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式英雄

2014-08-15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悲剧性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曾 玮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代表作。准确深入地理解《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对于全面把握海明威及其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海明威生活在二十世纪美国三四十年代。与这一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海明威当年亦怀着某种神圣的狂热和正义的冲动,在“圣战”中将青春和生命几乎消耗殆尽。当他在战斗中身中200多弹片,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后,却惊悚地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历史对他们这一代人的残忍捉弄。心灵的创痛远比肉体的伤害来得猛烈,理想的失落导致了他精神的迷惘,颓废。在他的两部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反战情绪。

但与其他欧美作家不同的是,海明威把这场战争看成是残酷的,冷漠的社会现实的一种表现,他的憎恨和否定并不只是局限于战争,而是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及精神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到暴力,失败甚至死亡,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出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宁可失败也不可失去尊严的主题。因此,他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搏击,渔猎,枪斗,战争等险恶环境中的硬汉形象。然而,在这些男子汉中,没有一个成为胜利的勇士,有的只是“精神不败”的风度,这就形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独有的悲剧性特征。

《老人与海》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更多的从悲剧角度来表现。在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赋予了诸多象征性的悲剧特征。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去阐述这部作品的悲剧蕴涵。

一、憔悴,孤独:处境的悲剧性特征

若论“硬汉”形象,使人容易联想起强健有力,老而不弱的风貌。然而圣地亚哥却是那样的苍老,憔悴:“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老头儿的头也同样苍老了,眼睛一闭,脸就象死人一样。”虽然文中通过眼睛的描写表现出老人的精神没有被打败,但通过整体的外貌描述,我们是否会引起一种怜悯之情。他走过了怎样漫长的岁月,才显得这样老迈,他的生命历程是如何艰难,才这样干瘦憔悴,他还将在广阔苍穹笼罩下的大海上搏浪前行,生存和命运又将如何?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一种象征。从文章一开始营造的悲剧氛围中,感到的是人类生存的沉重。

小说还一再渲染圣地亚哥的孤独,背运的生活处境。谁也不知道老头儿的身世,只知道他是在哈瓦那海域捕鱼的一个老人。他是个鳏夫,没儿没女,只有一张彩色照相,但就连这唯一的遗物也让他看见了也觉得凄凉,而不再悬挂。这种孤独感,在后来跟鱼的搏斗中,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要是孩子在就好了”这句话他反复的自语,一再渲染他的孤独无援。由此可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隔膜,人的孤独感和对命运的丧失把握,是烙印着两战伤痕的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海明威无可奈何的感叹。

二、沉重的负罪感:心理悲剧性特征

老人历尽艰辛和大马林鱼搏斗,千方百计地想把它弄死。然而,老人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感和负罪感中,“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认为是不仁不义的事儿”。因为它“跟你一样靠吃鱼过日子……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从老人反反复复的罪过意念中,可以想象他的负罪的矛盾心理之深。如果海明威仅仅想塑造一个硬汉形象,颂扬他的战斗精神和勇敢地面对失败的风度,那就应该描绘他胜利后的豪情和喜悦,为什么反而让他陷入如此深的痛苦中呢?

显然,海明威是在苦苦思索着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圣地亚哥,反映出海明威对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海明威的倾向是鲜明的,小说把“鱼”(环境)放在圣地亚哥(人)的对立面,反复给予赞美。“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优美的东西”,“它开始在船边游来游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些紫色的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在鱼临死时,作品更展示了一种悲壮美。“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样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如此灵性十足的生物,如此辉煌壮美的场面,不是恰恰反射出人性的丑陋吗?

我们如果再仔细一点分析,就会发现,在鱼被杀死后,作品里有这样一段景色的描写:“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来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黝黝,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象云彩般扩散出来。”这逼真、生动的描写不忍睹的场面,是为了突出圣地亚哥的刚强,还是暴露人性的丑恶?圣地亚哥矛盾自责的心理,是他“善”与“恶”的人性冲突。他一方面把环境引为朋友,另一方面又举起血淋淋的刀砍杀过去。作品还写到海龟被杀死后,一颗心还跳动几个钟头,公鱼跳出海面看望被捕到海岸上的母鱼的情景,从这些活生生的生物中,感受到海明威对人与环境的苦痛体验。海明威引导读者从人性自身去反省生存、命运悲剧的根源。

三、失败的结局:人性悲剧性特征

圣地亚哥在海上奋战了两昼夜,经历了“背运”(一连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到有“运气”(捕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而最后拖回的是一根又粗又长的雪白的脊骨。他战胜了孤独、伤痛、寒冷、困乏、抽筋等艰难困苦,但他终究成不了胜利的勇士,因为他奋斗的客观价值等于零。这是圣地亚哥不愿看到,又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所以作者写到:“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海明威用圣地亚哥艰难,奋斗,失败的三部曲暗示了人类生存的窘迫和艰辛。海明威让人们了解到自然灾害,战争等灾难使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人丧失了对命运的把握和生存的安全感,因而日感孤独与苍凉。为了生存就要拼命奋斗,但失败是注定的。这种失败一方面由于环境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由于人性恶本身,是人性悲剧的投影。

海明威的一生,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艺术的严肃认真而执着的探求。他提出的“冰山原则”以及所创作出的一系列作品,摒弃了旧的传统小说模式,形成了简约,洗练,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犹如浮在海上的冰山一样,只露出海面上轮廓清晰,晶莹透明的八分之一,海面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老人与海》揭示的是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的主题。海明威匠心独运地将圣地亚哥置于远离人寰的大海上,在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中,在人物的沉思默想,自言自语中,在精确的细节描写中,潜藏着他对自然,人类,社会诸多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学思考。小说八分之一是显形外观,八分之七是隐形意味。外观物象简约而不动声色,内在情蕴丰厚而炽烈深远。我们只有透过这八分之一做全面分析,才能体会出“八分之一”以下的深刻内涵。

[1][美].库·辛格著,周圆珍译.海明威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董衡巽.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美].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悲剧性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略论《老人与海》中的儿童视角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