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14-08-15○曹

语文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恐龙大海森林

○曹 燕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江苏 常州213125)

在我们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已经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借助课件的屏幕显示,可以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声像配合,促使多感官接受刺激,使课文变得直观、生动;节约板书时间,扩大课堂阅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努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尝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文章是个有情物,人更是个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孙双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学是——“情智语文”。情智语文就是情感语文。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然而我们的教材上有的只是静止的文字,甚至有些课文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三年级语文时,经常有一些关于大海的课文。对于浩瀚的大海,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曾去过,特别是内地的那些农村孩子。面对遥远的大海,他们都有一种向往,碧波浩渺的大海水天相连,惊涛拍岸,海水退潮后去海边赶海,等等。百闻不如一见。没有亲临大海,没有亲眼所见,我们的学生对那些描写大海的优美文章很难感受到那种意境。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赶海》《海底世界》这些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印象,学好这类文章,我结合课文实际需要,收集了一些视频图片资料,精选那些最能体现课文意境的,紧扣文本,形象再现那些大海的视频、赶海的图片、深海世界海洋生物等资料。学生有了这些视听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对那些文字描写就更容易理解与感悟了。

再如,在教学《恐龙》时,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学习,也能知道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事实上恐龙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虽然这类科普书籍很多,有关恐龙的模型也很逼真、介绍也很详细,但恐龙究竟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对恐龙的描述,其实都是科学家们的科学推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恐龙》时对课文描述的那些恐龙有生动形象的印象,让文本中的恐龙动起来,我在教学中播放一段电影《恐龙》的精彩片段剪辑,一下子就带学生“穿过时光隧道”走进了恐龙时代。那些千奇百怪的恐龙独特的行动,使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震撼,再学起课文来,就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与陌生。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阅读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如果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教师就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写到“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段文字较为抽象,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特别是“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被作者高度提炼与艺术化的句子,小学生很难想象。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朗读感悟、凭空想象等常规教学手段是很难让所有学生感悟明白的。如果学生对这部分没有充分理解,就很难理解(第四自然段)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过多繁殖的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如果学生能亲眼看到鹿群疯狂蚕食森林、破坏森林的情景,那么这段文字对学生来说就容易理解多了。可是我们不希望这情景真实再现。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演示这些平时难以观察到的情景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情景。为了解决学生对第三自然段文本理解与想象的困难,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鹿群肆无忌惮地吃着森林植物的镜头集中起来,帮助学生感知绿色植物很快被吃光;通过动画的远景演示森林中绿色植物被鹿群蚕食在减少,在消退,成了光秃秃的植物,枯黄植物在增加,在蔓延。看了这段演示,学生头脑里对鹿的大量繁殖有了新的认识,谁是谁非,逐渐清晰。再读这段文字,学生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许多。这为学生准确理解第四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主旨,作出了有效的铺垫。

刚才两则关于大海与恐龙的课文与多媒体整合,也创造了学生平时难以看到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课文文本理解的难点。学生有了相关欣赏后,文本与视听印象有了互补,阅读理解的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

大家都知道,读书能使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读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种渠道,也是我们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语文,仅仅依靠那几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读完一篇课文,有时学生还会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探究;有时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阅读期待。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适度阅读拓展。

例如,在教学《菩萨兵》时,由于这段故事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较为久远,学生对朱德带领的红军与长征较为陌生,缺乏了解。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了解长征,有图书馆的学校,我们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长征的那段历史资料,有的老师还可推荐几本相关图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借阅。图书馆虽然藏书丰富,可是要能真正快速地查找到参考资料,并非容易。有时甚至还会费了好长时间,却一无所获。如果把老师推荐的相关图书买回家,经济负担确实不小。现在电子出版物与网络资料非常丰富,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为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与阅读需要去电脑房上网查阅,探究学习。有学生用百度搜索“红军”“长征”,相关网页快速呈现,十分方便地进行在线浏览;有的学生欣赏了相关影视,不仅增加了对红军艰难长征的感性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在教学《军神》时,由于这些名人离我们的学生相对较久,对他们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我们学生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一些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丰富对人物的认识。此外,为了照顾个别探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还专门事先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提供一些专题学习网站,或经过整理,有针对性地给部分困难学生推荐,供他们选择阅读,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对网络阅读产生了兴趣,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改变课堂练习

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练习。运用PowerPoint等课件呈现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板书,既节约了课堂的板书时间,还可设计成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或者复述一下课文。可以根据老师精心提供的词串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或者开火车认读检查,或者感知课文大意等。可以事先输入一些课后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有些还可设计一些交互,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等)无法实现的。

有些课文,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朗读,学生会更投入,感情更容易流露出来。有些对话较多的课文,如《花瓣飘香》《水上飞机》《放飞蜻蜓》等,我可以播放无声的课文动画(把声音关掉或放小),让学生进行“配音”或“解说”,换一种方式再现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与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信息技术正在渗透我们的教育教学,必将推动我们的课改与教改。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与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走出一条更宽的新路。

猜你喜欢

恐龙大海森林
大海捞金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哈Q森林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令人兴奋的大海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