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探微
2014-08-15陶昌勇
陶昌勇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1 高校参与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国家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和谐就必须使得公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其中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因为这关系到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要实现公民的体育权利就必须要有相关的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具体就是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行为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1]。中国共产党第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未来10年左右时间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对如何实现这一建设目标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十七大报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定义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方向,扩充公共服务内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同时《全民健身条例》也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而后国务院又于2011年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论述全民健身的意义:“全民健身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2]。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和民众对体育健身需求的增长态势。
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障碍。这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尤其是政府独自承担服务内容的这种方式更加不合时宜了。因此,重视高校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定位高校功能,对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内驱力
2.1 是国家政策法规的具体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要求:保障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各级政府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法也指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体育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法规条例中,也对学校体育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200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将逐步在全国试点并推行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政策[3]。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设施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应当承担起公益性的责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与社会共享,积极为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有益支持。这既是高校的一种社会责任,也体现了国家政策法规精神的具体要求。
2.2 是高校自身的基本职责
大学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教育法也指出,高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当前,各级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通过借助具体的权力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相关专家学者指出,“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全部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等。在我国还涵盖中国共产党组织,国有企业和大部分事业单位”[4]。因此,高校属于广义的政府范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当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之一。
2.3 是构建多元化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选择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也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但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绝对主体,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中其缺点还较难体现出来,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公民体育公共需求呈井喷式情况下,以“政府”单一的供给方式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如:体育公共资源不足、供给方式简单等问题。有鉴于此,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投向贯彻国家体育方针、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同时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系统。2006年又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已迫在眉睫。
3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实施细则
3.1 以学校教学为平台,构建多元体育公共服务机制
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高校职能中教学科研的特点不能改变。高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适时选择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体育场馆设施。一方面,高校、社团、社区等团体的参与既是对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有益补充,这就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共同为人们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这必然会分离一部分由政府包揽的服务,交由高校承担或高校与社团等联合承担。而此时的政府要做的就是提高相关政策支持,为高校、社团等创造和谐环境,从而进一步引导相关组织有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高校和政府等组织应是互补关系,同时明确界定高校和政府等各自的责任,建立两者良性互动模式。
3.2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
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前提就是服务的高质量,其包括服务的便利性、公益性等。一是高等学校具有较为专业的体育教师,相对完善的体育设施,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后,完全可以为校外人员提供便利的体育服务;二是公平性政策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体现,指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不论处于何地何阶层,都能享用基本一致的体育公共资源和服务[5]。三是《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由国家出资办学,这种性质决定了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但公益性并不意味着完全免费,例如对于室外田径场、露天篮球场等可以适时免费开放,对于室内场馆等可以收取适当费用。对于一般性健身休闲辅导可免费,而专业性较强的辅导可收取一定费用等。这样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来维护体育场地等的维护,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持这样优质满意的服务。同时,正常体育教学与适时对外开放的关系、校外人员与校内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等,都将是决定高校能否提供高质量体育公共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来协调管理上的各种问题,这样就能够合理地选择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管理模式,最终高效的支配现有资源。
3.3 因地制宜,提供独具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内容
人们的基本体育需求包括体育技术指导、体育信息的提供和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当前,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还主要局限于对外开放体育场馆资源上。但事实上,体育场地资源缺乏只是我国社会体育资源严重短缺的一方面,另外还有体育社会指导员缺乏等各种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有效的、独特的体育服务诸如健身指导服务、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服务、健身项目研究开发与推广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等[6]。
3.4 突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广泛性和效率性
高校具有体育资源优势,但目前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没有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因此,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就是要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率。即一方面高校可提供体育场馆、健身咨询、知识技能培训更新以及社区体育指导等服务,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基本体育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后勤管理、物业公司等部门,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提高对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服务对象上也要通盘考虑,如:校内师生、校外人员、青少年体育锻炼、中青年休闲健身、中老年休闲保健等。总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尽可能广泛性的,让社会各阶层都尽可能地享受到高校提供的公共服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具备较好的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能力,如较为完善的专业体育设施和体育教练人员,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对于社会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不足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但也存在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因此,在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下,高校作为社会的思想舆论的最前沿应该深刻意识到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优势,整合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度,突出广泛性和效率性,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独特的体育公共服务,同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创新高校社团服务模式,与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合作等也将是未来高校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的可行性方案。这既是高校自身职责,也是对“全民健身”政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1]刘玉.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特性与分类框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1-4.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content_1809557.htm,2011 -02 -24.
[3]陈林会,覃文林.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有效运行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89-91.
[4]王锋,陶学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问题分析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5,33(4):231-234.
[5]冯国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26-30.
[6]王芹,吴瑛.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