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癌1例
2014-08-15仲为胜
仲为胜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卫生院 江苏 淮安 223200)
患者,女,41岁。于2010年06月27日主因右上腹疼痛两天,门诊超声检查时发现:胆总管内径22 mm,远端见一13 mm增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其内另见一12*6 mm絮状回声;胆囊窝处见一26*15 mm的偏低回声,考虑胆总管结石、胆囊萎缩予收住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食量均正常,无恶心、恶吐及腹胀、腹痛等不适,大便量、色均正常,无发热,无黄疸,无明显体重减轻。既往慢性胆囊炎病史10年,未重视。入院时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面色红润,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规整,心音清晰,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部平坦,肝肋下1.5c m,剑突下2c m可触及,质地软,肝肾区无叩痛,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ALT621 U/L,AST724 U/L,未作肿瘤标志物检查,超声检查提示胆囊萎缩,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术程顺利,术中探查见胆囊萎缩,约2.0*1.5c m大小,质地较硬,与胃小弯处胃壁及胆总管有粘连,在胃壁及胆总管与胆囊粘连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示胆囊高分化腺癌,肿瘤组织侵犯囊壁全层,胃壁粘连组织示纤维结缔组织中少量异形腺体。术后患者转江苏省人民医院二次手术,行胃壁部分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后一年,患者出现阻塞性黄疸,查腹部磁共振示胆总管占位性改变,于淮安市一院行胆总管部分切除、胆肠吻合术,第三次术后回访至今,患者未诉不适。
讨论: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90%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50岁,平均59.6岁,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4倍,国内统计约占肝外胆道癌的25%,占胆道疾病的构成比为0.4%-3.8%。其发病无明确病因,但是流行病学显示,70%的病人与胆结石存在有关,胆道结石合并胆囊癌是无结石的13.7倍,是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粘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胆囊癌多发生在胆囊体部和底部,腺癌占82%,包括硬癌、乳头状癌、粘液癌,其次未分化癌占3%,混合型癌占1%,其他少见的还有淋巴肉瘤、横纹肌肉瘤、网状组织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类癌、癌肉瘤等。胆囊癌可经淋巴、静脉、神经、胆管腔内转移、腹腔内种植和直接侵犯。沿淋巴引流方向转移较多见,途径多由胆囊淋巴结至胆总管周围淋巴结,再向胰上淋巴结、胰头后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极少向肝门淋巴结转移。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深度其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症状。早期无特异性,如原有的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恶心、恶吐、腹部压痛等,部分病人因胆囊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意外发现胆囊癌。当肿瘤侵及浆膜或胆囊床,则出现定位症状,最常见为右上腹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食欲可下降,胆道受阻时可出现阻黄,常伴有腹胀、体重减轻或消瘦、食欲差、贫血、肝大,甚至腹水、全身衰竭。少数肿瘤穿透浆膜,发生胆囊急性穿孔、腹膜炎,或慢性穿透至其他脏器形成内瘘。B超及CT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率为75%-85%,增强CT或MRI能较清楚显示胆囊肿块,且可见较丰富血供,利于早期诊断,当术中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时应行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争取早期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癌的发生率虽相当低,但胆囊癌即使手术治疗,预后也差,故预防其发生相当重要。对有症状的病人,胆囊结石直径>3c m,胆囊息肉单发、直径>1c m或广基息肉,或临床诊断为腺瘤样息肉,或“瓷化”胆囊应早期行胆囊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