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写作过程
2014-08-15黄绍玺
黄绍玺
著名教师黄厚江说:“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感受写作过程,自己积累写作过程,自己体验写作的经验,自己去感悟写作的规律,自己获得写作的享受,这是谁都无法替代的。”然而,目前的大多数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教师讲、教师评,学生被动式、应付式的接受状态中,高中三年下来,学生作文始终没有多少提高。为此,笔者做了一次尝试,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一次写景作文的写作过程,收效颇大。
一、写法指导
1.写景作文要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①要善于从景物的形状、色彩、气味、声音、光影等角度去描写。②要善于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去描写。这两点以《荷塘月色》中的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为例分析。③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去描摹景物。时间维度,如《囚绿记》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对常春藤的描写都有变化;空间维度,如《故都的秋》南方和北方秋景的不同描写。④要善于运用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手法。仍以《荷塘月色》第四段中“月色下的荷塘”为例分析。
2.描写景物时要展现景物的情感特性
如《囚绿记》中“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枝条变得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些语句就展现了“常春藤”的情感特性。
3.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也可直抒胸臆
仍以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为例分析。
二、构思行文
1.出示作文题
“当你忧伤彷徨时,当你踌躇满志时,你将用什么样的景来诠释你的情呢? 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 字的写景文章”。
2.学生构思行文
三、交流对话俢改
1.展示病文
教师浏览,选择学生的病文,展示到“班级作文博客”上。师生交流明确病文的特点:①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缺乏必要的景物描写,通篇都是抒情议论;②有景物描写,但描写粗糙,表现不出景物的特点;③景物描写的方法单调;④所写的景看不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或者景物的特性与作者感情的抒发不自然,没有找到契合点。
2.解读病因
①选择了自己不熟悉的景物来写。如某学生的《红梅开了》,作者说自己生活中没见过红梅的开放,只是从书本中了解红梅的个性,于是就通篇对红梅进行赞美。②平时对身边的景物漠然,没有认真观察过。没有体验,不会对景物产生什么联想和想象。③没有对景物进行生命的思索。④对于已经学过的写景文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总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太远。
3.分小组修改作文
引领学生回顾本次写景作文的方法和要领;在“班级作文博客”平台展示《紫藤萝瀑布》和《对一朵花微笑》(这两篇写景散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讨论交流;确定本次作文评改重点。评改重点:①学生例文选择了哪些景来入文?这些景有什么特点?是否符合景物本身的特点?②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哪些句子或者段落你很欣赏,为什么?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能看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吗?景物的特性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否自然?④对文中的某些段落或句子,你能修改得更好些么?试着帮这位同学改改。
4.改后总结
修改完后,师生总结写景作文要注意的几点:①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来入文;③描写景物时要会联想和想象;④对生活要去体验,对景物要进行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四、再度创作
修改前:希望的方向
我房间的阳台上有一丛日本吊兰。
这种吊兰的叶片很厚,花却很小,紫红色的小花,一年四季都点缀在茂密繁厚的叶片之中,像浩瀚的天空中的星辰,纵是只有稀疏的几颗也能让人欣喜若狂。
它日夜都生长着,永不止息。
初三的时候,每个星期六下午,我都会花一小时的时间为它浇水,修剪枝叶,让它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周,它也总是很乐意地接受我的修理,昂首挺胸面对我手中锋利的剪刀,等待我将它的枯枝剪下,尔后深埋于它脚下的泥土中。
星期六的阳光总是美好的,温柔的阳光倾洒在它那柔软的枯枝上,点亮我心中的希望。是啊,希望,它是希望,它是喜悦,它是我心灵的慰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个物什来充当你心中有形的支柱,这支柱最好是柔韧而有力的,就像这吊兰一样。
每当在有阳光的下午时,我总是坐在窗边的书桌前,埋头苦干,还时不时地抬头看看我的吊兰们,闭上眼睛,嗅一嗅阳光的味道,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希望,然后睁开眼睛,面对生活。希望就在前方,每次我都以此勉励自己。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就在前方,这就是希望的方向。
修改后:阳台上的那丛吊兰
我房间的阳台上有一丛日本吊兰。
这吊兰如今已是蓬蓬勃勃。丰盈的叶片如翡翠绿玉,摸上去,一不小心就要触碰出绿汁来,叶片很是柔软,就像触摸到的是少女柔软的腰肢。花却很小,紫红色的小花,一年四季都点缀在茂密繁厚的嫩绿的叶片中,风一过,紫色的星辰摇撼在绿色的银河中,让人欣喜若狂。
记得我进入初三的第二个学期,几次月考成绩都不理想,面对愈来愈近的中考,我阴郁极了。有天,妈妈从花卉市场带来了这盆吊兰。当时花盆里的吊兰只有一尺多长,枯瘦的根茎上稀稀拉拉地着了几小片绿中带黄的叶片,这形象老让我联想到一个瘦小的黄毛丫头背着黄色的军用书包艰难上学去的画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来到阳台帮它洒洒水,清理一下旁边的一些碎叶片。
它日夜生长着。白天,它总是顺着太阳的方向,第一个睁开眼睛,伸个懒腰,开始新的一天的生长。水分和养分从四方,汇集到它纤长的根的周围。这个过程是紧张而有序的,像是有一股强大而莫名的力量,推动那些营养,不远千里地穿过土壤,来到它的身旁。我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强大到无法控制,好像有什么内在的力量要突破禁锢——“噗”的一声,一朵小花破苞而放,随后两朵,三朵……
夜晚,黑暗是疲累静谧的摇篮。吊兰在黑暗中似乎沉沉睡去,为第二天的蓬勃贮藏动力。而在泥土的下面,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那纤长的根不断地伸长,不断地探索营养,就像在探索希望。
那时,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都会花一小时为它修剪枝叶。在这时,它总是很乐意地接受我的修理,昂首挺胸面对我手中锋利的剪刀,等我“咔”的一声,将它的枯枝剪下,再深埋于它脚下的泥土中。
那时候的阳光总是很好。温柔的阳光倾洒在它柔软的枯枝之上,柔和明亮的阳光将它轻轻地包裹住。看起来就像是获得了重生,突然之间我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灯被点亮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个物什来充当你心中有形的支柱,而这支柱最好是柔韧而有力的,在你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就像这吊兰。如今每当有阳光的下午,我总是坐在窗边的书桌前,埋头苦干,还不时地抬头看看我的吊兰们。微风拂过,带来一阵花草的骚动,一股股带着阳光香味的花草的气息,飘到了我的身旁。嗅着这令人心安的香气,我仿佛听到它们在我的耳边聒噪不止:
“今天的阳光真好,又是美好的一天啊!”“是啊,新的一周就要来到了,真期待呢。”“喂,过去一点儿,你占我日光浴的位置了。”
每每听到这儿,我总是放下手中的笔,闭上眼,嗅一嗅阳光的味道,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然后睁开眼,面对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从班级作文博客平台展示的学生最初作文和再度创作的作文来看,学生再度创作的作文明显优于原创作文。修改前对吊兰的描写粗糙了些,缺乏联想和想象,没有表现出吊兰的特性,在吊兰的描写中寄寓的情感有点突然,没有找到契合点。修改后的吊兰形象丰满了不少,有了物性,也有了人情,作者情感的表达也自然顺畅。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教师的写法指导,就是给了学生“知”,而“构思行文”“评改交流对话”“再度创作”就是让学生在“行”。通过“交流对话”这个“行”,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再度创作”这些“行”,进一步激发、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行”中积累了写作经验,领悟了写作规律。