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修谱牒叙事研究的可行性

2014-08-15王忠田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始祖家谱宗族

○王忠田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近年来,谱牒的叙事研究逐渐兴起,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学者更关注官修谱牒的叙事研究,如对《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的叙事研究。前人较少涉及私修谱牒的叙事研究,私修谱牒的叙事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倘若此种研究方法和模式是可行的,那么,私修谱牒叙事的概念究竟该如何界定?并且,其在中国历史叙事文化格局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这些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私修谱牒叙事

自20世纪70年代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与《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问世以来,历史叙事成为现实。论者在《元历史》中指出,“在该理论中,我将历史作品视为叙事性散文话语形式中的一种言辞结构”。[1]其表明了海登·怀特的立场,即将历史作为一种言辞结构,并且是叙事性的,这样,传统历史与文学的明显界限在这里已经取消了,同时历史叙事也取得了独立性。《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的出现,标志着历史叙事成为一门新型的叙事学学科。谱牒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记述具有血缘宗族之间世系关系的一种载体。既然要对私修谱牒进行历史叙事分析,就有必要厘清谱牒、私修谱牒与私修谱牒叙事这三个概念的传承。

(一)谱牒起源与谱牒来源

中国谱牒的起源时间有多种说法,比较重要的有五种说法,一是母系氏族起源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杨冬荃,其文《中国家谱起源研究》利用商代甲骨文、金文中的世系记载,以及文字产生以前的结绳家谱与口传家谱记载内容,通过社会学与民俗学的调查,证实了母系家谱的存在,最终认定“人类家谱的最早起源应该是母系社会的母系家谱”。[2]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黎小龙,他进一步确认为“家族谱系产生于家族起源之后的母系氏族晚期,反映家族与家庭的血缘关系的谱系的出现,也就是家谱的起源”。[3]王鹤鸣与黎小龙持有相同的观点,也认为“中国家谱的起源应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其标志是口传家谱与结绳家谱……古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口传家谱、结绳家谱始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二是父系氏族起源说,陈直在其《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隐》中,提出谱牒的起源,开始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以后三是夏商周起源说,刘光禄的《谱牒述论》与欧阳中书的《中国家谱》持有夏朝起源说的观点,欧阳中书认为早在夏朝就已经有了家谱档案的存在;郭沫若、于省吾、陈梦家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开启了谱牒的形式,有了家族世系的存在;东汉桓谭、南朝王僧孺、唐朝刘知几,近代潘光旦与杨殿珣、当代杨廷福与仓修良等皆认为谱牒起源于周朝。四是宋代起源说,源于欧阳修编纂的《欧阳氏谱图》与苏轼编纂的《苏氏族谱》。五是汉代起源说,源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世家”。在这五种起源说中,第三种中的周代起源说视为最为流行的观点,但就科学性而言,马克思曾说“氏族名称的职能在于使这一名称全体成员对于共同世系的记忆……氏族名称本身是共同世系的证据”。[5]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已经形成了血缘团体,这种血缘关系又以口传与结绳为载体,所以谱牒的起源应该从母系氏族晚期开始。

“谱牒”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有不同,乖异。”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就已经就存在了维系血缘关系的谱牒,并且各有不同。“谱”的解释在《说文解字诂林》中认为:谱,籍录也。也就是谱为簿籍册录。《释名》与《史记·三代世表》都认为:谱,布也,列其事关于牒的解释,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认为“牒”,是纪系谥之书,并认为“稽诸历谱”谓历代之谱。冯尔康认为“据今人的研究,认为牒,原用以记录帝王世系、谥号,后来发展为谱书的传记;谱,始初是记叙帝王、贵胄血缘疏密关系的,后来发展为谱书的世表”。[6]“谱”是全面而系统地布列宗族事务,“牒”是宗族之间世系关系的载体。所以“谱牒”是记述具有血缘宗族之间世系关系的一种载体。与“谱牒”相同意义的名称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天潢玉牒、玉牒、族谱、宗谱、家谱、家乘、支谱、房谱、百家谱、氏族谱等,由于本文涉及到谱牒中的叙事问题,采用“谱牒”这一名词有利于文本叙事的研究,所以本文统一采用“谱牒”这一名词。

(二)谱牒分类

谱牒按照修撰者和修撰者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官修谱牒和私修谱牒,所谓官修谱牒是由官府主持修撰,记述具有血缘宗族之间世系关系的一种载体。所谓私修谱牒是由本宗族内部主持修撰,记述具有血缘宗族之间世系关系的一种载体。这里的官修谱牒与私修谱牒在时代划分上,只是就哪一部分居多而言,即官修谱牒时代也有私修谱牒的存在,不过相对较少。中国谱牒的发展以母系氏族社会为起源,经历了周代官修谱牒完整谱系的出现;汉朝私修家谱出现;魏晋南北朝官修谱牒“黄金时代”[7];唐朝是官修谱牒的转型期,“三次大型的官修谱牒”[8]宣告其终结;宋元时期私修谱牒兴盛,叙事体例基本定型;明清私修谱牒继续发展,叙事体例更加完善;民国私修谱牒激增,时至今日,发展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私修谱牒。

(三)私修谱牒叙事概念的界定

在私修谱牒中,谱牒数据是主要的客观存在物,它包括宗族建造的宗庙、坟茔、碑文、恩荣录、文献等,而谱牒思维的问题是要区分这些现象的形式,通过识别宗族建造的动机或意图来说明它们在宗族史时间中的表象。要解决谱牒思维的问题,进行叙事性分析是最为必要的步骤之一。叙事是“任意一种写作形式,在其中,叙事者依托一种无知、不了解或健忘的背景发出声音,来引导我们有目的地注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经验片段”。[9]海登·怀特这一理论把叙事范畴拓展了,意味着叙事可用来指代一切的历史叙事形式,其不但把历史论著的研究作为研究的对象,更受关注的是布罗代尔的《地中海》、《计量史学》等诸多论述性的叙事形式,也被纳入了海登·怀特的这种叙事之列。私修谱牒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将私修谱牒纳入叙事分析是具有可行性技术操作的。那么私修谱牒的叙事分析是否简单的包括私修谱牒的形式结构与话语技巧呢?在谱牒叙事中,私修谱牒既然要经过叙述者的话语建构,其自身就具有无法回避的主观性和倾向性,因此,私修谱牒话语总是具有虚构性的一面。面对私修谱牒语境中文本与宗族史、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私修谱牒文本的阐释必然是主客观一体的话语实践,其本身既是对宗族生活和宗族事件的阐释,同时也是对宗族事件的主观选择和意识形态意蕴的呈现与描述,在大量直义之下,离不开比喻、转义等语言学内容。因此,私修谱牒叙事是对血缘宗族之间世系关系载体的叙事分析,主要包括私修谱牒的叙事形式、话语形态、潜含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功能等。

二、私修谱牒叙事研究的可行性

中国历史内容组成来源于三个重要的方面:国史、方志与谱牒。私修谱牒是历史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叙事已是不争之事实,官修谱牒也已纳入历史叙事范畴,私修谱牒叙事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可以从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的衔接与错位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的衔接

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衔接点在于具有相同的叙事内容来源,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呈现:一是编纂者和周围相识者的回忆,历史中,史学家对近代史有些内容靠自己经历体验和听取周围人们的记忆来填补一些空白。在宗族史中,修撰者靠本宗族成员的记忆来完成这一修补。二是时间观念,时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历史与修撰者具有相同的时间观念,“过去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事件正成为历史,将来的事件也将成为历史”。[10]事件在时间的线索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停在这一轴线上,现在和将来变成过去不过是这一轴线在长度上延长而已。三是文献数据与档案,这一衔接点在于具有相同的叙事化生产意义,文献数据是事实的最初形态,也可称之为元事件的载体,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载体之上,借助叙事话语进行修饰,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具有紧密的联系,虽然私修谱牒文本内容是历史文本内容的三大来源之一,但叙事策略咸有不同。简单的私修谱牒主要记载世系关系、官爵、婚姻、男性名讳与字号等。与历史相比,其实在性要强,且墓碑上的谱牒简单,概括性强,这样简单的谱牒具有文献性。大部分私修谱牒是复杂烦琐的,如河洛地区的《白居易家谱》、《范氏家谱》、《程氏宗谱》、《张氏宗谱》、《邵氏宗谱》等。这些文本叙事体例繁多,其在具有实在性的同时也具有了虚构性,与简单的私修谱牒相比,修撰者通过对已有的文献分析,确立了自身的叙事结构框架一组事实,从中建构修撰者在叙事中要讲述的故事。这个结构框架建构完成,其任务就是填补记录的剩余空白,从结构框架中已知的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得到的数据,来推导这些事实的确一定发生过。如在《范氏家谱》的范姓源流中“范氏,根在河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和范姓宗谱记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太始祖少典君……子孙遂家焉,始有洛派,又称河南派,始祖范仲淹”。[11]从中可以看出,范姓源流在记载不同的堂号时都以范履冰为始祖,范仲淹为忠宣房一支分祖,而众所周知中国人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所以修撰者认定范氏的太始祖就一定是少典,并绘制了上古五十八世世系图,这里修撰者以叙事形式对过去结构框架中的事实进行解释时,最终指向神话。河洛地区私修谱牒以神话中的人物为始祖的颇多,如《孙氏族谱》始祖为少典;《程氏宗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与《姬氏宗谱》始祖皆为黄帝;《张氏家谱》始祖为少昊手下大将张挥;《赵氏家谱》始祖为造父;《萧氏家谱》始祖为微子;《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始祖为叔虞;《赖氏家谱》始祖为叔颖;《周氏宗谱》始祖为周旦(叔旦);《谢氏宗谱》始祖为申伯;《郭氏宗谱》始祖为虢叔;《洛宁谭氏族谱》始祖为伯益;《曲氏家谱》始祖为曲管;《孟津衡水崔氏家谱》、《高氏宗谱》、《尚氏家谱》与《邱氏家谱》始祖皆为姜尚等等。私修谱牒中始祖神话性不足为奇,这里的神话意义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触及的蛮荒古代是有区别的,本文认为,私修谱牒中的神话是指本宗族这一社会体系构造出来以维持和证实自身宗族最初的存在意象与信仰体系,从而为宗族的存在及延续提供了最初载体,也为本宗族的繁盛提供了精神支柱。四是图像与器物,图像即历史图画和宗族谱图。历史图画包括各种历史事件或物品的图像。宗族谱图的文本构成主要是图画,附有文字,图画内容主要涉及山川、河流、房屋、坟茔、祭器、碑文等,而文字的位置在图画中或附其后,其目的是对图画做有效的阐释。谱图以祖先像、祠堂图、祭器图、住宅图、播迁图、坟茔图、书院图等为主。器物为前人制造物品,在《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载有祭祀器物颇多,如簋、簠、象尊、拟尊等24件器物。器物是历史的见证物,图像是历史事件的呈现,历史学家和修撰者将事件凝聚在上面,成为历史或私修谱牒叙事内容来源之一。

(二)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错位

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错位存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修撰者不同,私修谱牒的修撰者皆为本宗族成员,且为本宗族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而历史叙事的修撰者分两类,一类是社会成员,一类是史官。修撰者的不同是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最为根本的错位,从这一根本性错位,导致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二,修撰者的目的不同,在私修谱牒叙事中,修撰者是本宗族的成员,掺杂的自我主观性要比历史叙事强一些,编纂目的是敦宗睦族;历史修撰者是史官者,编纂目的是维护当政政权;历史修撰者是社会成员者,较之私修叙事,客观性要强一些,其目的是还原历史本相,从而导致了在虚构性上私修谱牒叙事更胜一筹。其三,叙事体例不同,私修谱牒的记载内容十分广泛,且只记述本宗族概况,包括姓氏源流、播迁状况、世系图表、人物传记、宗族风俗、祠堂坟茔、族规家法、艺文杂志等。根据传统历史的编排,可以将上述最基本的叙事体例分为史、表、图、志、传、文共六种叙事体例。其中史包括谱序、姓氏源流、宗族播迁等;表主要包括世系世传等;图包括祖先像、祠堂图、祭祀器物图、住宅图、播迁图、坟茔图、书院图等;志包括祠堂志、讲堂志等;传主要包括人物传记等;文包括诗文、像赞、铭赞、字辈排行等。为了叙事分析的需要,再大而化之,可将私修谱牒的叙事体例分为宏观叙事体例、中观叙事体例和微观叙事体例。其中宏观叙事体例主要是表;中观叙事体例主要是图与史;微观叙事体例主要是传、志、文。历史叙事记述的是社会事件,叙事体例较为简单。如:编年体:把时间置于中心的位置,次序分明是最大的优点,《春秋》开编年体先河,《左传》步其后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纪传体:把人物传记置于中心位置,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和史论叙事体例的综合,《史记》是纪传体的最高峰。国别体:把国家事件置于中心位置,是各自国家事件的集结地,《国语》是其代表。

简单的私修谱牒叙事趋向于纯粹的序列性叙述,而历史叙事趋向叙事性叙述。复杂的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具有相同的文化语境,这一语境是由叙述者、故事文本和叙述接受者共享的。并且它们与现实世界的时空是一种趋于相同的转喻关系。这样与文学叙事的区别就明显表现出来了,文学叙事中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时空结构,与现实世界关系不大,文学叙事自身时空结构的孤立性铸就其与现实世界之间主要是隐喻关系。但无论是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还是文学叙事,它们进行话语的目的“都不仅仅是传达事件,而是要通过对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和阐释而表达某种意义”。[12]这一意义是不同形态的叙事在其叙述内容中潜含的某种意识。“传统的历史叙事表达的意义最根本的就是对叙述的事件所作的历史——道德阐释”[13],这里高小康认为道德阐释是历史叙事的根本意义,在分析《桃花扇》与《红楼梦》时他认为其表现出的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识脱离了传统历史对叙事意义的道德阐释方式,并认为这种悲剧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走向蜕变的一个标志。然而私修谱牒叙事在具有这一道德阐释的同时,也具有了非纯粹性的悲剧意识同时注入了血缘维系、敦宗睦族的传统意义。在历史叙事中海登·怀特注重的是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之间的关系,“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可以用来也可以不用来再现在发展过程方面的真实事件中的中性推论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含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甚至特殊政治意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选择……最近的话语理论消除了实在话语与虚构话语之间的区分”。[14]可以看出叙事的重点已不再是实在与虚构区分,一切历史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叙事的载体,重点是探析叙事文本中潜含的政治意蕴。私修谱牒叙事的叙事文本本身没有逃逸出历史叙事文本的范畴,其本身是历史文本来源的三大分支之一,它们的叙事首先是故事性,即有组织和叙述情节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明,悲剧的六大成分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情节,因为情节对事件的组织顺序具有重要意义,事件组成顺序是由作者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因果关系经验产生出来的,在事件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人物的各自性格,从而决定了人物的命运与故事的最终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私修谱牒叙事这一概念的界定、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的衔接与错位分析,借助历史叙事学的理论,可以认定,私修谱牒叙事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它是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修谱牒叙事与历史叙事通过横向的比较,为私修谱牒纵向的叙事分析提供某些理论依据的同时,希望能够为历史叙事拓宽一点可研究的空间。

[1][美]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

[2]杨冬荃.中国家谱起源研究,《谱牒学研究》,第一辑[C].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黎小龙.从民族学资料看家谱起源,《谱牒学研究》,第三辑[C].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4]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6]冯尔康.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7]杨殿珣在其《中国家谱通论》(《图书季刊》新三卷,1、2期,194年版)中认为:“魏晋以迄南北朝,为谱学之黄金时代:私家谱牒,均上于官,政府并设有专宦以掌之。著作日多,故《隋志》著录,创设专目,盛可知也。”可以看出官修谱牒有了制度、专门人才、监督者、实用价值;私修谱牒大量出现,但均要报官。

[8]唐朝,据绩溪的《汪氏世守谱》(乾隆三十七年版)记载:“唐之牒记,盖始于太宗,改于高,修于中,而定于开元,曰录、志。”唐朝大规模修撰官修谱牒共三次,即唐太宗时修撰的《氏族志》,唐高宗时修撰的《姓氏录》,唐中宗时修撰的《大唐姓族系录》。

[9][美]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

[10]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不题撰人.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第1、5页。本文所载谱牒文本均为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不再赘述。

[12]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始祖家谱宗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后稷教稼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