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上如做到“读写结合”?

2014-08-15○赵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考场风雨读写结合

○赵 欣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716000)

当前的语文教材中特别重视“读写结合”。打开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散步》的课后第四题: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找出文中相似句式,试着自己写一写。像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这是读写结合在课后习题中的直观体现,是最基础的仿写。第六课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后第四题:从你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个事例,写写这位老师。不少于200字。这个题目是要求写一个小短文,从仿写上升到了小短文。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课后第四题: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 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这道课后习题是仿写与短文的结合。第十七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第四题: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父亲的角度改写“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要切合身份。这个更是对文中细节处的要求。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可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读写结合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重视“读”的作用

一提到“读”,很多学生都来劲儿,不就是读么,打小从认字开始,我就会读了。可是这样的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我们的“读”需要方法的引导。

首先,需要“多读”。“多读”要求我们要多读文学名著。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图书供我们选择,以至于在选择的时候,很多人有点儿眼花缭乱,不知道怎样选择;还有就是有很多文学名著的简版,把古人或今人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写就的一本本名著用简单的几页纸写出来,仅仅是供大家了解这本书中故事的梗概。这样的图书市场,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名著,不了解特定年代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精神遗产,导致了语文能力的逐渐缺失。所以,学生一定要多读名著,在读的过程中,了解前人的创作历程,感受前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在精神上与前人交流,以前人生生不息的意志鼓舞自己奋进,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总之一句话,“多读”一定要读“好”文章。

其次,需要“细读”。以七年级教材《秋天》为例,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三节诗组成了三幅复合图画。画面的组合生动形象,拟人的手法把这个画面写活了。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特定的农夫,而是写普通农家生活。分别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背篓里满满的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叮叮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莹莹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体,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出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视象化,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桨。这些动作显示出了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然没有明写眼神,但读者能从里面看出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初恋的感觉跃然纸上。

“细读”是对文本的仔细推敲,在细读的基础上品读,读出文章的意韵,对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需要“反复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简单来说,读书需要反复地读,只有反复地读,书中的意思才会很明白地呈现在读者心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

贾平凹的《风雨》就需要我们“反复读”,这篇文章虽然名为“风雨”,但不直接写风雨,甚至文中不出现“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表现了风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反复读这篇课文,才能体会出风雨来临之前与来临之时,身边各种景物的随风飘摇,随雨飘零的场景。反复读才能读出这篇文章蕴含的深刻涵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著更是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布满了历史的天空,名著更需要我们反复读,才能读出古人的思想与精神。

所以,我们还需要反复读经典文章、著作。

中学阶段设置语文阅读课,可以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可阅读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要通过阅读课上的指导,广泛应用到生活当中,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重视“写”的作用。这里的“写”指的是把读的体验融入到写作当中

七年级语文课本第九课《王几何》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如老师的出场,“方头大耳”的外貌,“矮胖结实”的身躯,“挤进门”的动作,把老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胖”勾勒出来;“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突出“快”。动作快与身躯胖形成了学生的第一个心理反差。然后“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两分钟的时间,老师一句话都不说,哑笑着看着学生。这种见面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样的见面方式,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篇课文中还运用了心理描写,如“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罕事,不是太离谱了吗?”这样的心理契合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快乐的基础上,让大家喜欢上了几何课,喜欢上了这位与学生关系融洽,受学生爱戴,熟悉学生心理,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充满教育智慧的王玉琳老师。

在学完七年级教材的第二单元之后,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运用一系列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不同方面刻画一个在中学时代印象深刻的人或是一件记忆深刻的事。

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有几篇作文写得非常好,不仅仅是注意到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还注意到了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可以说是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

其中初一(11)班的赵一帆同学写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让其他人和她一样置身于这次“惶恐”中。

那一次,我真“惶恐”

赵一帆

一股阴暗、刺骨的寒风,猛烈地吹打着回忆这本书,不经意间,书被无情地翻动着——终于,它停留下来。那一页——让我“刻骨铭心”的那一次经历……

期末考试的那一天——

我早早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因为今天要考试,紧张的心情“伴随”着我,这使我无法好好休息,早早就起床了。我洗漱完后,“心惊胆战”地吃了一些东西,便出发了。那紧张的心情陪我一路走到学校,与此同时,我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我的考场,走到座位便“安分”地待在座位上,等待着考试的到来……

“怦,怦,怦怦,怦怦怦——”我的心伴随着考场里紧张的氛围不禁开始急速跳动,考场里鸦雀无声,十分安静,这使得我有一丝丝的放松,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增添了一缕忧愁。我渐渐开始担心我会答不好,会答错,会有不会做的……当然这忧愁也是枉然,一切还都没有开始呢,“丁零零——”终于,我熬过了这个艰难的等待。监考老师跨入考场,当试卷发下来时,我拿起笔,准备开始答题。我埋头苦写,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我做不完。

顿时,我觉得考场里凝聚着一丝紧张的气氛,这感觉让我开始发抖,这周围的气氛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哎呀,糟了,我忘记这道题该怎么做?怎么办呀?”我想。我低着头,眉头紧皱,紧咬着嘴唇,似乎开始抖动,我努力回忆着老师讲那道题的情景,在大脑里不断搜索着……过了一会儿,我还没有想起,于是就开始做下面的题,等到我把后面的题做完,回过来做这道题时,我突然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我便顺着这条思路不断搜索,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做出来了。“丁零零——”时间刚够,真够忙啊!……

这一次的“刻骨铭心”让我无法忘记,合起回忆这本书,让它承载我的情感飞扬!

赵一帆同学的这篇作文,非常细致地写出了自己在考试前及考试中的“惶恐不安”,那种惊慌、害怕与不安通过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地写了出来。比如第二段中的“紧张的心情‘伴随’着我,这使我无法好好休息,早早就起床了”“‘心惊胆战’地吃了一些东西”“那紧张的心情陪我一路走到学校”“我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我的考场,走到座位便‘安分’地待在座位上”;第三段中“怦,怦,怦怦,怦怦怦——”“我的心伴随着考场里紧张的氛围不禁开始急速跳动”;第四段中“我觉得考场里凝聚着一丝紧张的气氛,这感觉让我开始发抖”、“这周围的气氛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努力回忆着老师讲那一道题的情景,在大脑里不断搜索着”,所有这些心理描写的细节都体现出了“我”的“惶恐”。

而且这位同学也注意到了结构上的安排,开头“一股阴暗、刺骨的寒风,猛烈地吹打着回忆这本书,不经意间,书被无情地翻动着——终于,它停留下来。那一页——让我‘刻骨铭心’的那一次经历……”,结尾“这一次的‘刻骨铭心’让我无法忘记,合起回忆这本书,让它承载我的情感飞扬!”做到了前后呼应,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作文完成得非常好。

另外,郭凌汐同学写的是一位印象深刻的人。“一个甜美的声音”贯穿全文,有外貌描写“她特别的可爱,有着一双鹌鹑蛋般的大眼睛,她的发型像小蘑菇似的,手举得老高,她虽然穿着粉色上衣和绿色中裤,但一点儿也不土气,反而感觉超凡脱俗”。也有语言描写,写出了这位同学“甜美”的特点。郭凌汐同学也不忘在结尾处照应题目“就在那一瞬间,我与她相识了,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这成为我最难忘的一瞬间”。全文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课文中学习到的描写手法很好地运用到了习作当中。

三、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读写结合中,读通过“多读”、“细读”、“反复读”这三个环节教会学生们读书的方法,读出感情,品出意蕴,而写作则是强调练习、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旨在并行推进,双效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到教学当中,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教育精华。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作文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中学阶段是写作能力训练成型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抓住阅读的契机,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考场风雨读写结合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going Coastal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