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应用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病人60例护理体会

2014-08-15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颈项大池鞘内

王 洋

(盘锦市中心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往往以病情危重,发展较快、治疗时间长和预后差等为主要表现,并且病死率在10%~15%[1],一般情况下,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颅内感染的发生机会并不高,但由于外伤、手术等情况导致脑部保护环境破坏时,颅内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病死率高,而且颅内感染常与脑积水、脑脓肿等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而快速发展,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采用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应用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可以将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缓慢降低颅内压,刺激脑脊液分泌,新分泌的脑脊液起到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可起到一种自身的置换作用[2],行腰大池引流后方便鞘内注射抗生素,能在脑脊液内快速达到有效浓度,缩短用药时间,增加感染治愈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50.3岁;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 ma scale,GCS),4~5分8例,6~8分16例,9~12分20例,13~15分16例;幕上开颅25例,后颅窝开颅15例,介入治疗脑血管病3例,脑室外引流1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广泛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耳漏3例。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颈项强直和意识状态恶化等临床表现,其中7例患者伴有切口不愈合、切口瘘。腰穿颅内压增高>200 mmH2O为58例;脑脊液外观浑浊41例,脓性19例;体温持续在37.5-38.5°C为35例,38.5-40℃为25例;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50例;血白细胞计数(12.5~25)×109/L为60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12000/μL为60例。

1.2 置管方法:采用常规腰椎穿刺方法,在L3~L4间隙,局麻下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穿刺至腰大池蛛网膜下隙,将硬膜外导管置入腰大池内3~5c m,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接无菌脑脊液引流器,将“U”形滴管固定于床旁固定架,一般以穿刺点为零点,引流管高度(最高点至零点的垂直距离)为10~20 c m,根据脑脊液压力和引流量调整引流高度。

1.3 鞘内注药方法:选择脑脊液菌培养敏感的抗菌素(如万古霉素、头孢他啶、庆大、亚胺培南等),加入生理盐水5-10 ml自引流器接头三通处注入鞘内,注药后夹管2~4 h后开放,每日1-2次。每日留取脑脊液标本送常规和生化检查,了解颅内感染控制情况。

1.4结果:治愈49例,继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6例,死亡4例,自动离院放弃治疗1例。

2 护理体会

2.1 腰大池引流的护理

2.1.1 妥善固定引流管:在腰大池置管后用3 M敷贴固定针眼处,再用长距离保护膜将引流管沿脊柱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从肩侧伸出固定于床旁输液架上,这样既可防止引流管打折,方便翻身,又可远离肛周而减少感染的机会。衔接口加用宽胶布固定。引流高度在外耳孔上10-20厘米。烦躁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肢体,防止导管脱落和发生意外拔管;搬动患者时暂时夹闭并固定好引流管,待体位安置后继续引流。

2.1.2 观察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分泌量0.3 ml/min、400~500 ml/d[4]。严密观察及记录24 h引流的脑脊液颜色、量及性状,如果颜色逐渐变红,考虑颅内再出血;如果颜色由澄清转为混浊,考虑感染加重。

2.1.3 确保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管中脑脊液液面波动,看是否随呼吸上下浮动。如果波动消失为引流管堵塞所致,应予以冲洗疏通。同时注意引流管的高度,如果高度过低可引起过度引流,导致脑皮质塌陷继发硬膜下血肿,或出现低颅压综合征,表现为抬高床头或坐位时头痛加重,放低床头及减慢引流速度头痛缓解;如高度过高可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脑疝形成危及患者生命。护理还应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床上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本组有7例患者因腰大池引流管堵塞行脑室外引流注药而治愈。

2.1.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头痛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正确区分高颅压和低颅压性头痛,采取 有效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必要时适当给予镇痛剂;观察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有无改善。本组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后头痛及颈项抵抗于3~7 d内缓解,平均4 d,体温2~7d内恢复正常,平均4 d。

2.1.5 预防再感染:腰大池引流在一定程度上使颅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穿刺置管、鞘内注射、留取脑脊液,以及更换敷贴和引流袋,均应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处每日用2.5%碘酊、75%乙醇严格消毒,观察置管部位皮肤,如有发红、肿胀或穿刺点渗漏等异常现象,及时汇报医生予以处理;敷贴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各连接部位连接牢固,用无菌敷料包裹,不随意打开连接,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和无菌;引流器内的引流液及时倾倒,防止脑脊液逆流;病室定时通风,减少探视,每日给予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2 鞘内注射的护理

2.2.1 鞘内注射时的配合:按医嘱配制鞘内注射的药液,如庆大霉素2万U、头孢他啶100 mg、万古霉素5~20 mg等,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10 ml,协助医生进行三通接头处消毒,消毒要彻底。然后缓慢注射,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发生。本组注射时均无不适表现。

2.2.2 鞘内注射后的观察及护理:鞘内注射后夹管2-4 h,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保持有效的浓度。夹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恶心、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等情况,应立即打开调节器引流。本组4例夹管1 h后感头痛剧烈,血压升高,其中2例出现恶心、呕吐,予提前开放引流后症状缓解。

2.3 拔管护理:患者头痛减轻、颈项强直消失、生命体征正常、脑脊液转清及检验连续3次正常、经夹管24~48 h无不良反应发生时,即予拔管。拔管后针眼处用5%PVP消毒,用多层纱布加压包扎,局部按压10 min,防止针眼处脑脊液渗出,严密注意拔管后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本组拔管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医生给予缝合治愈。

3 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应用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和心理指导。护理重点是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及时调整引流袋高度和控制引流速度。密切配合医生行鞘内注射,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提高临床疗效。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S].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05:477

[2] 顾征,徐爱民.孙永权,等.持续腰大池引流CSF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62

[3] 陈启龙,宋国红,朱广庭,等.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54

[4] 陈淑兰,鄂紫娟,刘颖晖,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七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2(5):275-277

猜你喜欢

颈项大池鞘内
脊柱调衡手法联合颈项排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分析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