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火把节看大理白族的人生观

2014-08-15李根灿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火把节火把白族

○李根灿

(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有一百六十多万,其中百分之八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的怒江、保山、丽江、楚雄、昆明以及湖南省的桑植、贵州省的毕节、四川省的西昌等地都有分布。

一、白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祖先就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商代末叶至西汉时期,他们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青铜器,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距今三千一百一十五年,前后误差不超过九十年,即公元前十二世纪末,相当于商代末期。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一具以楠木为外椁的铜棺,距今约两千四百年,相当于战国时期。该铜棺重达三百多公斤,形状酷似如今怒江地区白族(包括傈僳族、怒族)的干栏式住房。从两汉至唐初,白族先辈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自公元七百三十八年蒙舍诏主皮罗阁统一洱海区域建立南诏政权之后,又经历了郑、赵、杨三朝及大理国五百多年的交融与整合,从而形成了白族共同体。元代以后,白族地区的历史逐渐与中原汉族趋于同步。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自唐朝南诏以来,白族人民广泛吸收汉文化,以汉文为通行文字,亦有采用汉字记录白语的民间用法,称作“僰文”。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白族地区从唐代开始就被称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礼仪之邦,世世代代的白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艺术。形成典籍的文史专著蔚为大观,如《德化碑》、《南诏野史》、《山花碑》、《白国因由》等一直流传至今;涌现出了如寻阁劝、杨奇鲲、李元阳、杨士云、杨黼、王崧、师范、杨南金、杨名扬、赵藩、周钟岳、赵式铭、张子斋、马曜等一大批学者、名家。绘画艺术方面留下了《南诏图传》、《张胜温梵像卷》等辉煌的长卷,堪称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更有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艺术遗产,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洞经音乐、戏剧曲艺等。因此,大理白族地区被称为“神话之乡”、“诗歌之乡”、“文献名邦”。

二、白族共同庆祝的火把节

白族的民俗节日种类纷繁,除了与汉族同庆的春节、端阳节、中秋节,还有许多本民族的节日:有全民族共庆的火把节;各村各寨自己隆重庆祝的本主节;有集市贸易型的“三月街”、“渔潭会”和各地的庙会、“骡马会”;有与农事活动直接相关的“栽秧会”、“谢水”、“田家乐”、“尝新节”等;有专事唱曲对歌以及青年男女相约聚会的“绕三灵”、“蝴蝶会”、“石宝山歌会”等数万人参加的大型歌舞节日。从这些民俗节日中可以看出,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观念开放、性格豪爽、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民族。①

大理地区的白族都于农历六月二十五欢度火把节。火把节前几天,白族妇女和小孩都忙着捂红指甲。谁的指甲捂得又红又鲜,往往以此夸耀于人前。在一定程度上,从火把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理白族的人生观:

(一)妻子对丈夫忠贞不渝

据一些上了辈分的老人讲述,捂红指甲的习惯,与柏洁夫人手扒松明楼残骸中亡夫尸骨时手指出血而染红指甲的传说有关;谁的指甲捂得越红,谁就像柏洁夫人一样,对自己的亲人越忠心不二。

火把节前夕,白族人家都忙着把已出嫁的尤其是新出嫁不久的女儿接回家中团聚。有了孩子的年轻媳妇,总是带着孩子回外婆家。夫婿不在邀请之列,这是禁忌,岳家也不欢迎。相传,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公元七百三十八年火烧松明楼的当晚,六诏诏主都在松明楼参加宴会,留下其夫人们照管城邦。待闻蒙舍诏主皮罗阁烧死其他五位诏主的噩耗,除柏洁夫人殉节,其他四位诏主夫人在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以后,各自回到娘家生活,孀居而终。

(二)父母对孩子重男轻女

白族火把节使用的火把有两种:竖在村寨中空地上的大火把和拿在手中耍弄的小火把。大火把的形式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来扎,一般十分高大,蔚为壮观。

火把节前一两天,村里生了孩子的年轻父亲和新婚的男人就高高兴兴地相约上山去砍火把杆。平时破坏松林是严禁的,但这次属于特许,连护林人都帮助选择最直、最高大的松树做火把杆。杆子被搬运回村以后,各家各户就凑集柴火,生了男孩的年轻父亲们就开始扎火把,用竹篾绳子把柴火一圈一圈地捆扎在火把杆上;生了女孩的年轻父亲们则主动去挖深坑,以便前者将火把杆立在坑里。

从扎火把和挖深坑的分工来看,白族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有些村寨甚至不要当年生了女孩的人家参与承办竖火把,也不要尚未生育的新婚夫妇参与。这种习俗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已有所改变,已经开始有少数村子的承办者一起挖坑,一起竖杆。

(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观念

小火把也有几种形式。一种是竖在各家各户院子里或大门口的,由各家自己扎;另一种是拿在手中可以四处游动戏耍的,这种小巧轻便一些。

大理一带的小火把是将一根碗口粗细的松柴破开,中间横向夹入一些松明条子以后再行扎紧,活像一根狼牙棒。这种火把一般由山区的白族人家做好,节日前夕运到城镇里出售,稍小一些的四五元钱一根,稍大一些的七八元钱一根,应有尽有,随人选购。这些人家还制造耍火把用的松香面,跟小火把一起带来叫卖,两元钱一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理白族人民具有因地制宜搞活经济的积极性,也反映了该民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观念。

(四)“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愿望

就火把的装饰而言,白族各地区因具体材料的来源不同略有差异,但都要经过精心装扮。大火把的顶端一般要装上纸篾扎成的三个升斗,一个接着一个,中间由一根长竿连接着,最上端是一面旗子,称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的四角都插有一面小纸旗,升斗的四面或绘吉祥如意的图画,或书写字句,内容为“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祈祷丰年、平安的话语。

人们把各种各样的水果挂到大火把上,有大理雪梨、火把梨、桃子、花红、樱桃、李子等等。大理地区喜欢在火把上插满五颜六色的各种小纸旗,大火把上还装有各种焰火、爆竹、礼花、钻天鼠(土制火箭玩具)等,随着火把的燃烧不断鸣放,使火把显得千姿百态,引人注目。这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大理白族人民的美好愿望:衷心祝福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年年丰收,永葆平安。

(五)“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传统

火把节这天,大理地区白族人家的晚餐吃得特别早,太阳还没有落山,大家便都出来看竖火把。

养马的人家则在火把下面跑一趟马,大人或小孩各自骑着自家的马来回赛跑,绕着火把跑过三圈以后,再向远方飞奔而去。有些八九岁的小孩既是家庭放牧的主要劳力,亦是火把节跑马的主要骑手,他们不用马鞍骑在光马背上拼命从火把下冲过,使观看者惊叹不已。这叫做“压马趟”,是火把节夜晚活动的前奏。“压马趟”有独特的用意:希望火把驱邪除魔,确保家中六畜兴旺。

(六)“迷信火把,图腾崇拜”的意识

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大火把;在城镇,晚饭后人们都喜欢成群结队上街观赏各家门前的小火把,大家一边观看,一边品评谁家的火把竖得大,扎得好,装饰得漂亮,这称为“逛火把”。明·庄诚《万历赵州志》曰:“赵州是晚,勿论村市,高焚火把,驰马对歌。”

点火把是一项极为隆重的活动。点火前,年轻的妇女都要打着花伞,背着新生的小孩在火把下边转三圈;家族中的老人带头向火把献上祭品,下拜叩头;村里老人组成的乐队则在旁边吹唢呐,弹三弦,唱白族调,为此仪式伴奏。点火把的任务常常由一位勇敢的小伙子去执行,他举着小火把攀爬到大火把顶部,点着火之后,迅速地滑下来。下面的老人乐队也起劲地奏乐,为小伙子呐喊助威。这些细节,“向火把献上祭品,下拜叩头”,说明白族在一定程度上迷信火把,或者对火把有图腾崇拜的意识;“背着新生的小孩在火把下边转三圈”,目的是让火把点燃后,消灾祛病,保佑小孩岁岁平安,健康成长;“逛火把”则是一种审美活动,俗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白族人民不仅爱美,也会欣赏美的事物。

(七)“知书达理,感恩图报”的风气

点燃大火把以大理喜洲、周城一带举行的仪式最为隆重。这一带所竖的大火把每年都有几家人共同承办,各种费用一律都由这几家人负担。承办的人家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十分高兴。因为只有去年抢到大火把上的升斗的勇敢机智者、去年火把节以来家里第一次添了人丁尤其是男孩者一年来刚刚娶了新娘者或新近入赘者,才有资格充当承办人。这些承办人家在当晚要用炒蚕豆、瓜子、糖果、白酒、米糕、小包子等招待大家。这说明白族人家知书达理,他们招待大家酒食,是为了感谢乡亲父老对自己家庭的祝贺、信任和支持。

大火把“劈里啪啦”地燃烧起来之后,火把下边的聚会盛况空前,村寨里的人家几乎举家而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聚集到大火把下面。中青年男女尽情享用酒食,吹牛聊天,踌躇满志;小孩子们一边讨要瓜子糖果,一边玩耍嬉戏,自得其乐;少男少女则躲到火光较暗的地方打情骂俏,互相逗乐,仿佛这是最能沟通彼此心灵的场合。当火把燃到升斗的底部底部的竿子一旦烧断,升斗便凌空而降,这时人们就一拥而上奋力抢夺。但是升斗仅有一个,只有会看方向和力大者,方能抢到。谁抢到手,大家就高兴地簇拥着他,向他贺喜,并跟着他一起往家里跑去。他全家人就要用烟、茶、酒款待大家这家人的家长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次年活动的牵头人。据说抢到大火把上降下的升斗是件非常吉祥的事情,所以次年的升斗也就由该户准备。有些青年人没能抢到升斗,只好抢上一块烧落下来的木柴,回家后放到自家的大门门框上面。这样做的缘由,据说是当年这些人家可以发财。

由于火把是从上往下烧的,所以烧得缓慢,升斗被抢走以后,节日聚会只是开了个头。生了头胎的人家欢欢喜喜地在大火把下面向大家敬茶、敬酒,并将用大盘子装的炒蚕豆、瓜子、糖果等食物分给大家吃,还挑出几大桶红糖开水请大家喝。然后,他们再登门向没有出门的人敬茶、敬酒、敬糖果。这是为了答谢全村男女老少对自家孩子出世以后已经得到和将会得到的诸多关照。

上了年岁的老人们穿上新衣服,欣喜地被大家推举出来,坐在长桌子旁边,开怀畅饮,说古论今,四周站满了爱听故事的中青年人和小孩,个个听得聚精会神。有的村寨除了老人组成的乐队,甚至还请来弹唱白族大本曲的歌手,边弹边唱,为节日助兴,场面热闹非凡。这些做法,表现了白族尊敬老人,重视教育,崇尚知识,钦佩有学问、有本领的人士。

(八)“清吉平安,五谷丰登”的祝福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对此历代文人有过许多精彩的描述。如李元阳在《嘉靖大理府志》中写道:“襟山带海楼,在城中央,六月二十五日星回节,城外万炬纵横,灿如星海,大夫登楼观之。”

大火把点燃之后不久,白族青年男女竞相出动,各人手执一小火把,身挂一小挎包,里边装满松香面,见到人就抓出一把,用力向火把撒去,霎时一团火苗便扑向对方。被撒的人都认为这一烧很好,可以烧去自己身上的晦气,从而百病消除,清吉平安。撒火把时只能朝下,不能朝上,以防松香面烧起的火苗灼伤别人的面部,遇到老人则要说声“敬上一把”,然后才能撒去。年轻人往往成群结队,手执火把深入到邻村或邻街与人对撒;有的少男少女则跑到野外小路上对撒,也有因撒火把时男女相互戏谑而谈起恋爱的情况。

耍火把的另一种形式叫“点谷火”,即照穗。人们成群结队地举着小火把,互相追到田间给谷物照穗。白族人民相信这可以烧死危害庄稼的害虫,这样不仅稻穗会出得好一些,而且可以确保小春所种的农作物茁壮成长,从而实现“五谷丰登”的愿望。

当大火把烧到根部的时候,已经将近午夜。这时底部扎的柴火都散开了,人们就将火把的残骸堆成一堆堆篝火,相继从篝火上跨过去,来回跨两三遍,叫做“烧晦气”,即“禳灾”、“祛邪”。小孩子和年轻人在行过“跨火把”仪式后,又比赛从火上跳过去,比谁跳得高、跳得远,这叫“跳火把”。谁跳得最高、最远,谁就最勇敢、最剽悍。最后,火把残骸已经烧剩得差不多时,老年人便在火上架起铁三脚烧开水,在火把火上烧开的水叫“火把开水”,老年人爱用这种开水泡茶喝,以便添些“火气”。还有一些人,在炭火中翻找已经烧熟了的火把梨、花红之类的水果,找到果子吃的人被认为是幸运者,一年之内口福不浅。

三、古老的水上火把节活动

洱海东岸的白族至今一直保持着一种古老的水上火把节活动,即“花舟竞渡”。

农历六月二十五以前,下阳村一带就各以家庭和村子为单位彩画好大船,船的桅杆上扎一个大升斗,上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字句。桅杆下右边站着一位打白包头,戴墨镜,额上贴太阳膏,手执一根牦牛尾巴的滑稽老人。他右手扶着一棵松树,松树上挂着一个大葫芦,葫芦下面有几只大铜铃。他是船上右排划桨人的指挥者,由古代白族的巫师“朵希薄”演变而来。桅杆左边架着一面铜锣(据说古代则用铜鼓),由另一位老人负责敲打,指挥左排的划桨人。在船舱里坐着一位吹唢呐的人,每当大船比赛开始之后,他就吹奏“猜呼园”的曲子。

(一)崇拜本主

赛船一般在下午一时许开始,早了不行,因为白族人民要等迎接“放羊本主神”上船以后,才能进行比赛活动。

赛船开始,高昂激越,节奏欢快的唢呐声响彻洱海。船上右排的十几名男子由执树老人指挥,老人将牦牛尾巴一甩,手一摇松树,大铜铃就发出一串响声,右排的人就猛划一下桨;左排的人听到铜锣响一声也猛划一下,这样周而复始,花船就破浪而行了。这一天,海东各村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人们都穿戴上最好的白族服饰,杀猪宰羊,欢庆节日。海东的“花舟竞渡”,一方面说明了白族有时相信巫术,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白族有本主神崇拜的意识。

(二)崇拜英雄

大理白族火把节的起因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火烧松明楼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相传,蒙舍诏主皮罗阁想吞并其他五诏,于是修建了一座松明楼。他借农历六月二十五星回节祭祖之名,邀请五诏诏主到松明楼上赴宴,将他们烧死于大火之中。酆赕诏(位于现在的洱源县邓川镇)诏主临行前,其妻柏洁夫人深疑皮罗阁有阴谋,力劝丈夫不要赴约,丈夫不信。柏洁夫人只好将铁钏戴在丈夫的手臂上,这才让他去赴宴。得知丈夫果然蒙难的消息时,她立刻从德源城赶到松明楼,以铁钏为标记,用双手手指刨挖松明楼残骸,一直扒到指尖破烂,鲜血直流,才终于寻得丈夫的尸骨,将之运回诏内安葬。皮罗阁见柏洁夫人美貌聪明,企图强行纳她为妃,柏洁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为丈夫守孝一百天;百日之后,在洱海边举行祭奠丈夫的仪式,然后方可成亲;在祭夫和成亲时,必须遍邀全国百姓参加。皮罗阁为了得到柏洁夫人,爽快地答应了一切要求。可是,百日期满,柏洁夫人祭奠丈夫一结束,就一头扎进了洱海,以身殉节。

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洱海沿岸各村都要进行“猜呼园”活动;象征打捞柏洁夫人的尸体。直到现在,许多村寨的白族人民仍然把柏洁夫人奉为本主神,立庙供奉。②每年的本主节,这些村里的人们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祭祀,借以祈求本主保佑,逢凶化吉,万事如意。白族人民相信,只要不做坏事,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本主的庇护。在白族的本主信仰中,英雄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主故事中的许多传说,如段赤诚、杜朝选除蟒救民的故事等,可以说都是英雄的赞歌。③

火把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此日普州同庆,每个村庄或城镇都竖起一棵十多米高的火把,或者举行“花舟竞渡”活动,共同参与这一盛大节日;不论城乡,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太平、祥和、喜庆的景象。从以上对火把节的一系列描述中,我们既看到了大理白族火把节的盛况,也看到了大理白族的人生观。

【注释】

①以上参看《大理导游》第24~27页,大理州文联编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②以上有关火把节的描述参看《大理》第55~60页,张锡禄、杨汝灿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③同①:第29~30页。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锡禄,杨汝灿.大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大理州文联编撰.大理导游[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火把节火把白族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红亮的火把
火把节的情歌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可爱的蜡烛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夏天的故事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