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阅读教学与语感教学刍议

2014-08-15张洪平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感主体理论

○张洪平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历来被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备受社会关注。语文教学的内容有读、写、听、说四大支柱,其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过去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话,其症结很大成分就在阅读教学上。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深刻变革中。素质教育必须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性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落实这一基本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性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改形势的需要,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封闭的体系。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才能走出当前阅读教学的封闭圈,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效果“少慢差费”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试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的“合作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罗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这些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认识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这些富有内涵的概念开始在我国教育界生根发芽。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感知——理解——深入”情境教学模式都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为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主体性阅读教学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崭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在阅读教学中,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通过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它的优势在于: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得到有效培养,自身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从理论层面上看,主体性阅读教学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后现代课程观、接受美学理论、阅读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为其理论依据,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实践层面上看,主体性阅读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失重、学生地位失落的局面,还主体地位给学生,从根本上扭转了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局面,使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主体性阅读教学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还显得比较稚嫩,还需进一步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目前,主体性阅读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也尝试着构建主体性阅读教学新模式,但由于受陈旧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头脑中还存在着诸多认识不清楚的问题,诸如怎样摆正学生主体性的位置、教师到底应起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传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准确把握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实质,没有深入挖掘主体性教育的内在哲学思想和教育意义,无法以此为突破口重新思考阅读教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体性阅读教学力争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表现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走出传统阅读教学的封闭圈,迈进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二、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王尚文认为:“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于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语感的本质就是“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而且“懂得深、听得真、说得好、写得美”,这一对“语感”的定位可谓精辟之言。新兴的“语感中心说”是一种与“知识中心说”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语感中心说’必然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黏贴’。好比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暖,而必须承认从而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所以,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实在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语感与乐感一样,并不神秘,有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诵读是多重思维、多重感觉的实践,它是冶炼语感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几千年来一直传承不衰。苏东坡当年就倡言声读,他说:“南窗读书吾伊声。”清代学者姚鼐讲得更清楚:“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作任何解释,专让学生大声诵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学生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有时也是无须言说的神韵。“在语文课堂里,应该书声琅琅,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一个特点。运用朗读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理、化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不用朗读法的。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读正了字音,读通了词句,读断了句读,读准了语调,读懂了技法,读出了感情,这课文还需要教吗?”有人打过这样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把读物中的文字比作一炉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起熊熊火焰,释放出它们自身潜在的、巨大的能量,而朗读者就会从这种能量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无穷的力量。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当学习一些优美的诗词、散文时,让学生放声诵读,让他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无声藏情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溢情的语言,他们就会在优美的音韵、悦耳的节奏中体验语言,进入意境,生成情感,从而品出文中真味,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M].开明出版社,1995.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感主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