了他,但是儿子纹丝不动,既不防御也不逃跑,因为他不能动,他失去了行动思考的能力。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洛克姆感到无比震惊,想上去帮助儿子,但自己却浑身僵硬,动弹不得。“他被粘住了,被冻结在那里了(就像我也被冻住了一样)”。[1](P364)斯洛克姆希望当场把欺负儿子的孩子打个半死,或者“在一阵冲动下乱挥拳头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打死”。[1](P364)儿子的存在时时提醒了斯洛克姆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斯洛克姆认为杀死儿子是自己为了克服不足,取得掌控权从而最终获得成熟所作的必要的牺牲。

(二)斯洛克姆错误的教育方式

斯洛克姆曾这样分析自己和子女的不幸:“如果我过去生活得不幸福,我会对自己说那是因为我父亲死了的缘故。如果我女儿现在生活得不幸福,她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她的父亲现时还活着”。[1](P230)子女的烦恼和不幸从很大程度上源于斯洛克姆错误的教育方式。

大女儿正值青春期,叛逆的性格和渴望父亲关注的心理使得父女之间争吵不断。尽管斯洛克姆对儿子的处境非常关心,但他对儿子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比对女儿好多少。斯洛克姆经常朝儿子发火,对他咆哮,贬低威胁他,叫他胆小鬼,说他没有一点男子气概。为了儿子能对凌辱和失败产生免疫力,斯洛克姆平时就不断辱骂、挫败、干扰他,让他不高兴,让他犯愁。明知儿子在夏令营中受到巨大挫折,斯洛克姆不闻不问,第二天仍强迫儿子去夏令营。深受打击的儿子再也不愿参加任何活动,于是整天无所事事,沉默寡言。面对儿子的艰难处境,斯洛克姆没有关注背后的原因,反而感到充满愤怒,厌恶儿子总是待在自己身边,并强迫儿子去寻找玩伴或是独自散步。

斯洛克姆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仅仅是用命令的口吻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错误的教育方式没有使儿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反而更促成了他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性格。父爱的长久缺席,使得父子关系渐渐趋于冷漠。面对父亲的严厉专制,小儿子逐渐失去了对父亲的依赖和顺从,自己的心灵之门也不再为父亲敞开。不幸的是,儿子的疏远招致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三)斯洛克姆的拉伊奥斯情结

弗洛伊德把男孩希望独占母亲排斥父亲的倾向叫做“俄狄浦斯情结”,相应地,来自外部父亲的阉割威胁则被叫做“拉伊奥斯情结”。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酿成大错,其实是父亲拉伊奥斯先动的杀心。拉伊奥斯得到神谕,其子将杀父娶母,所以命令仆人杀死刚出世的俄狄浦斯。因此,子与父的斗争是以父与子的斗争为前提的,父亲为了维护父权的合法统治,必须对子进行阉割。在“拉伊奥斯情结”中,作为象征秩序的父亲具有对儿子行使主宰和阉割的功能。阉割是杀戮的表现形式,发展到极致就是真正的杀戮。

小说中,斯洛克姆对儿子充分行使了作为父亲所具有的控制和阉割的功能,他对儿子的咆哮、威胁、侮辱和挫败,对儿子精神和行动上的钳制,无时无刻不在维护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更甚者,随着儿子越来越令人失望的表现,斯洛克姆多次爆发出弑子的冲动。看到儿子在遭受其他孩子殴打毫无还手之力时,斯洛克姆希望用拳头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打死;看到儿子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地玩沙子时,斯洛克姆希望勒死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迷路时,斯洛克姆首先产生的冲动就是想杀死他。可是,尽管儿子表现地如此差强人意,让人难堪,斯洛克姆仍没有放弃儿子,“不论怎样,他仍然爱我”。[1](P393)儿子的爱,或者说是对父权的信赖与顺从,使斯洛克姆的统治得以维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父亲的严厉专制下,儿子对父亲的爱慢慢消耗殆尽。斯洛克姆发现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跟他聊天,放学回家之后更愿意待在卧室,紧闭房门。儿子的房门隐喻着他的心灵之门,更触动了斯洛克姆长久以来对门的恐惧。儿子已经把自己的心灵之门紧闭,门内的秘密再不是斯洛克姆能够猜测想象的。“我的小儿子想抛弃我,莫名其妙地将我撇在一边儿,不理我,他不愿意告诉我这一切是为了什么。”[1](P644)幼年丧父的痛楚时时困扰着斯洛克姆,一直害怕遭到遗弃的他竟再一次被儿子遗弃了。预感儿子在将来会像妻子、女儿一样,与自己争吵斗争,斯洛克姆彻底绝望了。父权的统治受到威胁,儿子的冷漠在斯洛克姆眼中成为不可原谅的背叛,这时对儿子的惩罚即杀戮就产生了。

四、结语

在小说《出事了》中,海勒创作了一个让人极为厌恶的角色鲍勃·斯洛克姆,他为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男子主义,然而很多读者在读完小说后发现自己不仅同情斯洛克姆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4](P109)斯洛克姆并不是一个特例,他的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家庭也是众多美国家庭的缩影。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让人讨厌却无比真实的人物以及讲述他骇人听闻的杀子故事,海勒表达了自己对美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家是人生的驿站,避风的港湾,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斯洛克姆的焦虑和恐惧皆因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而爱的缺失却是所有症结的所在。海勒试图警告现实中的美国社会: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之下,人际关系的单薄,亲情的冷漠只能招致人性的泯灭和文明的倒退。

[1]〔美〕约瑟夫·海勒.出事了[M].宁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

[2]Judith,Ruderman.JosephHeller[M].New York:T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1.

[3]〔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Sorkin,J.Adam.Conversationswith Joseph Heller[M].Jacks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3.

猜你喜欢

海勒小儿子洛克
动物学校放寒假
破耳兔
破耳兔
作家与甜点师
破耳兔
破耳兔
海勒妙释“偏见”
山鸡舞镜
爷仨钓王八
没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