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14-08-15吉海涛

关键词:生产性产学研辽宁

吉海涛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110870)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装备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对于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辽宁素有“共和国的装备制造部”之称,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很多辉煌业绩,但一直以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协同创新发展不足的问题始终是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产业和辽宁的支柱性产业,努力提升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辽宁产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辽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辽宁高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始终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0%左右。2010年,辽宁省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264.07亿元,实现利税1228.09亿元,实现利润872.68亿元,从业人员139万人,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占全省工业的39.7%,成为辽宁省支柱产业。[1]2013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时间,将努力使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2]

目前,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沈阳铁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连市的临港临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端装备制造业许多企业也已经发展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主要有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制造业,如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等;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轨道交通设备、飞机及零部件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如大连船舶集团、中远造船等;以通用机械、输变电设备、燃气轮机、重型矿山设备、环保设备、测控仪表、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如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特变电工集团、天元电机等。[3]但从总体情况看,辽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内先进省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在全国装备制造业区域排名中,辽宁位列第四,排在江苏、山东、广东之后。因此,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亟需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二、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间集群的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沈阳铁西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连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地正在形成。但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集群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多数仍然处于单兵作战阶段,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默契。更由于缺少具有独创性的成套工艺技术以及行业内缺少协同创新机制等原因,致使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关键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目前辽宁大多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基本以模仿性开发和常规生产技术开发为主,因此产品技术含量低,致使产品缺少竞争力。对于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的研发,仍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协同研发方式。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尚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辽宁,产学研的联盟已经开始起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几家科研机构与沈阳市特种机床企业联合,共同组建了“辽宁省机床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沈阳药科大学与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另外几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联合,共同组建了“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4]说明在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已经开始起步。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级各类高校科研综合实力和研究基础差距较大,大多数省属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其学科设置、学术队伍等基础条件及科研实力有待提高,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更是由于自身科研力量薄弱而缺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规划,因此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范围和广度亟待加强,协同创新的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此外,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产学研管理体制的束缚,使得大多数高校、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科研状态,产学研三方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还很低,而且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支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学研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待进一步融合

近年来,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同时由于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使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两者的融合发展遭遇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行业整体小、散、弱,无法很好地实现服务创新,因此导致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也缺乏核心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5]另一方面,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宏观环境影响,绝大多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依然缺乏通过服务外包降低生产成本的意识,因而仍然沿袭传统的运作模式,使得装备制造业链条上一些本应通过外包方式获得更专业和更高效率的服务环节,如技术研发、人员培训、市场调研、法律咨询、广告策划、信息服务等,都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内部消化完成。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实现更好地融合,从而制约双方的协同发展。[6]

三、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7]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共同进行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它的形式包括企业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等。协同创新的宗旨在于创新管理模式,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甚至国别的界限,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以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具有良好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力量较强。因此,推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是提升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打造辽宁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企业规模和资源的占有情况大致相同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另外一种是由拥有庞大资源的高端装备大企业与高端装备小企业组成的创新战略联盟。无论哪一种联盟形式,其具体组成都包括以下几部分:

1.高端装备产业内的龙头企业,这是联盟的核心要素。龙头企业必须是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提出创新需求,并整合产业内的创新资源共同进行创新攻关。此外,作为联盟核心的企业应具有学习能力,以带领联盟内其他企业共同学习并消化吸收知识,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成果。

2.政府,这是联盟的政策性要素。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来促进联盟形成,并引导联盟其他主体要素,使其发展方向与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搭建联盟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来推动联盟协同创新发展。

3.大学、科研院所,这是联盟的知识性要素。大学和科研院在联盟中的角色是负责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的突破,是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的知识支撑。此外,大学和科研院所还承担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任务,是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基地。

4.中介服务机构,这是联盟的支撑性要素。一般情况下,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联盟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沟通和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并不直接参与联盟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只是为联盟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它是实现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5.金融机构,是联盟的融资主体要素。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市场、投资公司等,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联盟协同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分担创新风险。

6.与联盟核心要素具有关联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以及与其有竞争、互补关系的企业,如供应商、服务商、代理商等。作为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需求者和实施者,他们是推动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创新

1.进一步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内部的专业化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应及时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完善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转变自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使自身有能力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发展核心业务,努力培育核心技术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产业链条企业的优势互补,从而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2.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首先,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应鼓励一批发展较好的服务性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行业龙头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约化发展。同时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如设计、研发、仓储、营销等进行外包,从而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与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融合,使两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1.推动校际联合,建设高校协同创新基地。依托辽宁高校科技与智力资源优势,打破学科、单位、区域界限,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努力促进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要素流动,并最终形成分层次、动态性和开放式的学科群结构,服务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校协同创新基地旨在通过联合科研,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科技重大项目攻关和原始创新,同时大力培育产业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建立由高端装备骨干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建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等形式,围绕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的协同创新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

3.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拥有高水平的专门技术人才始终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通过高校与行业部委、企业联合办学、部省共建等形式,强化联合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适合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其次,支持高校重点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基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最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工程研发人才和生产工人的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级研发人才。

四、结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支柱性产业,创新能力始终是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只有充分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提升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使之向着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才能提升辽宁乃至全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1]金仲,宋青瑾,郭琼.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3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R].沈阳:辽宁省人民政府,2013.

[3]郭笑梅.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4]赵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以辽宁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5]周晓晔,高丽蓉,张丽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7).

[6]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

[7]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生产性产学研辽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