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项脊轩志》
2014-08-15刘冰清
◎刘冰清
刘冰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句容。责任编校:左晓光
想起第一次执教《项脊轩志》,是多年前了,那时也刚刚毕业,青涩的年纪,并不记得有什么印象了。更无法预知多年后的今天再教《项脊轩志》时,我竟不禁为之唏嘘不已,几欲落泪。
归有光以一间老屋的兴废为线索,记叙了一家三代的人世变迁。文字质朴,家事琐碎,但其情却悱恻动人。想想我们的学生也经常以家庭琐事入文,但大多索然无味。若能取法于此,说不定也能生出动人感人甚至引人入胜的文字。于是我又在想《项脊轩志》这样至性至情的文字,到底有没有方法可循呢?人常说情到深处是不讲究方法的,但不讲究方法不代表没有方法。思来想去,我还是想总结几点,让孩子们写作为文时常常记得此文,时时念及它的好。
一.以情感统摄全文
文章无论描绘景物时抒发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还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时抒发的那种物在人亡的无限悲戚都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者笔下的项脊轩,原本是又小又漏的,虽经修葺,也不过是“室始洞然”,但作者却描绘出“万籁有声、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闲自得。掩卷沉思,我们发现,这些景物虽平凡,但都隐含了作者不随世俗,悠然自得的无限情怀。
再如“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平静而不露声色的叙事中说明了亲人离心离德,隐现出作者内心对大家庭分裂的伤感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文章结尾看似信手拈来,一颗枇杷树,本来极平凡,但却是亡妻亲手所植,而今又“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那随着时光的推移,天人永隔而积聚的无限相思瞬间淹没读者:千载以下,更有何人!
二.以细节点缀全文
寂寂的庭阶上,“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种细小的生活一经作者写出,便具有无限韵味,作者恬淡的情志,对生活的热爱都跃然纸上。
伯叔分家本也平常,但作者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也”的细节渲染,那种兄弟间的隔膜,亲人间的疏离,都变得如此清晰而无奈了。那一声“东犬西吠”,更是仿若让我们听出了多少辛酸的故事。
作者幼年丧母,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已然相当模糊,但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却片刻也不曾停止,文中正是借乳母之口感受母爱的点点滴滴。“某所,尔母立于兹”,“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在眼前浮现、耳边响起,这唤醒的记忆不正是作者多年渴盼的母爱吗?怎不让人落泪啊!
追忆亡妻,便想到她初嫁时的生活琐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勾勒了无限幸福甜蜜的往事记忆:一边是丈夫吟诗为文,一边是妻子凭几练字,时而问问答答,时而写写画画,夫唱妇随,同学共读,小夫妻的恩爱与欢乐,溢于言表。可妻子的早逝,使作者心中所有的温馨与柔情都化成了无尽的悲哭。每读至此,我总会想到“千古悼亡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小轩窗,正梳妆”苏子的这一句,不知赚了后人多少眼泪。与“或凭几学书”一样,都是让人无限揣想,而又无限悲戚的极致之语吧。
三.以线索贯穿全文
苏教版教材上作文专题有几句话笔者特别欣赏,“文章的感情就像衣服,必须要有衣服架子撑着才好看”,我想线索就是一把好的衣服架子吧,本文就是有“衣服架子”的。《项脊轩志》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可分四个部分。作者从小时候对项脊轩的修葺写起,深情的回忆了那一段在项脊轩中忘我的读书生活,继而谈到诸父分家,项脊轩的变化,“我”与祖母、母亲在项脊轩的情感往事。最后两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轩后来的变迁。这些个个不同的人物,各各不同的情感都因“项脊轩”这“穿珠”的一线,脉络自然清晰。
怎样写生活,怎样把生活写出味道,这篇文章很好地告诉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平淡的生活里有很多的素材,只要我们用饱满的感情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仿一句名言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感情,缺少抒发感情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