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方法的使用、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4-08-15范颖睿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形容比喻方言

○范颖睿

(内蒙古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作为语言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修辞是指选择和利用语言,以求使语言表达更容易和准确,达到作者预期的效果,是从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诸要素的运用;狭义的修辞是指修辞格。这里所说的东北方言词汇中的修辞方法是指修辞格的使用。在东北方言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词汇包含修辞方法的使用,这些修辞方法使得东北方言词汇独具魅力。

一、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方法的使用及特点

(一)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方法的使用

1.描摹

(1)摹声。就是用恰当的词句,把人、物的某种声音,给予真实的摹写。通过摹写,加强读者想象中的听觉作用,创造理想的意境,获得一定的真实感和艺术享受。东北方言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是从摹绘声音的角度构成的。

①听硄(tīng kuāng),这是东北方言中典型的摹声词,这个词用来表示做事时动作幅度大,使物体之间撞击发出很大的声响,形容人做事不小心。

如:他收拾屋子总是听硄的。

②嘎嘎新,常指新的纸币。嘎嘎,这是个描绘声音的词语,可以使人想象到把崭新的纸币拿在手里甩动时的声音。

如:嘎嘎新的一沓钱。

③披哩扑咙,声音的不规则持续震响。比喻做事情风风火火,有一定响动,这个词会使人以听觉联想的形式想象出某人做事时动作幅度的夸张性。

如:他洗个脸也披哩扑咙的。

④嘶嘶哈哈,形容人冷的程度,龇牙吸气,用呼出来的热气暖手。

如:那人的衣服太单薄了,冻得嘶嘶哈哈的。

(2)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进行如实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东北方言中,摹状性的词也有很多。

①四仰八叉,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仰面朝天胳膊腿都伸开躺着,形容人不拘小节,动作幅度大,处于一种疲劳后放松的状态。

如:累了一天,他回到家就四仰八叉地躺在了床上。

②老太太钻被窝,这是一个比较直白的摹状现象,让人一看就能想象出是一种什么动作。它用来形容人冬天在冰上脚朝前摔倒时的形象。

如:一不小心就摔了个老太太钻被窝。

③撅嘴胖腮:形容生气的样子,很明显,这个词把人生气时的表情很准确地描摹出来了。

如:撅嘴胖腮的跟谁生气呢?

④球球(儿)蛋蛋(儿):形容次等水果或块茎蔬菜小而且不光鲜;也用来形容人的形态,没有长大而且其貌不扬的样子。这个词很容易使描述的事物在人脑中形成动感立体的画面。[1]

如:他小时候营养不良,现在长得球球蛋蛋的。

(3)摹色。摹色就是通过语言摹写人、事、景、物的外在色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叙述事理更准确,生活画面更逼真,描绘物像更生动,文章中心更突出。在东北方言中,描摹颜色的词语既贴切又具有趣味性,独具东北方言的特色。

①紫茄子色儿(shǎir):形容脸色过红,形容狼狈不堪的样子。

如:他的脸都变成紫茄子色儿了。

②黄摊儿:黄表示深秋地里庄稼呈黄色,意味着庄稼没有了生命力。摊儿呈黄色,意味事情失败或计划落空。

如:说好的事情,现在黄摊儿了。

2.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东北方言词汇中比喻的使用使得词汇形象生动,简练直白。

①光屁股推磨,一圈一圈丢人:比喻做了某件事,像光屁股推磨一样丢人。如:他那件事办得,简直是光屁股推磨,一圈一圈丢人。

②剔头挑子一头热:比喻做事只有一方面的积极性。

③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膈应人:比喻某些事或人让人讨厌,像癞蛤蟆爬上脚背的感觉。

④兜比脸干净:比喻穷没有钱。

3.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形容事物。东北方言利用夸张性的修辞表达想法可以说是很常见的,东北人说话时,夸张无处不在。

①破马张飞:形容过于泼辣,能吵吵。

如:那人有一点小事就破马张飞地跟人家干起来。

②针扎火燎:形容像被针扎和被火烧了一样严重,有故意扩大事情后果的意图。

如:碰他一下就针扎火燎的,其实根本没事儿。

③脚打后脑勺子:形容一个人特别忙,这是一个典型的夸张用法的例子。

如:他一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子,还有空管你的闲事儿。

④抓心挠肝:形容一个人十分难受、纠结的样子。

如:妈妈急得抓心挠肝,想去看看吧,工作脱不开。

4.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

①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

②独头蒜——没瓣(伴)了

③老豆角子——干弦(闲)

(二)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方法使用的特点

1.生动性

从以上东北方言词汇中描摹这一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来看,生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对声音的描摹到对形态的描摹,东北人把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到了语言当中,这样的修辞方法使词汇在表义上体现得形象、具体。

2.幽默性

上文举出的例子中,有趣的夸张、比喻、双关,让东北方言词汇以一种幽默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3.准确贴切

比喻、双关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使得东北方言词汇准确贴切,展示了东北人的朴实、乐观、直率的性格和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语言来源于生活,东北方言词汇中的修辞恰恰体现出这一点,体现着东北人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东北方言词汇表义精辟准确,干脆利落,朴实贴切,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美感。

二、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特点的成因分析

东北方言词汇中的修辞使得词汇独具魅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种特点的形成呢?

(一)多元文化对东北方言词汇修辞方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大体系中别具特色。文化既从时间上影响着东北方言词汇,也在空间上存在重要的影响。之所以叫方言,必定有其地方性特色,方言是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都对东北方言以及其修辞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修辞的使用同样精彩而耐人寻味。如,东北方言中,称呼蒙古族的人为“老蛮子”,“蛮”在古代表示少数民族、边境地区、东北地区,用这个词代称蒙古族的人;“朝鲜人过年——要了狗命了”,这句话明显是与朝鲜族有关,因为朝鲜人喜欢吃狗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多民族的地域文化对东北方言词汇修辞的形成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东北方言修辞的影响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气候恶劣。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可以压倒树枝的大雪,面积广阔的森林,凶猛无比的野兽,这些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独具的文化气质。在东北方言词汇的修辞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找到这样一种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吻合的修辞方式:豪放的夸张、生动的描摹、形象的比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东北人习惯了用更接近自然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想法,与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东北人勇敢强悍的文化气质,凸显在了每一句韵味十足的东北方言之中,表现在每一处绝妙的修辞之中。性格豪爽的东北人,喜欢借用生活丰富语言,“蘸糖葫芦”,形容一个人掉进了泥里,成了泥人;说话喜欢夸张,“火急火燎”,在东北,冬天天气冷,人们用火多,这句话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地理位置对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的使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使东北方言不断丰富

东北方言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当东北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时,经济形态上还处于农业文化的氛围,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都具有浓郁的农业文化气息。如,在广大农村,人们脸朝黑土背朝山,对土地存在浓厚的“土地情结”,人们愿意固守家园,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一时期,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有限,其能应用到语言当中的东西有限,修辞的应用自然也就有限。最重要的一点,在经济落后时期,方言得不到很好的传播,使用圈子狭窄,接触不到新鲜事物,东北方言的发展与丰富自然受到限制,而这就包括了限制其修辞的丰富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流动,东北方言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特别是电影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东北方言更加广泛传播,其修辞的丰富也有了更多的素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东北话,关注东北方言的方方面面。

[1]姜兴彤.东北腔的修辞效果[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形容比喻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比喻
你会形容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买椟dú还珠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