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与改革中嚼出点语文味

2014-11-07孟艳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堂

◎孟艳娟

孟艳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前不久,在杂志《特别关注》(2013年5期)上看到梁文道先生的文章《我们缘何重口味》,觉得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就注重吃,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发展出我们在吃上面的审美判断力,或者它消失了。……全国人民口味都越来越重,甚至连四川也是这样。我记得二十年前的四川、成都菜,其实没有那么辣,没有那么多油,各种香料以前也没下那么猛。整个国家都在重口味,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食材有问题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变了,或者消失了,于是我们就更仰赖这种外在的、表面的、肤浅的刺激去遮盖原料的种种不足。”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现在我们教育界轰轰烈烈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虽为不同领域,但有些道理却是相通的,那就是一个字——“味”!

自从中小学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大到整个教学模式,小到座位的安排,无不体现了改革的决心。但是随着一些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逐步浮出水面,我的困惑也逐渐增多。

就拿我听过的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荆州北门中学的一位优秀教师的两节示范课为例,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诗人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氛围确实很热闹,学生展示的确很精彩,但只要站在教室看看,充斥视野的是大小几块黑板上的满满的粉笔字,全都是导学案答案。在我看来,诗歌强调的是整体的理解把握,但实际上我看到的却是优美的诗篇被肢解为导学案上的一道道题目——拼音、填空、意义、思想等等。这种以导学案式为课堂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些学校推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外表的热闹不能因此掩盖了内在的问题,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效仿的结果不能形似神非,改革的同时更不能因此丢掉了学科(尤以语文为甚)的“本味”,否则真如梁文道所说那样,本身的味道变了,即使加再多的油,下更猛的料,也掩盖不了变味的食材,那么学生如何能吃下并消化?

说到“味”,因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所以就想到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师,他对“语文味”的解释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摘自网络百度百科词条)结合程老师的研究,我把语文味解读为三个方面:

1.真味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着这个真实的社会,作为我们身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求真、务实。我们的追求应该是把常规下课堂教学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课堂回归朴实无华、质朴纯真。而过于追求热闹,那群体的行为会淹没个性的思考,过度的诠释会压缩课堂生成空间。教育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如果通过预先设问的方式组织学生预习并在课堂上展示答案,那么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绝不能让语文课披上华丽的外衣去吸引学生。那语文就是失去了“真”味而刻意在哗众取宠,这样做的结果是终有一天会被学生厌倦而“失宠”的。

语文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从语文课上学到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怎么带领学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作用,才能最有效地被学生吸收利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真”味!语文教学应牢记:唯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唯有真实的,才是有效的;唯有遵循教学之基本规律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让我们去伪存真,还课堂教学之本来面目吧!

2.美味

“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课文不仅包含的写作技巧丰富典范,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对人能起到或鞭策或引导或激励或鼓舞等正面作用。简言之,经过精选的语文课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理趣美,它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使之具有语文基础,还用它的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和性格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对于这些优秀作品要指导学生多读、美读。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其次要引导学生积累、记录美。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中的课本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拓展,逐步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审美意识。语文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生活美、精神美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就要对其积极引导,指导学生要从文中的人或事里尽可能观察出一种品质、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一种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

活学活用,进行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来进一步影响、指导学生的课堂训练、课外阅读。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讲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坦荡与感动,更有一种直言不讳的创新和个性的张扬。这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一起咀嚼美的语言,感悟美的情感,挖掘美的理趣!这样才能品出语文最“美味”的地方。

3.趣味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语文味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传授方法和课堂结构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根据自己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首先,针对课文创设问题情境。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积极的思维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使重点、难点得到突破,使易混点得到澄清,使疏忽点得到强化,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氛围。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要注意把握尺度,否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第五,课堂教学紧跟时代步伐。著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十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得及时地恰当地注入时代的活水,激活课堂,引发趣味。

语文课不是花样百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而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嚼出语文趣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如果做到了“课开始,趣已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尽,趣犹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一文里铿锵有力的话语至今仍像警钟在耳边敲响:“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不论是哪种改革经验,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运用,但同时一定要结合我们的地域、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因素来“占有,挑选”,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希望我们的教育既不因循守旧、一味地坐享其成,也不急于求成、一味地模仿,而应该在传统与改革中结合教育规律、教学特色、学生特点来不断地实践,找准契合点,成功突围,真正咀嚼出教育教学的本味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