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2014-08-15戴显凤
戴显凤
(贵州省绥阳县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3300)
经过专业仪器检查,心电活动、心肌血流灌注、心脏左心室功能等方面出现异常现象的客观现象就是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主要特征,但是这种症状却没有明显的心绞痛或者胸痛等方面的主观症状[1]。在临床上,无痛心肌缺血也被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或者无症状心肌缺血,这种症状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当中普遍存在,并且早已经受到各种临床医师和相关学者的注意和重视[2]。该疾病在发病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使患者感觉到疼痛,还有些患者的痛阈过高,所以在发病的时候,患者主观上对于这种病情也不甚了解和重视。可心肌缺血却容易对心脏造成莫大的损伤,甚至能够造成患者心脏病突发、心肌梗死、猝死,可见,这种症状是相当严重的。我院为了研究治疗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特将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所收治的96例冠心病无痛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取得了较为乐观的成果,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所收治的96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的年龄在43岁到8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7±3.8岁。经过诊断,所有患者都符合WHO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到7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8.4±4.6个月。所有患者当中没有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没有心率失常患者,没有中毒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没有对中药过敏的患者,没有造血系统有严重缺陷的患者。分组以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没有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所收治的96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全程采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并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丹参滴丸的方法进行治疗,按照每天3次,每次10粒的剂量服用,连续用药8个礼拜为一个疗程;为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补中益气丸和丹参滴丸交替用药进行治疗,同样连续治疗8个礼拜,第1、3、5、7个礼拜采用补中益气丸进行治疗,第2、4、6、8个礼拜采用丹参滴丸治疗,每天3次,每次8粒。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一年,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病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所有剂量数据均采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一年以后,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而对照组患者当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6例,复发的患者有2例,对比两组,观察组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我们在临床上一般将冠心病无痛心肌缺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完全的无痛心肌缺血,第二类是心肌梗死后伴有无痛心肌缺血发作,第三类是心绞痛患者伴有的无痛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缺血可能会引起心脏的功能改变,还会引发心肌代谢异常等情况发生,对于患者而言,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隐形杀手[3]。
我院为了研究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特对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所收治的96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取得了较为乐观的成果。因为该疾病的特点是没有痛感,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上,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应该主动进行体检,对于心脏的各个支端做出充分的了解,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脏各支是否有狭窄的部位,是否出现阻塞的现象等。在本研究的治疗当中,我院对两组患者都采用了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检测,非常有效地发现了患者的异常部位。对两组患者分组治疗以后,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和丹参滴丸的交替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这为该疾病的治疗添加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巩固了询证医学的基础。
通过本研究,笔者得出,补中益气丸和丹参滴丸交替服用治疗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具有低复发率和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许海彬,袁安平.浅谈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和治疗[J].中外医疗,2010,14(25):1587-1588
[2]濮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8(12):647-648
[3]周宏峰,张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12,08(0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