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和使用研究综述

2014-08-15孙淑桥

关键词:思想观念阶级中性

孙淑桥

(毕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毕节551700)

在我国,因受苏联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文革”中浓厚的政治色彩及其残余的影响,致使很久以来人们刻意回避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甚至忽视了其存在。真正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俞吾金的博士论文《意识形态论》,复旦大学辛敬良教授评价说,该著作是他所见到的国内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著作。此后,国内学者结合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已有研究成果,挖掘马克思文本,拓展意识形态不同研究领域,寻求意识形态不同研究视角,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随后,意识形态研究也成为当前国内学界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本文重在梳理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和使用的研究,以期更深入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

一、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的研究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周宏教授看来,“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一个重要支点”。[1](P17)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概念。马克思有时用“意识形态”,有时也用“观念”、“意识”、“思想”,等等。同时,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也缺乏明确性和系统性,这也是学界公认的事实,“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P1)可见,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确有一定难度。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多数学者公认的观点,即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俞吾金教授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并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3](P131)第二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一定阶级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郑永廷教授指出,“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的‘自觉意识’和特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4](P22)第三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专指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在姚大志教授看来,“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特别是指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5](P28)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和集体无意识。该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周宏教授,他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关于社会生活的集体无意识及其理论表现。”[6](P86)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在张秀琴教授看来,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并与社会存在相对应。”[7](P80)

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结合国内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马克思主要是站在反对剥削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理解意识形态的。所以,姚大志教授所说的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专指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显然是过于狭窄。当然,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但是,它还包括其他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张秀琴教授说的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显然这又过于宽泛,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意识形态。众所周知,像不具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它们显然是社会意识,但它们就不属于意识形态。因此,笔者基本上同意俞吾金、郑永廷和周宏的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种自觉理论系统。而社会心理,则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实践中自发获得的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零碎的。这样一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即意识形态阶层)就结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人们自发获得的无意识,并将其加工概括提炼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即意识形态。所以,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是源与流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

二、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国内学界观点不一,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这是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把意识形态看作为一个贬义词,等同于“虚假意识”。大多数学者以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即马克思认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8](P66)、“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9](P509)俞吾金先生指出,“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倾向。”[3](P130-131)在周宏教授看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主体特征。”[6](P111)季广茂教授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贬义词”,[10](P28)即是虚假的意识。因此,马克思始终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即马克思在描述性的意义上,把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来理解,具体说来,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观念体系。侯惠勤等学者认为,马克思把革命的阶级意识也视为意识形态。[11](P186)这样一来,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侯惠勤教授那里,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就取得了中性意义。黄继锋教授在论文《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中得出结论,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般的阶级观念体系和一般的社会认识理论,而这两个方面的使用都是中性的。”[12](P29)杨生平教授也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特定社会关系能动反映的思想观念体系,其表现形式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该阶级或集团的权力或利益。[13](P46)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否定和中性意义上同时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郑永廷等学者认为:“综上所述,如果说意识形态概念的第一、二种含义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那么第三种含义则具有中立性,这三种含义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中主要的和常见的用法。”[4](P19-20)显然,郑永廷等学者所说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第一种含义,即意识形态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它是由人们创造出来且又受其支配的各种“虚假意识”;[4](P16)第二种含义,即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编造的思想观念;[4](P17)第三种含义,即意识形态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其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4](P18)因此,当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和认为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阶级利益而使用意识形态时,他就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但是,当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精神观念体系时,显然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观点,现实社会中,“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4](P32)其中经济结构制约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显然,“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就很难再说是在贬义上使用的了,而是在中性意义上去运用之”。因此,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是在贬义上使用还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而定。当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时就是在贬义上去使用,当指一般的阶级意识形态时则是在中性意义上去运用的。同时,当指一般的社会认识理论时也是在中性意义上去使用的。对此,徐彦伟教授也认为,“纯粹肯定的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是不存在的。”[15](P116)

总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考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主要是在否定意义去理解和运用的。由于马克思生活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他在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等的阐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指阶级社会中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通常情况下马克思是在否定性意义上去使用和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当然,“否定性意义”实质上是指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即这里的“否定性”并非真理性问题,而主要是价值性问题。

[1]周宏.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思想资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

[2]Larrain.J,Marxism and Ideology[J].Macmillan Press,London,1983.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姚大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J].河北学刊,1994,(4).

[6]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7]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黄继锋.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J].国外理论动态,2000,(5).

[13]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7,(9).

[1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徐彦伟.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J].求索,2009,(7).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阶级中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英文的中性TA
医联紧密时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