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分析《快乐王子》的儿童心理接受
2014-08-15孟萌
○孟萌
(天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
一、引言
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创作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和《石榴之家》包括九篇童话,各个都是经典之作。本文研究的文本自取其第一部童话集中的《快乐王子》,它也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
童话帮助儿童认识世界,规范行为,培养道德情操并保持美好的童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童话体裁,其中不乏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有的研究王尔德童话的唯美观,如祝传芳(2011)从唯美的死亡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和人生观。有的从翻译的角度比较王尔德童话汉译本的特点。有的分析王尔德童话中的宗教色彩。还有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王尔德童话的文体特征以及语言功能,如黄叶青等人分别从词汇、句式以及辞格的方面分析《快乐王子》的文体特征,蔡亚萍(2012)从语言功能和语用结构对王尔德五部童话作品分析人物内心变化和情节发展,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童话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快乐王子》的语言特点,探讨该语言特点与儿童心理接受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韩礼德是功能语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语言分为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根据语言用途划分为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和归一性系统等子系统。其中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根据小句的语言表达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六大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本论文主要分析前五大过程。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文学作品,童话对儿童的意义不可低估。童话不仅要表达出趣味性和幻想性也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接受。有学者从童话心理学角度分析童话与儿童心理的关系,也有学者从童话政治学的角度分析童话的写作背景和内涵意义。笔者另辟蹊径从童话语言学角度分析童话的语言特点,以及这样的语言特点如何符合儿童群体的心理接受。
三、《快乐王子》及物性分析与儿童心理接受
(一)关系过程分析与儿童的心理接受
韩礼德指出,关系过程指语言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功能,包括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这三种类型又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归属式的关系过程说明实体的属性,识别式说明实体的具体身份。
故事开头描写快乐王子的雕像“He was gilded all ove with thin leaves of fine gold,for eyes he had two bright sapphires and alargered ruby glowed on hissword-hilt.”was引导关系过程的内包型,形容王子满身金片的美丽形象。had引导关系过程的所有型,描述王子镶着红宝石的眼睛。这两句是对快乐王子特征的描写,语言结构清晰,语法简单,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易于发挥儿童的想象。
王子遇见小燕子时诉说了一位可怜的女裁缝“Her face thin and worn and she has coarse,red hands,all pricked by th needle,for she is a dressmaker.”is thin、has coarse这两个关系过程都是归属式,刻画了女裁缝的特征和形象。is a dressmake这个关系过程是识别式,肯定了女裁缝的职业。女裁缝这个职业对儿童来说相对陌生,但作者清晰的语言表达却将她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深深刻在儿童的印象里。
第二个穷苦人是位剧作家“Hishair isbrown and curly and his lips are red as a pomegranate and he has large and dreamy eyes…but he is too cold to write any more.”运用归属式的关系过程,系动词be引出色彩形容词,以儿童审美心理为主,吸引儿童注意力,符合儿童用词习惯和口语风格,使童话故事存在想象的空间。
王子看到的第三位可怜人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She has no shoes or stockings,and her little head is bare.”has体现关系过程的存在关系,而故事中的小女孩连基本的御寒物品都没有。这个小女孩和儿童的年龄相似,使儿童也会幻想自己处在这样的冬天里是多么的无助,产生怜悯之情。
长句往往会造成儿童的阅读障碍,而这部童话的人物描写都采用了关系过程句子,语法相对简单,句式结构清晰,多为系动词be引导的短小精炼的并列短句,人物形象描写连贯,易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王尔德采用了看似最简单的句式却与儿童很好的互动。
(二)物质过程分析与儿童心理接受
物质过程涉及身体动作,表示做某事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包括动作者、目标以及环境。动作者指动作的发出者,目标指动作的接收者,环境指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故事中快乐王子看到的三个穷苦人都在辛勤劳动,从而涉及许多动作的描写。
“She is embroidering passion-flowers on a satin gown for the loveliest of the Queen’s maids of honor to wear at the next Court ball.In a bed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her little boy is lying ill.”以女裁缝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中,女裁缝的目标就是给宫女的衣服绣西番莲花。她生病的儿子躺在角落的床上,虽然她也很想照顾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别无选择,因为缝补衣服是她唯一的生存方式,若不努力工作,拮据的生活根本无力负担孩子的治病所需。王尔德描写女裁缝的同时又向儿童读者们呈现了一个可怜没钱治病的孩子,激发儿童读者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
如果说这对可怜的母子能让儿童心生怜悯,那接下来王尔德描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则更能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In the square below,there stands a little match girl.She has let her matches fall in the gutter and they all spoiled.Her father will beat her if shedoes not bringhomesomemoney”,这句里的stand和spoiled描述了小女孩的孤独无助,而beat又与does not brin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不仅不会安抚这个可怜的孩子还会因她没带钱回来责打她。一连串的动词描述了小女孩的处境。无助凄凉的身影和拮据的生活让一位本应慈爱的父亲变得凶暴严厉。无忧无虑的儿童读者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这样可怜又不幸的家庭。但现实生活中这样凄凉的家庭和生活是存在的。反映现实的童话投射到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儿童对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比自己充满爱的幸福生活,儿童会学会珍惜和感恩。
(三)心理过程分析与儿童心理接受
心理过程是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的过程,包括感觉者和现象两个参与者。感觉者指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现象指存在的人、物、时间和情境。《快乐王子》中,王子一般是心理过程的感觉者。心理过程小句虽不多却揭示了快乐王子的内心,能让儿童读者真切感受到王子的心理变化。作者王尔德以第一人称叙述,暗示儿童好像王子所看所想就是他们自己所看所想,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共鸣。
快乐王子本是快乐的,但死后做成雕像被世人立在市中心最高处。看见了世间百态,他也不再快乐。“Far away,far away in a little street there is a poor house.One of the windows is open,and through it Ican see awoman seated at a table.”这是一位不得不赶制衣服无暇顾及生病儿子的女裁缝。“Far away acrossthecity,Iseeayoungman in agarret.”这又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剧作家。两个see表示作为感觉者的快乐王子对客观事实的感知。王子名字是快乐,看到的却是苦难。作者讽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却烘托了王子和燕子的善良。作者向儿童告知,现实虽有不顺但人们之间的善良会让一切苦难消失。
(四)言语过程分析与儿童的心理接受
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说话人、受话人和目标三个参与者。说话内容指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言语过程运用频率很高,王子与燕子之间频繁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阐述了善良的内心。王子作为说话者时,说话内容一般是对穷人的施舍与怜悯。他的善良与忧虑都通过言语过程直接表达。
小燕子作为说话者时,表达对温暖埃及的渴望,对绿草茵茵的思念,对已经到埃及的伙伴们的羡慕。但为了王子和穷人,燕子最终牺牲自己帮助他人。“Then the Swallow came back to the Prince.‘You are blind now,’he said‘so I will stay with you always.’”他留下陪伴王子,牺牲自己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使读者产生敬佩之情对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五)行为过程分析与儿童的心理接受
在故事的情节部分,作者两次描写孩子的哭。第一次描写女裁缝的儿子。“Hehasa fever,and isaskingfor oranges.His mother has nothing to give him but river water,so he is crying.”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生病的孩子连小小的橘子都吃不到的时候,本能的哭就是最直接的表达。儿童读者也是孩子,在生病时往往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怜爱,吃一个橘子或许是小读者们最简单的要求,但如果在最脆弱的时候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儿童就会本能地哇哇大哭。这里的cry用得恰到好处,把童话里的孩子与现实中的儿童读者联系在一起,符合儿童内心期待。
第二次描写的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想到自己没卖到钱会被父亲责罚的时候就哭了。又是一个cry却写出了小姑娘的无助与恐惧。儿童不具备成年人会思考和处事的能力,所以儿童在没有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并意识到自己将受到惩罚的时候,会本能得感到无助和害怕。
虽然行为过程使用频率不高,却对童话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童话是虚构的,会有夸张和幻想,但贴近儿童心理的描写也很重要,这是对儿童读者的尊重。
四、结语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有它独特的读者群即儿童读者。而儿童又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本文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分析《快乐王子》中符合儿童心理接受的童话语言,理解童话本身的内涵。由此看出,及物性系统在童话故事的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Wilde,O.The Happy Prince—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M].中文导读英文版,王勋等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Geoff,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蔡亚萍.王尔德童话语言的功能及语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5]程晓堂.关于及物性系统中关系过程的两点存疑[J].现代外语,2002(03).
[6]黄叶青,欧阳德芳,江银凤.《快乐王子》的文体特征初探[J].科技信息,2008(10).
[7]卫丽.及物性系统与深层主题意义——读海明威《老人与海[J].海外英语,2012(01).
[8]王国旭.论童话的语体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05.
[9]祝传芳.论王尔德童话中唯美的死亡[D].安徽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