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克贝利·费恩的“新亚当”精神

2014-08-15童莹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费恩密西西比河木筏

○童莹

(上海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102700)

马克·吐温是近代美国著名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马克·吐温赋予其主人公哈克多种形象,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本篇论文主要攫取一个新的形象——“新亚当”(Lewis 1955:28)。与《圣经》中的亚当不同的是,“新亚当”哈克热爱冒险,追求自由平等,这也是其杰出的性格特点。因此,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哈克的亚当新形象,给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当时美国社会的清晰画面。

一、“新亚当”的“伊甸园”——密西西比河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密西西比河帮助哈克和杰姆离开岸上的丑恶世界,免受压抑、奴役和迫害。河上的世界如传说中的乌托邦,是一个不受污染的世界。哈克和吉姆坐着木筏沿河漂流,尽情享受那宝贵的原始幸福。在航行过程中,哈克成长了,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少年变成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小伙子,是密西西比河这母亲之河教化了这个纯真的孩子。

沿着密西西比河,哈克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人和事,他从吉姆身上获得了父亲般的爱,他如此热爱这条伟大的河流,对他而言,密西西比河就是“伊甸园”,在伊甸园里,哈克不用担心暴躁父亲的虐待、道格拉斯寡妇的唠叨,以及沃森小姐的说教。此时的密西西比河已“不再是神秘的神,也不再是冒险的场所,是苦苦求索后,在惘怅失落后产生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宿”(池青2006:75)。因此,每当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岸上受到挫折,他们总是回到河上来,河中的木筏成了他们的家,一踏上木筏,就仿佛跨进了自由的天国,并由衷地赞道“把木筏当家到底是最好不过,哪也赶不上”。(张建注译2003:72)。

二、马克·吐温的新亚当形象——哈克贝利·费恩

(一)哈克贝利·费恩的反抗与冒险精神

小说一开始,哈克在汤姆的劝诱下,又回到了好心肠的道格拉斯寡妇家。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再次控制了哈克,并且比以前更加尽力地管教他。在小说的第一章,哈克说:“一想到那些死气沉沉的规矩和体面,在她家里过日子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Ibid:19)哈克过惯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当然不会服服帖帖。他经常逃学,经常一个人偷偷溜到森林里睡觉。

哈克的机智和创造力使他每次都能顺利地渡过危险的境遇。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哈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每一次他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转危为安。例如,为了确定他自己的“死亡”计划是否成功,他男扮女装。为了帮助黑人吉姆不被发现,他欺骗前来检查的人说吉姆是患了天花的白种人同样是为了救吉姆,哈克冒充自己是萨利婶婶的侄子,等等从这些例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哈克绝对是一个冒险家。

事实上,正是哈克的冒险精神以及他的种种经历才使得读者对他的印象如此深刻,同时也使得故事如此有趣,激动人心。然而,对哈克而言,这些冒险的历程不仅促使他内心的成长,而且给予他更加全面的视野去理解现实世界,去阅读形形色色的人。

(二)哈克的道德觉醒

年幼的哈克起初并没有真正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时的那些纷乱复杂的经历,却让他开始对世俗社会曾经灌输给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怀疑。哈克第一次遇到黑奴吉姆时,因为长期受到种族主义反动说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他非常歧视吉姆,这时的哈克只是一个浅薄且爱玩闹的孩子,对邪恶的蓄奴制并没有本质的认识。

吉姆是一个忠诚善良的黑奴,他视哈克为自己的恩人有一次,哈克和吉姆一度在雾中失散,后来哈克回到木筏,却硬说吉姆做噩梦,拿他开心。吉姆严肃地说:“因为迷失了你,我的心差不多都碎了。”(张建注译2003:205)通过这件事情,哈克从内心逐渐接受了吉姆,并做了蓄奴制度下白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将黑人视为“人”。可是当距离自由之地越来越近时,哈克却愈发不安了。原有的教育开始刺痛他的“良心”(Bennet and Jonathan 1974:123-134)。他决心去告发吉姆,就在追捕黑奴的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突然没有了勇气。连一只兔子的勇气也没有”(张建注译2003:247)。小说以颇具戏剧性的笔触描写了哈克内心斗争的结果:他拿起了那封告发信说道:“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ibid:248),随后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他终于“认同了吉姆,决心帮助他获得自由”(Goldman and Alan 2010:1-16)。

(三)马克·吐温对于新型美国人的探究

通过以上对哈克的分析,我们发现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是具有反抗、冒险、追求自由平等精神的“新亚当”的又一典型代表。在小说中我们发现“新亚当”拥有自己的伊甸园——密西西比河。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冒险之旅事实上也是“新亚当”的成长之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在深层次上,马克·吐温笔下的“新亚当”是新型美国人的典型代表——美国新大陆上兴起的新型美国人致力于追求真正的文明。对新型美国人而言,真正的文明包括道德感、正义感,以及“新亚当”形象承载的优秀品质。他们想要生活在那样一个文明的世界里,在那里,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那里,人们和谐相处,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的家园里,没有战争,没有偏见,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文化壁垒;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懂得人性的重要性,都懂得互相尊重。

三、总结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路历程。同样,作品反映了马克·吐温对于现实社会的腐败虚伪的强烈不满与批判。此外,作品中的“新亚当”勇于冒险、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是新型美国人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马克·吐温对于新型美国社会的强烈期盼。

[1]Bennett,Jonathan.The Conscience of Huckleberry Finn[J].Philosophy 49.188(1974):123-134.

[2]Camfield,Gregg.Sentimental Liber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Race in Huckleberry Finn[J].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46.1(1991):96-113.

[3]Lewis,R.,W.,B.The American Adam[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4]池青.《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河”的双重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马克·吐温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张建注译.青岛出版社,2003.

[6]许汝祉.真正的马克·吐温自传代序[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1).

猜你喜欢

费恩密西西比河木筏
昌耀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通天木筏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下)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上)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费恩的成全
只要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