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与惠特曼战争诗比较研究
2014-08-15鲁霞
鲁 霞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战争这个题材在英美诗歌创作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诗人在处理这一题材时所用的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哈代和惠特曼都创作了不少战争题材的诗歌并且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哈代和惠特曼的战争诗进行对比研究。
一、爱国主义思想
哈代对战争的浓厚兴趣可以追溯到小时候。那时一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的美化使哈代对战争抱有一种向往之情。面对他国的入侵,他在诗歌中呼吁人们要为国而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哈代开始思考战争的原因和可怕后果,开始关注英国甚至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他认为统治者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发起战争是受到疆域国土限制,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正如《他的国家》这首诗中“我要同谁打仗,/向谁挑战,削弱谁,消灭谁,让谁遭殃?/我的国家在我的路途上/随处可见。”既然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国家,那么所谓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就是毫无意义的,是荒谬和可笑的。所以哈代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是扩展到全球的爱国主义,是更加博大的爱国主义胸怀。
惠特曼的诗歌创作同样也反映了他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炽热的诗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美利坚民族深深的挚爱。昂扬向上、生机蓬勃的美国气概与美国气派在他的《大斧之歌》里得以体现。随着前线的胜利消息,惠特曼的战斗热情迅速高涨,《敲呀!敲呀!鼓啊!》这首诗的创作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诗人在诗里传达了民族的危机感,喊出了人民的呼声,表达了反对分裂、希望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惠特曼将美国诗人和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其诗歌的国家性和民族性。
哈代和惠特曼都是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哈代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诠释爱国主义,即更加博爱的爱国主义。而惠特曼战争诗中的爱国主义则多是联邦高于一切的民族主义。
二、对战争的思考
哈代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争,但是在其一生中见证了多次英国参与的战争,包括普法战争,英布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英布战争起哈代对战争有了重新的认知和感触,并最终对战争有了独特而深入的认识。哈代在诗歌中很少对战争的残酷进行描写,更多的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客观、平静地描述战争中小人物的心理和经历,以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哈代在英布战争爆发后的极短时间内创作了三首带有反战情绪的诗来揭露战争的实质和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哈代在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评论战争。但他多从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悲惨命运,以揭示战争的残酷。比如《士兵的妻子和恋人之歌》中士兵和亲人的离别之苦,《奔赴炮兵连》的送夫出征,还有《在伦敦的妻子》中战士阵亡后家人的悲痛心情。他对战争的思考还提升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战争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并把战争作为一个探讨人类生存的视角进行诗歌创作。
而惠特曼同样也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了反思。惠特曼起初也对战争怀有强烈的好奇和热情。在《骑兵过河》、《山腰宿营》等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惠特曼对战争的美好想象。但是战争来临之后,面对着战争的残酷,鲜血淋漓,尸横遍野,惠特曼从对战争的幻想中惊醒了过来。他从痛苦的行军过程、惊心动魄的医护场面,战士的阵亡以及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创伤等方面对战争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反思。
《桴鼓集》专辑中诗人从第十首开始思考这场独立战争的残酷,战争背后的代价。他要南北双方,全美国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代价。诗人对战争进行思索之后,便用两首行军诗作对比,一首是浪漫悠闲的,一首是沉重血腥的。他用强烈的对比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突出了战争的沉重代价。这之后,惠特曼用大量的诗作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画面并对战争后果进行反思,诗歌创作主题的转变体现了惠特曼对战争的态度由单纯向往转向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哈代和惠特曼都经历了开始对战争的美好想象到后来对战争的反思的过程。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战争灾难的揭露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
三、现实主义思想
有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为悲观主义诗人。鞠玉梅在《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中写到,“哈代是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哈代的诗歌也同样是悲观主义的,主题凄婉哀伤,充满了伤感的情调。”但也有学者认为哈代是现实主义诗人。黄闪,何孟秋在《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中写到:“因为战争是短暂的,有如过眼云烟,而人类的生活却是永恒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哈代的人生观,诗人决不是那种对万事万物抱有消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而是对人生,对未来都充满展望的文人。”因此他觉得哈代是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笔者认为哈代在诗歌创作中期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确实出现过悲观的和反战情绪,还曾向上帝追问战争的原因及真理和理智是什么。但是在哈代诗歌创作的晚期,哈代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对战争有了新的解读。在哈代的战争诗《当万国崩溃时》中,哈代没有描述战争对生命的残害,对自然的摧毁,对战争的控诉,而是以古朴凄美的田园诗的形式出现,并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告诉世人战争带来的伤害是短暂的,而生活还要继续,爱情依然甜美。这种对生活和爱情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了哈代的现实主义思想。
而现实主义在惠特曼战争诗创作中也是随处可见。在《桴鼓集》中,惠特曼通常会运用新闻报道式的方式真实反映出事件的过程,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惠特曼在战争爆发后亲自投身到前线,在很多战地医院担任义务服务人员。他亲身经历战争,亲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为他的战争诗积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础,也更有说服力。他的亲身经历使其战争诗充斥着描写战争实际的现实主义手法。在《回忆战争时》这首诗中,惠特曼以一个老兵的身份描写其如梦后的情景,是自己经历的再现。但是噩梦马上被对自然的描写所取代。战争和大自然两者的对立更加衬托出惠特曼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内战让惠特曼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他采用了新闻报道式的技巧,如瞬间行为的捕捉、战地医院的直观实录等,和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如梦境的使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及战争的后果。诗人将其诗歌创作同美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其现实主义倾向的源泉。
由此可见哈代和惠特曼的战争诗都具有现实主义思想,只是其侧重点略有不同。哈代的现实主义倾向反映的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而惠特曼则更多的是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战争的残酷。但两者最后都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想法。
四、写作风格
在战争诗的创作过程中,哈代有时借助反讽。而反讽是哈代在他的诗歌中很喜欢使用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也是他战争诗的一大显著特征。哈代认为,“反讽是表现生活真实性的一种合适的艺术技巧,因为人们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意愿经常被敌对的或冷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所挫败”。他常采用讽刺手法来谴责战争,使人们从盲目的乐观中惊醒,看到战争现实的残酷。《在伦敦的妻子》一诗中,这位妻子接到丈夫阵亡通知书之后才接到丈夫的家书。丈夫信中温馨的话语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增加了妻子的悲痛之情。哈代的诗句具有简明易懂,接近口语体的特点。他的诗用词古朴,感情真挚,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鼓手霍吉》这首诗体现了这一特点。南非语和荷兰语这种方言性质的语言在这首诗里随处可见,具有浓厚的大自然气息。哈代还在诗歌的创作中还对韵律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他成为韵律的开拓者和领导者,英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作用。他认为诗歌就是置于节拍中的情感。诗歌的感情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就是一种音乐美。他的诗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极富于变化的、流动的节奏韵律,一种音乐美。另外,哈代还采用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和行文方式。他把对诗歌体裁和韵律形式的认真探索和这种散文化的风格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反而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和喜爱,并且能够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惠特曼的诗更具美国化,表现出一种个性分明的美国特征。惠特曼在他的诗作中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大胆地运用自由体诗,是一位勇于开拓创新的诗人。惠特曼从抑扬格中解放出来,不拘泥于形式,结构自由、诗节长短自由,句子结构也十分自由。他使用的词汇也十分广泛,既有美国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语汇,又有其他国家的词汇。诗行的节奏和用词造句与散文十分相近,没有格律和韵脚。惠特曼诗歌的音乐性也是非常显著的。他的草叶集蕴含丰富的音乐,让人感受到文字音乐的魅力。
哈代和惠特曼这两位诗人都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敢于探索和创新,也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诗歌对于英美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结束语
哈代和惠特曼这两位诗人在创作战争诗时都经历了从对战争的向往到对战争的反思,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想法,都是积极探索诗歌创作模式的诗人。但他们也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受到国家历史和文化影响的,是受到诗人成长环境和经历影响的,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但毫无疑问这两位诗人对战争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对战争诗创作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
[1]Thomas Hardy.Moments of Vision[M].Montana: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2]徐勤良.哈代反战思想研究(一)回归诗人的战争关注及其嬗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4).
[3]鞠玉梅.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J].山东外语教学,1995.
[4]黄闪,何孟秋.托马斯·哈代: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徐勤良.惠特曼《桴鼓集》等战争诗中的现实主义倾向[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颜学军.哈代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O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