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商承祚古文字研究

2014-08-15吴慧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殷墟古文字甲骨文

○吴慧

(江西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骛刚、蠼公、契斋、六囧散人,室名决定不移轩、楚箦簃,广东番禺人,清末探花商衍鎏之子。

商承祚自幼爱好古文物及古文字,喜篆书,曾从劳健学刻印。每见篆书、联轴,必徘徊其下不忍去,不断瞻仰,或指划肚揣摩其文,或临摹以肖其形[1]P523。1921年至天津拜罗振玉为师学古文字,由是发愤毕生致力于甲骨金文的整理、考释。1923年,《殷墟文字类编》问世,颇得马衡赏识,遂被荐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研究门当研究生,但只读了一年尚未毕业即出来工作。1925年任东南大学讲师,192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金陵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金陵大学西迁,后在齐鲁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1948年以后一直任中山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曾兼中文系主任、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并曾担任广州语文学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商承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六十多年,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阔,在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玺印漆器、历史考古、书法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有15部著作、60余篇学术论文和2种书法作品集,学术影响深远,成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

一、资料著录:搜辑功勤,涉猎广泛,影响较深

但凡进行学术研究,材料的掌握是第一要素。于古文字研究而言,更是如此。大量充分地占有原始材料是古文字研究的第一要素。商承祚深知这一点,曾言“研究以材料为重要,材料一多,可以互相比勘,问题因之容易解决”。[1]P91又有感于罗振玉“甲骨古脆,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收集材料,则尤重于考释”之慨,所以一生极为重视原始材料的收集、整理。“举凡金石、陶、瓦、竹、木以及书画皆在网罗之列”,凡是有研究价值的实物数据,都不轻易放过,频岁奔走南北,搜求不遗余力,凡估人所鬻,财力所及,必购得之,朋好所藏,必借拓之。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月入五百余元,除生活费用外,几乎全部送入琉璃厂古玩铺。搜罗之勤,以至于唐兰认为商承祚在古文字上的成绩,只是搜集、整理、排比和摹写。[2]P9当然,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但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商承祚在古文字著录方面的成就。董作宾在为其《殷契佚存》作序时大加赞扬,说:“而环顾海内,努力于第一项工作者(案:指‘搜集所有材料’)则以锡永为最。锡永搜辑功勤,考释矜慎,故收藏者乐与流传。”[3]P6其著录之功可见一斑。

由于大量接触、掌握古文字资料,开阔了眼界,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举凡商、周、秦、汉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古文字或古器物资料都是他的研究材料。因此,除了为学界熟知的《殷墟文字类编》、《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等甲骨金文研究成果,他在石刻玺印、帛书竹简、货币文字等其他多个领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著录,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如《石刻篆文编》、《战国楚竹简汇编》、《先秦货币文编》、《战国楚帛书述略》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文字考释:成果不多,但慎之于始,力求通达

客观地说,经商承祚考释出来的字数量不多,主要是甲骨文,且主要集中在《殷墟文字类编》、《殷墟文字考》和《甲骨文字研究》三书中。《殷墟文字类编》刊行于1923年,主要依据罗振玉、王国维考释,将甲骨文字按《说文解字》次序加以编排。该书计收单字七百九十字,重文三千三百四十字,凡诸说解,均依罗、王立说,其另有见解之字或新释者则以“祚案”别之。书中以“祚案”别之者261处(其中《正编》179处,《待问编》82处),其中有商承祚独立见解者152条。《殷墟文字考》是在《殷墟文字类编》的基础上修缮完成的。文中所释85字,除“或(国)”、“旃”、“取”“、卟”“、呫”“、执”、“圄”、“勇”8字外,其余77字皆见于《殷墟文字类编》。而在这85字中,已成学界共识者主要有“兆()、嚚、齿、解、虤、良、椃()、或、盟、众、老、考、湿、直、蛊、鼍、取”等17字[4]。《甲骨文字研究》共考释甲骨文字396个,但大多已为他人成功考释出,文中有自己独立见解者不多。

尽管商承祚成功考释出的字数量不多,但经他考释出来的字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使他在文字学界占有一席之地。通过研究他的古文字考释实践,我们亦可总结他的古文字考释特点:

一是态度谨慎,反对强作之解。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宗罗师从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特别是于古文字,不能任由己意猜测,矫情诡辩。……对字形字义的考释,必求顺理成章,心安理得,不做屈曲之说,避免蹈误。”[1]P547因此,他考释古文字一直秉持的原则是:“不识之字不妄释,不明之义不妄言。不轻言音韵,特别是通转、旁转之类。不引用二手材料,必查对原文,以免失实及断章取义。所以每有新数据出土,发表的文章我往往在最后。”[1]P556

二是慎之于始,以正确摹写为根基,并注重实物验证。古文字材料虽然众多,但不能直接资以利用,而在那个年代,照片难以看到,就需加以摹写或刻印。商承祚极为重视原材料的整理与摹写,将摹写工作视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慎之于始。因为“如摹写得不正确,牵动内容,影响第二步研究阶段”。[1]P348如为了好好研究楚帛书,他从1959年秋开始至1964年整整摹写了5年,为的就是避免错误。考释过程中,商承祚还注重通过与实物的比较,用实物分析、验证。如释“簠”,先引《说文解字》释其义,次引《说文解字》古文和金文释其形,再通过分析对比,明确“象盖象器”,从而释出其字。

三是多角度考释,力求通达。商承祚尽管释字不争先,反对强作之解,但每考一字,必多方求证。依据字形,多从字形出发,并将所释之字放在文字演变发展的链条中进行考察,进行历史比较,上寻其源,下辨其流,探索其演化之迹。如考甲骨文“ (秦)”字,先由卜辞“午”作“”推知“”中所从之“”亦为“午”字,从而考定其形为“秦”字,再以《说文解字》秦之籀文和鄦子妆簠作“ ”与之对照作为佐证,推知籀文秦字乃由甲金文字承袭而来,证据确凿。他努力践行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综合运用新出土文字资料及传世典籍材料互相考求,力求形、音、义皆能贯通。如考证“”即獻,先将甲骨文之“”与金文“”进行比较,明其形体演变之迹,再证以传世古甗,说“以傳世古甗證之,三足之股皆作虎目,即此字之取義,複以字形言,从鼎者取器之上象,从鬲者取器之下形也”。[5]P460验以实物,推知其构形取义之由,令人信服。当然,商氏考释古文字更重形体分析,尽管考释中注意音韵、文义、辞例,但结合音韵学知识和卜辞文句推析不够。

三、汉字思想:未成系统,但大体正确,多有己见

商承祚没有像唐兰那样构建有影响的文字学理论,也没有专文探讨过相关问题,其文字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具体的文字考释中。具体来说,可归纳如下:

(一)文字起源论

文字起源于何时迄今仍难确知,但创立甚早,则毫无疑问。商承祚亦持此论,说:“我国文字源于图画,凡象形诸文,皆图画也。上古图画无存于今者,其工巧若何,殊难考见,若甲骨文中之龙、凤、龟、虎、豹、象、马、牛、羊、鸡、犬、豕、鹿、兔、猴、燕、鱼、蚕诸字,妙肖生动,一望而知其为何物,并可以推见古代画意。”[6]P93-94除此之外,商氏还通过否定“契刻说”“结绳说”进一步阐述了其主张。他肯定了上古用刻木、结绳记事的真实性,但并不认为用来帮助记忆的结绳是汉字的起源。“因为结绳和语言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结在绳子上的结子其用意所在,如不经过结绳者加以说明,别人无从了解助忆的内容,所以它的性质与文字截然不同。”[1]P299他指出无论文字起源于什么,当从这种起源和语言有没有直接关系来判断。这种观点着眼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抓住了汉字是基于记录汉语的需要而形成的这一特点,显然更为科学合理。

(二)文字发展观

一是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认识到文字源远流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孕育、发展、成熟,非一人一时所能成。如“文字由进化而推衍,愈后则愈繁”、“古籀非小篆,小篆之于古籀,相合者少,不合者多”等表述,批评段玉裁“不知文字之变迁”,较为准确地指出了文字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二是从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角度揭示汉字发展演变的实质和内在动因。如“文字在不断增益,是与语言词汇的产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指出文字的发展演变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产物。另外,商承祚还对汉字发展阶段及汉字发展过程中的繁化、简化、分化、省变、讹变等现象做过较为详细的讨论。

(三)古文字形体的一般规律

商承祚在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中曾有意识地归纳过古文字形体的一般规律,涉及到古文字的结构特点、演化规律、不同阶段的结构方式等。如“古人作字左右向背任意所施”、“古文字每正反任意书写”、“体有繁简,异体繁多决不会统一其形”、“古文字每省益”、“结构任意,体多误合”等表述,均概括了古文字构形的一般规律。这些对古文字研究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商承祚在古文字考释中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规律。当然,这其中有些观点前辈学者曾提出过,不能算是商承祚的首创。

诚然,商承祚既未准确释出数量众多的古文字,也未创建有影响的、成系统的文字学理论,致使他在文字学界的地位不很高,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在文字研究中的独到之处和特殊贡献。相反,他以扎实深厚的朴学根柢敲开学术之门,又能务实地顺应现代学术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使他始终能够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位置。可以说,无论是研治甲金古文字,还是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他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1]商志祚.商承祚文集[C].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商承祚.殷契佚存[M].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研究数据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4]陈炜湛.商承祚先生学术成就述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3).

[5]商承祚.殷契佚存[M].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研究数据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6]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殷墟古文字甲骨文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