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让课堂灵动而深邃

2014-08-15徐娜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想象文章思维

○徐娜

(盐城市南洋中学,江苏 盐城 224051)

语文教学之根本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发展和深邃拓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有效锻炼来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据此笔者总结工作中启发学生各种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深层分析其意义,串结成篇与大家交流。

一、“分析——综合”为思寻章

长期以来,无论研究社会问题还是学术问题,“综合分析法”总是被排在所有研究方法的前列。其中包括两个大的步骤,一个是“分析”,即是把事物和现象的整体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是在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另一个是“综合”,是把剖析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各个部分及其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思维方法。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我们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不断深入到内在联系,让我们的认知与思维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初中学生经过了长达七八年的阅读训练,其思维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分析——综合”的基本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设计中要适度地考虑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和综合概括表述自己的阅读收获。

课文《往事依依》,在教学时教师抓住教材形散神聚的特点,让学生先认真阅读,然后“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并限定时间为十分钟。通过阅读,学生轻松地解决并概括了文章主要写到的四件事:“忆看画和‘水浒’插图,以趣动人;忆读《千家诗》,以美动人;忆两位老师的诵读,以情动人;忆老师谈读书,以理动人。”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找规律”,看一看这四件事都与什么有关,显而易见,学生很快发现“都和阅读有关”。接下来,老师继续启发提问“同学们,往事应该有很多,作者的回忆为什么都和读书有关呢?”至此对文本的阅读已经开始升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于是个性化表达有很多,但是经过课堂前一个时段的分析和解读,他们总是围绕着这些事件对作者的启发和影响这两个方向来谈。于是教师又一次把思维的矛头引向联系自己来谈的方向,学生又一次就此打开话匣子,谈到文章对自己的启迪,使得学习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这堂课的设计,教师灵巧地采用了“分析——综合”的思路,分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阅读探寻文章内容的过程,而综合的过程一直伴随着每一步阅读,直到最后,课堂进入总结阶段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显然,“分析综合”的方法渗入到语文阅读中,既有分割更有联系,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思维章法,使其更加有效快捷地思索和明理。

二、“概括——抽象”理思有纲

概括是将事物的共性特征进行描述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基于表面和形象的较浅层的思维活动,是将个体的特征综合而为一般化的过程。抽象则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将感性化的信息转换到理性高度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有意识地从大篇的文本信息中抽出最重要的大意思想,抓住问题的关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感知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在读文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借助“概括——抽象”的思想设计了如下的线路,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初读文章,教师安排学生找一找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开始概括文章的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以分析“背影”出现的位置和情境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重要内容,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就“望父买橘”这个片段进行了重点学习,其中一方面让学生概括写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体会“父子情深”的感情基调。如“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抓住了父亲的哪些细节进行刻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概括,找出了生动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同时也分析道:“通过父亲的外貌,我们看到了父亲的朴素和当时心情沉重的情景;通过父亲‘蹒跚’的走路姿势,我们感受到父亲年事已高,步履艰难的身体境况;读到‘攀’‘缩’‘倾’几个动作时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父亲在如此艰难的行动中表达着的深挚的爱子之情。”

大道至简,在由厚到薄的阅读活动中,思维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是学生发展的纲领。我们必须意识到除了情感和知识的进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阅读——感受”以思为本

感受是人对外界刺激表现出的情感认知,是学生把文本信息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以及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语文教学所有模式中共存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阅读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进步得以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要重视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直接感受,主要针对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感悟和看法。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札记的形式把自己的一些随想和随感及时记录下来,在课堂中留出一定的时间对优秀作品予以展示以鼓励学生的不断进步,并为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搭建平台。间接感受则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即成作品,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间接感受的培养往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论说文,整理观点是学习本文要完成的初步任务,教师从学生思维发展的层面考虑,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观点上。于是,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谈阅读感受的环节。学完课文,教师提出:“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通过分析和整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显然,通过引导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相信这些感受将随着学生的成长变得更加深刻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联想——想象”拓思之疆

我常和学生说,“在打开一篇文章开始阅读之前,请带好你飞翔的翅膀”。学生愕然,“什么翅膀?”我答“是想象和联想”。诚然,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的禁锢,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当中,与作者共喜同乐,与文中的人物共同经历喜乐哀愁。而联想则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作者和文章描写的情节紧密相连,为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接受知识提供良好的途径。阅读史书,想象可以带领读者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与历史人物共论时政;阅读经书,想象让读者与圣贤先哲促膝交谈。赏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歌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棵树”,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诗文深挚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加以配乐,学生的朗读几乎超越了教师的想象。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谈谈这首诗对自己的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就“树”的骄傲,谈到了很多自己的见解。

不仅诗歌教学要用到想象和联想,几乎所有的阅读活动都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它们就像一座桥梁,把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精髓。

总之,语文教学要积极开拓学生思维,以巧妙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思”的方法,感悟“思”的乐趣。以“思”为核心进行课堂设计,才能真正打造灵动而深邃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想象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